高澤赟
摘 要:土地革命時期,在共產國際“左”傾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共產黨內共出現三次“左”傾錯誤。三次“左”傾錯誤的理論都來自于共產國際,但是瞿秋白和李立三都在共產國際理論的基礎上加入自己對中國革命的思考,因此實踐中與共產國際的指示相背,最終都在共產國際的直接干預下得到糾正,只有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高舉“國際路線”的旗幟,在共產國際的支持下影響中國共產黨長達四年之久,給中國革命造成了重大的損失。研究三次“左”傾錯誤,可以以史為鑒,對當前黨的工作,國家的發展起到借鑒作用。
關鍵詞:共產國際;中國共產黨;“左”傾思想
一、三次“左”傾思想在中共中央的發展
土地革命時期的三次“左”傾錯誤,都混淆了中國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之間的界限,將社會主義革命提前,將反對資產階級政權與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并列,妄圖通過一次革命直接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雖然每次糾正“左”傾錯誤都在重申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但都沒有從思想根源上得到糾正。這是因為在大革命失敗后,共產國際對中國的革命力量和革命對象做了錯誤的判斷,認為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先后叛變了革命,進入了反革命的陣容,中國無產階級的同盟者只剩下了農民和城市貧民。在這樣的理論影響之下,共產國際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將民族資產階級與城市小資產階級視為危險的敵人和打擊對象,這也就是中國黨內“左”傾思想產生的理論根源。
(一)瞿秋白:“無間斷革命”理論
大革命的失敗后共產國際派羅明納茲前來中國糾正中共黨內的錯誤。羅明納茲來到中國后,根據斯大林的“三階段論”以及共產國際的指示,結合中國當時的政治局勢,以及他自己對中國的革命問題進行了思考,形成了“無間斷革命”理論。在革命的性質上,他認為中國的資產階級沒有能力實行推翻封建軍閥的民權革命,“中國的革命進程,必然要徹底解決民權任務而急轉直下的進入社會主義的道路”。同時主觀的認為中國革命正處于最為激烈的階段,中國當前的革命看似低潮,實際上是高潮。他的這一錯誤思想被中共中央接受,在11月中央臨時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成為中共全黨奉行的理論觀點。直接造成了第一次“左”傾盲動主義錯誤。
羅明納茲在11月的擴大會議后不久就返回莫斯科。與他在中國的情形不同,他的“無間斷革命”理論在聯共(布)與共產國際內沒有得到認可,反而受到了米夫和布哈林批評與抵制,雙方在對資產階級的認識上產生矛盾。羅明納茲認為中國不存在封建主義,中國的資產階級并不作為一種獨立的政治力量存在,只有個別的資產者,所以中國目前革命的性質、任務、對象都不屬于資產階級革命范疇而直接進入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米夫則反對羅明納茲的觀點,他認為中國的資產階級將民族利益出賣給了帝國主義,成為了反民族的因素,無法再為中國革命斗爭,中國現階段仍舊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但是具有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趨勢。在雙方爭論的過程中,米夫將羅明納茲的“無間斷革命理論”指責為托洛茨基主義,將理論觀點的爭論,引向政治派別的爭斗。最終共產國際執委會第九次全會通過的《關于中國問題的決議案》認為中國革命目前所處階段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認為中國革命現時的階段已經生長成了社會主義革命之主張,是不對的,認為中國革命是‘無間革命(共產國際執委駐中國的代表之主張)也是不對的”,否定了當時中共的革命路線。在中共六大上,批判了瞿秋白的“左”傾盲動主義錯誤。
(二)李立三:從“武裝保衛蘇聯”到“中國是帝國主義列強一切矛盾集中的焦點”
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錯誤受到共產國際“第三時期”理論的影響。在1929年2月至10月間,共產國際先后向中共中央發來四封指示信,要求中共加緊反對右傾、反對富農,反對改組派和中間派的斗爭。當時,由于中蘇之間矛盾激化,共產國際在十月的指示信中要求中國共產黨加強軍事行動,武裝保衛蘇聯。中共中央根據指示信的要求,將反對帝國主義,武裝保衛蘇聯實行土地革命作為黨的中心任務。
