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清
摘 要: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天光、云影是因為渠清,渠清是因為源頭有活水。課堂生動是因為教學質量高,教學質量高是因為用“活”教材。音樂教材是音樂教學的依據,音樂教材的使用關系到音樂教學質量的高低。因此,要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就要想方設法用“活”音樂教材。
關鍵詞:音樂教學質量;靈活性原則;實驗性原則
一、研究性原則
認真研究課標、教材、學生,是用“活”教材的前提和保證。
1.了解課標。高中音樂課標是高中音樂教學的依據,是使用高中音樂鑒賞教材的準繩。只有了解課標,才能用準、用活教材。
2.熟悉教材。俗話說:熟能生巧。只有對教材了如指掌、胸有成竹,才能得心應手地使用教材。
3.了解學生。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是什么?最渴望欣賞哪些音樂作品?最缺少哪部分音樂知識?在認知上存在哪些誤區?只有了解了這些,才知道選取什么樣的音樂素材開始我們的音樂教學之路,才懂得在教學過程中靈活地運用我們所選擇的音樂素材。
二、主體性原則
高中音樂鑒賞教材中有些曲目,可能是學生不太感興趣的,也可能是學生暫時學習起來有一定困難的。如何使用這些曲目進行有效教學呢?音樂來源于生活,所以音樂教學要貼近生活。依據課標、圍繞目標,在保留該保留的內容的基礎上,刪減學生不感興趣或暫時學習起來有困難的內容,增加一些貼近生活、學生易于理解的音樂素材。——即就“近”取材。
高中《新課標》(2017年版)基本理念“弘揚民族音樂”中指出:“中國民族音樂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積淀深厚,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世代珍惜和忠實傳承,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應得到強化。在中小學音樂課堂里,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這樣一種現象:不少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有生疏感,缺乏興趣和感情,甚至覺得民族音樂離他們生活的時代很遙遠。因此,在學生學習初期就給他們聽很多原生態的民族民間音樂,但這時學生對正確的民族音樂觀念尚未建立,那種來自土地上質樸、充滿激情和生命體驗的聲音,因為不符合學生過去的審美習慣,所以非但沒有吸引他們,反而引起了在感知上的誤會和反感,導致學習熱情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民族音樂課的教學質量。
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對流行音樂的興趣大于民族音樂,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而無法靠生硬干預,呼吁可以扭轉的現象。所以我們可以考慮從流行音樂入手,由流行音樂中存有、運用的中國民族音樂切入來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
流行音樂雖然具有一定的流行性、時尚性與國際性,但是作為一種音樂文化存在的話,民族化仍然應該是流行音樂的“根”。
在世界范圍的流行音樂中,也都體現了這個原則。如布魯斯、爵士樂中體現的是美國黑人民間音樂的元素,探戈、倫巴等音樂中表現的則是拉丁風情,這些足以說明流行音樂的民族性。
類似種種還有很多,其實,我們就是換一種方式來告訴孩子們,他們平時所喜歡聽的一些流行歌曲都來源于我們各地區的民歌。
在具體的民族音樂教學中,在引導學生充分體驗這些曲目的同時,還有必要對這些相關的流行音樂或流行音樂外觀形式的民族音樂,進行以民族、地域以及樂種為類別的全面的音樂形態分析以加深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理解與認知。
三、靈活性原則
高中音樂鑒賞教材中某些單元內容的編排順序可能不符合教學實際的需要,根據教學實際的需要,靈活調整教學單元順序有利于提高音樂鑒賞教材使用的實效性。教材是相對固定的,而教學對象與教學環境是不斷變化的。因此,變“序”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效的。
如舉行校園“班班有歌聲”大合唱比賽期間,我們可以把《黃河大合唱》一課提前上,通過讓學生了解、欣賞學唱多種演唱形式的合唱曲,使他們對合唱藝術有了充分認識,開闊了眼界,對合唱比賽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指導作用。
四、情感體驗原則
高中《新課標》指出:“深化情感體驗,突出音樂特點。音樂藝術最重要的特點是直接影響人的情感世界,其強大的感染力無須借助概念,直達人的心靈。情感體驗是實施音樂教育,實現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目標的重要通道”。學生是音樂學習的主體,而“體驗”是學生的一種學習方式,音樂教學要注重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與體驗。以第二單元極具特色的“高亢的西北腔”為例:同學們平時對民歌了解就不多,更何況是距離遙遠的大西北,知道的更少,不熟悉,不感興趣。所以選擇一種同學們即喜歡又能較好達成教學目標的媒介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血色浪漫——信天游》一課中,教師針對學生喜歡看電視劇的天性,借助電視劇《血色浪漫》中呈現的情節和場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精心選擇了每一環節所要欣賞的電視劇片段,真實而形象地展現了信天游所處的地域環境。學生通過教師精挑細選的若干首典型的信天游視頻,身臨其境地體會到信天游所表達的情感,感同身受信天游透出的那種濃濃的“悲”與“憂”。體驗教學重在學習過程中以音樂為本體精心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讓學生入情入境,獲得新的情感體驗,并為學生提供了一條不用聽任何說教就能獲得對信天
游真實感受的捷徑。從最初感性聆聽,到用心聆聽,再到理解、評價、分析,使學生的欣賞層次不斷提高,在不斷提高與培養的過程中真切體悟到音樂的審美體驗,從而獲得精神與心靈上的感悟,塑造出健康、完善的價值觀與人格。
五、實踐性原則
《新課標》指出:“強調音樂實踐,開發創造潛能”。音樂教學不是以理論思維為特征的說教課程,應強調實踐性,在藝術實踐方面下功夫,以情感人。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表演活動、討論交流、音樂游戲、音樂編創等多樣的活動內容,讓學生在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中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學習音樂的活動中去,親自實踐和感受,最終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形成。
六、多樣化原則
音樂素材使用的多樣化,對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十分有益。在尊重原有教材基本框架和設計思路的基礎上“不拘一格”地使用音樂作品,才能使音樂課堂真正靈動起來,煥發出音樂教育的無窮魅力。
在當今影視作品中,也有很多素材可以引人入勝,對導入新課、設置懸念、增加音樂作品的親和力、渲染氣氛、銜接過渡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及教學效果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比如:可以用電視連續劇《血色浪漫》中女主人公一曲情真意切的《走西口》,引入《高亢的西北腔》,體驗“信天游”的高亢嘹亮;
讓學生在電影《奇異恩典》的主題歌中,初嘗圣詠的味道;
在熟悉的克萊德曼通俗鋼琴曲《托卡塔》樂聲后,欣賞教堂管風琴演奏《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時的壯觀與恢弘;
在電影《探戈》、《獨領風騷》的精彩舞蹈畫面里,領略探戈無與倫比的魅力與節奏特點;
這些都是很好的教學素材,只要能在教學中合理運用,就能產生神奇的功效,對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靈感、積極進行音樂鑒賞活動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鄭健群.新課程背景下高中音樂鑒賞教材的使用與思考[J].文教資料,2012(21):81-82.
[2]紀永慧. 高中《音樂鑒賞》(人音版)教材分析和思考[D].東北師范大學,2009.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教師進修學校,福建 泉州 3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