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晗
摘 要:雖然贛東北蘇區在根據地建設上面有很多的貢獻,但仍就有很多的不足之處。首先在政治方面就是肅反運動的擴大化和簡單化,由于沒有科學的指導,贛東北蘇區的肅反運動不僅沒有很好的打擊反動派反而傷害了很多的進步同志。還有就是錯誤的立三路線的執行,雖然立三路線衣下發到贛東北蘇區,領導人方志敏就反對,但因為是中央下發的政策,也不得不實行。除了政策方面的一些錯誤的嘗試,在農民運動方面也不夠積極,當時官僚主義作風嚴重,沒有真正的將心思放到農民斗爭上面更多的是想要將,管理農民斗爭的農協會的權利掌控。除了政治方面的失誤,在軍事方面也有失誤,首先就是弋陽暴動被白軍鎮壓,蘇區當時并沒有正規軍,也沒有經驗導致戰略上的失誤,戰斗失敗。除此之外還有就是紅軍的保守右傾,一直沒人認識到擴大軍隊的重要性,導致軍隊一直無法壯大,沒有足夠的武器裝備。這也導致了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失敗。這對贛東北蘇區是致命的打擊,方志敏在很多的文章中都提及到了此次的失誤,十分的痛心疾首。
關鍵詞:贛東北蘇區;肅反運動;立三路線
一、贛東北蘇區的肅反斗爭
在鄂豫皖蘇區肅反運動順利的開展下,贛東北蘇區也決定要進行肅反運動。但在此次運動中卻有很多問題。
最嚴重的錯誤就是肅反中心論,認為工作上的所有問題都是反革命搗的鬼。一切事情都圍繞著肅反斗爭展開,只要完成了肅反其他的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這樣無心工作導致當時最重要的戰爭任務蘇區政府反而放松了。
其次就是肅反工作的擴大化,當時負責肅反工作的領導錯誤的估計了反革命的力量,認為他們十分的強大,已經深入到蘇區的各個地方了。當時流行這樣一句話“你這錯誤,不簡單的,我要用肅反的眼光觀察你。”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肅反運動已經導致人人自危,沒有辦法團結干部群眾了。
最后一點就是肅反工作的簡單化,沒有偵查技術也不注重證據,只是憑口頭幾句便會被打成反革命。當時誤抓了很多人,對蘇區工作照成了沉重的打擊,不僅失去了許多有經驗了老同志,還導致干部百姓對蘇區政府失去了信心。
造成肅反運動有如此重大的失誤,除了是方向政策把握不到位以外,還有就是當時肅反運動領導人曾洪易的個人獨裁。曾洪易來到贛東北后幾乎完全否認了蘇區過去的工作,推行王明的“左傾”路線。方志敏為吳先民說話認為肅反工作要慎重,就收到的處罰。這給當時的贛東北蘇區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響。
在日常的工作中檢討與自我檢討都是應該的,所以肅反運動是必要的,尤其是在戰爭年代。但是我們在進行肅反運動的,更應該慎重。贛東北蘇區的肅反運動就范了肅反中心論的錯誤,將一切問題都歸結到反動派身上。這樣不僅導致問題得不倒真正的解決,還錯誤的處分了一些同志。大大降低了革命的積極性。
這說明監督是必要的,不能矯枉過正,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正確的估計形勢,把握尺度。對于行政部門的監督工作應該要時刻進行,監督機構要有自己行文規則,而且也要受到監督。方志敏在《在獄致全體同志書》中說:錯放一個反革命份子與錯處分一個革命同志,其損害和革命利益是同樣的。所以在進行肅反運動的時候一定到謹慎小心,要講證據,要有方法。不能錯放一個也不能錯抓一個。
二、贛東北蘇區立三路線的執行
立三路線是在1930年傳到贛東北的它是“左”的盲動主義。在立三路線剛剛傳到贛東北的時候,方志敏便反對。在他后來的文章里也說1930年獲得了許多成績,如果不是立三路線他們還會有更多的收獲。
但由于立三路線是黨中央發下來的決議,贛東北蘇區只能執行,雖然在執行的過程中修改了很多錯誤的地方,但有些錯誤已經是無法挽回的了。
在農民運動中贛東北蘇區因為立三路線而走了錯誤的富農路線,沒有明確的階級路線。這也是當時的領導集團沒有經驗,理論缺乏,政治經驗缺乏造成的。
右傾的保守主義對贛東北蘇區造成了很不利的影響,但方志敏在《在獄致全體同志書》說贛東北速蘇區明顯落后于中央蘇區的原因并不能完全歸結于右傾保守主義。更重要的是對這樣的錯誤沒有及時提出并改正。因為右傾保守主義的錯誤導致蘇區在本該有良好的發展的1931到1933年中不僅沒有擴大根據地反而縮小了。更別提皖南行動的失敗完全是因為領導的猶豫不決導致的。
對于右傾的政治觀點要警惕,對于“左”的觀點也是要警惕的。在蘇區的執政過程中從中央傳來的錯誤的“立三”路線也曾影響過蘇區的發展。所以任何極端的觀點都是要警惕的,不對的傾向要堅定提出來,即使是從中央傳過來的也一樣。“立三”路線一傳來,領導人方志敏就反對,但是因為是從中央傳來的最終也不得不招辦。以至于后來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
三、贛東北蘇區官僚主義作風嚴重
方志敏在《我從事的革命斗爭略述》中也提到,雖然當時的江西以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但由于當時黨中央被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所統治,導致即使有六百萬的農民協會的會員也沒能展開更高程度的農民斗爭。農民斗爭沒有充分展開就直接導致了農民沒有得到實際利益所以很多農民對農民協會沒有很高的熱情。