在共產國際的影響下,李立三逐漸全盤接受“第三時期”理論,并且在此基礎上,不斷將“第三時期”理論與中國革命形勢相結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左”的觀點。他認為中國的資產階級已經是反動聯盟的一部分,因此民主革命在反對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的同時也必須反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勝利與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密不可分,民主革命的勝利必然轉變為社會主義的勝利。再次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革命任務。他強調中國革命與世界革命的關系,認為在第三時期內,“中國是帝國主義一切根本矛盾最集中的地方,而且是最尖銳最嚴重的地方”,中國革命的大爆發將引起世界革命的興起。在這樣一種對革命形勢的錯誤的估計與分析的基礎上,他制訂了全國總暴動的計劃,在國內組織全國中心城市開展武裝起義,集中紅軍進攻中心城市,在國際上他設想蒙古在中國的暴動勝利時也應大批出兵進攻中國的北方的反對派,并且還要求蘇聯援助中國革命,派大批政治、軍事干部幫助中國工作。他沒有聽從共產國際停止暴動的指示,并且在8月1日至3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發表的許多反對共產國際指示的言論,“……如果共產國際不同意這一方針,我們應在實踐的基礎上保衛我們的方針【不受】共產國際【的破壞】”。這些言論就與共產國際給中國共產黨“保衛蘇聯”的指示相矛盾,并且將共產國際的指示與他的路線相對立,這是共產國際的紀律所不能允許的。直接影響了共產國際對李立三“左”傾錯誤的認識,認為李立三執行的是一條“反共產國際的路線”。
(三)王明:“百分之百的布爾什維克”
王明通過反對“立三路線”以及反對中共六屆三中全會的“調和主義錯誤”獲得了共產國際的支持。中共四中全會上,在共產國際代表米夫的操縱下,王明取得了中共的實際領導權。王明上臺后,與瞿秋白和李立三不同,他始終以共產國際路線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在他看來,堅定不移地執行共產國際路線,“不僅是革命運動勝利的根本原因,而且是使我們黨更加布爾什維克化的主要條件”。因此這樣,王明在許多重大問題上,包括中國社會性質、階級關系、中國革命形勢和黨的任務以及黨的策略、工作重心等,都套用共產國際和斯大林的理論和政策,對共產國際發出的決議指示機械的原封不動的照搬照抄,在中共黨內高舉“擁護國際路線”的旗幟,取得了共產國際的青睞與支持。使其錯誤思想在中共黨內影響最為深遠。
二、反右傾斗爭使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蘇區全面推行
中共六大后,各地區廣泛發動群眾開展農民運動,紛紛建立革命政權,在短時間內,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不斷鞏固與擴大,農村蘇維埃政權也紛紛建立。但是共產國際與中共中央一直都沒有擺脫“城市中心論”的思想,在他們看來加強蘇區建設與紅軍的發展,是為了日后奪取城市服務的。因此不斷加強黨對農村革命根據地和紅軍的控制,“左”傾思想也借此傳入蘇區。
(一)反右傾斗爭將“左”傾思想傳入蘇區
由于長期以來共產國際與中共中央將城市作為中國革命的中心,再加上交通不便,通訊設施缺少等客觀原因,所以對農村革命根據地和紅軍的發展干預較少,因此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領導人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獨立靈活的解決根據地內的事務,革命力量才能夠慢慢發展起來。
共產國際六大之后,共產國際的反右傾斗爭開始逐步擴散入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根據共產國際指示,將右傾作為黨內的主要危險,并號召全黨同志同右傾危險進行堅決的斗爭。在農村革命根據地,反右傾的主要表現是反富農路線。
中共六大后,中國共產黨認為農村中的富農比較多的代表封建地主剝削制度,因此,對待富農一方面要吸引富農到革命戰線之內來,同時又要與富農積極斗爭。但隨著共產國際內部“左”傾思想的加重,以及蘇聯在實行農業集體化過程中鎮壓富農的模式影響,共產國際認為中國共產黨聯合富農的政策犯了機會主義錯誤,中國共產黨決不能同富農結成聯盟,要求中國將中立富農的政策改為反對富農。中國共產黨接受指示后,在農村地區開始堅決的反對富農。在革命根據地反對富農路線的同時,也將反富農政策擴展到紅軍隊伍中。逐漸重視紅軍隊伍中人員的成分問題,1930年7月29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就紅軍建設和游擊問題給中共中央的指示信》在強調蘇區應當重視軍隊中的入黨問題時,認為“紅軍和蘇區黨的建設經驗表明,黨內常常混進富農”,對紅軍內部的成分做了錯誤的判斷。與此同時,中共中央在反右傾與反富農思想的影響下,提出在紅軍中要堅決肅清富農成分與富農的領導。從而各個根據地根據黨政軍系統開始了各種名目的肅反斗爭。為了指導整個蘇維埃區域的黨組織,在中央蘇區設立了中央局。在組織和思想上加強了對蘇區的影響和控制,蘇區也喪失過去相對獨立的革命地位。為王明“左”傾教條主義思想進入蘇區提供了組織和思想條件。
(二)王明“左”傾教條主義思想通過反對“立三路線”進入蘇區
王明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在共產國際代表米夫的直接干預下取得了中共中央的領導權,并且借助在黨內開展反對“立三路線”將自己的教條主義思想傳入蘇區。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不久,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給中共中央發來了《給中共中央關于立三路線問題的信》,在這封信中,認為李立三的觀念是與共產國際對立的,他執行的是一條“反(共產)國際的政治路線”,與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與中共中央代表團共同制定的路線對立,將李立三的錯誤上升為路線錯誤。在這樣一種論調下,王明上臺后完全按照共產國際的方針指示,不斷強調黨內存在著以“左”的詞句掩蓋的右的傾向,將右傾當過黨內的主要危險。當時的中共中央也認為李立三沒有按照共產國際的要求鞏固蘇區,反而指揮紅軍一味攻擊武漢從而幫助富農路線在蘇區發展,使富農分子在黨內政府內紅軍內占著領導地位,進行反革命陰謀。因此四中全會一結束,中共中央派人直接巡視與加強省委及地方的工作,王明“左”傾思想,也就借助反對“立三路線”在各地貫徹執行。給黨、紅軍和革命根據地造成了極大地危害。
三、三次“左”傾錯誤的教訓
(一)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土地革命時期連續犯“左”傾錯誤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在黨內沒有樹立起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對當時的革命形勢、革命力量、革命任務,以及黨內的情況做了極左的判斷,用主觀臆斷取代了客觀實際,并且對共產國際的指示不加分辨的照搬照抄,給革命力量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當遵義會議后,重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以后,堅決反對教條主義,使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中國革命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世情、國情、黨情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只有自覺堅持和運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才能更加自覺地認識和把握這些深刻變化,堅持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才能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不斷推進偉大社會革命中深化自我革命,提高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二)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現實的關系
恩格斯曾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要用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列經典著作。首先,我們應重視對理論著作的學習。如果不認真學習前人思想,理論就不能很好地指導實踐,要在準確理解前人原意的基礎上,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點進行新的解讀。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必須隨著實踐的變化而發展,注重將經典著作的思想與當前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如果只是從書本上學習經典著作,對某些語句進行注解和詮釋,而不把深刻思想轉化為具體行動,則難以在實踐中取得更為有效的成功甚至會陷入教條主義。因此,必須對前人思想進行分析和判斷,把宏觀上的指導原則與當前面臨的具體問題結合,使之轉化為具體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張秋實.瞿秋白與共產國際[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年.
[2]黃修榮,黃黎.共產國際與中國共產黨關系探源(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余伯流,凌步機.中國共產黨蘇區執政的歷史經驗[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
[4]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6,9,11卷[Z].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2002.
[5]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3-7冊[Z].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