農民協會開展的不順利除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導致還因為當時的組織訓練工作做得不夠。當時的贛東北蘇區,官僚主義作風嚴重,各縣來的公文也就只是批批“等因奉公”的字樣。就連南昌近郊的農民運動也沒有很好的開展。除了在組織工作上沒有到位,在武裝力量的準備上做的也很不到位。農民自衛軍也沒有得到很好的鍛煉。
農民運動無法充分的開展,不僅當時的政府工作不到位,還有江西的A.B.團很積極地將農協會的權利奪取到自己的手上。當時的A.B.團管理著省黨部,總是會發布一些針對省農協的決議來。方志敏在《我從事的革命斗爭略述》中也說道“每天早晨起來,拿起報紙來,首先就要看看省黨部又有什么進攻省農協的新辦法;為對付他們的進攻,確實費了不少心思。”
四、贛東北蘇區的弋陽暴動
方志敏在1927年回到弋陽,他細細回顧了自己六年來的革命斗爭生涯,認為想要革命成功必須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有自己的革命根據地。他鼓勵同志們“重起灶爐,再來干吧!”于是他發動了弋陽暴動。暴動的廣度達到了百余里。但暴動持續了不到兩三個月便被白軍鎮壓了下去。
此次暴動的失敗暴露了當時蘇區領導的一些錯誤。首先就是沒有建立起正規的紅軍組織,雖然有二三十只槍但很分散,無法集中力量。其次就是沒有解決土地問題,導致當地農民對暴動的積極性不大。第三點是領導機關不夠健全,有些地方的暴動都沒有人來帶頭,而暴動的過程中也無法形成聯動,錯失了很多機會。最后一點就是很多領導人并沒有領導過暴動的經驗導致,白軍進攻時沒有很好的對策只能被動挨打。
五、紅軍建設中的右傾保守主義錯誤
贛東北蘇區的紅軍雖然有不斷的取得勝利,但是右傾保守主義的錯誤導致他們的進度一直在中央紅軍之后。
右傾錯誤首先導致的就是蘇區政府沒有認識到擴大紅軍規模的重要性。當時的糧食武器供給困難,以至于在1933年的擴員運動中,即使有幾千人參與,也只能延期。方志敏在回憶這段歷史的時候認為這是對擴大隊伍的怠工。
除了沒有擴大隊伍以外,蘇區紅軍在面對白軍時也顯得唯唯諾諾,不敢進行大規模的戰爭,害怕失敗。獨立團和游擊隊在進行游擊戰的時候也是晚出早歸,即使是在敵人極度空虛的后方也不敢進行長時間大范圍的游擊戰。導致蘇區經常受到白軍的攻擊。
前線斗爭組織工作不到位,后方的領導工作同樣也是不到位的。幾乎所有有經驗有能力的干部都留在了根據地內,沒有深入到白區去擴大蘇區的根據地。消息也十分的落后,很多有干部白區地方得不到指示,工作進度十分的緩慢。
這些方志敏在《在獄致全體同志書》中也提出意見說一定要分配好的力量去作紅軍的工作,要積極的培養紅軍干部,讓他們在戰斗中能夠發揮積極作用,打勝仗。而且不僅做紅軍工作的干部要有軍事知識所有的干部都應該有相應的軍事知識,這樣在革命途中軍隊遇到了失敗也有干部能有迅速替換上去,把損失減到最小。
除了對自己軍隊工作要注重還要時刻關注敵方的工作,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而贛東北蘇區的紅軍在這方面的工作做得是不夠的。沒能深入白軍的內部去,及時當時內部白軍已經是渙散混亂,只要有人一帶頭就能起義,但并沒有人完成了這項工作。這給紅軍的進攻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六、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失敗
由于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中央紅軍決定突圍,建立新的根據地。組成紅十字軍團進行開赴皖南的任務。雖然領導人方志敏對此次任務信心十足,但最終還是失敗,也導致自己被俘。
這原本就是一場及其困難的戰爭,中央紅軍的主力部隊已經向西轉移,所剩軍隊不多沒有后援。而參與斗爭的軍隊也是臨時合成的的部隊沒有經歷磨合便要投入到戰斗當中去。再加上方志敏對勝利的過于自信,對困難認識的不足,戰爭經驗也不夠。
導致首戰譚家橋之戰便失利了。在譚家橋戰失利之后,在戰術上就采取了右傾避戰路線。后來方志敏毫不避諱承認皖南事變的失敗是自己領導上的錯誤造成的并說道“皖南行動的的主要錯誤,是政治領導上的右傾,軍事指揮上的猶豫。”
除了領導上的錯誤以外,還有一些原因也導致了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失敗。比如游擊戰爭沒有展開無法幫助到紅軍;長時間連續的作戰使得紅軍得不到必要的休息,戰斗力下降;政治工作軍事工作沒有積極的沒有積極地進行,對一些存在問題的領導干部也沒有及時處罰,導致軍紀的放松。
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失敗給贛東北蘇區造成極大的影響,方志敏本人也十分后悔,在他的多篇文章中都有提及此次的失誤,并作了深刻的反思。
參考文獻:
[1]江西省檔案館.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上)第一版[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2]劉俊平.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失敗原因再探——以軍事戰略為視角[J].黨史文苑.2013(22).
[3]方志敏.方志敏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
[4]徐公喜.贛東北蘇維埃政權建設的經驗教訓[J].上饒師專學報.2014(11).
[5]王明前.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蘇維埃和土地革命[J].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