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玉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返樸歸真,讓朗朗的書聲回到教室。本文從課堂教學的教師操作層面出發,談如何組織學生展開有層次地閱讀課文,逐步深入地與文本進行生命的對話。在整個教學過程上,以學生為主體,通過通讀、細讀、品讀、誦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以達到感知課文,理解課文,體悟情感,積累語言的目的,完成學生個體閱讀的全過程,將“讀”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全過程。
關鍵詞: 以讀為本;通讀感知;細讀悟語;品讀悟情;誦讀積累
針對語文課堂上出現教師滿堂灌的現象,許多有識之士呼吁閱讀教學要返樸歸真,實行“以讀為本”,要讓朗朗的書聲回到教室?!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這些古人教育名言,廣為人們所引用,為當前“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作注腳。
一、通讀感知
我們拿到課文,毫無疑問,總是先通讀一遍,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這是最自然不過的。然而以往的課堂教學,我們很少聽到教師課始就說“自由高聲朗讀,把課文讀準確、讀流暢”的,而是想方設法地巧設導語,或創設情境,或改變教學程序,出其不意地“直奔中心”等。我們應更多地從培養學生的讀的能力出發,這個階段,不管你怎樣設計導語,你必須要給學生提供讀充裕的通讀課文的時間,讓學生借助各種閱讀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中的語言信息,把課文讀通并初步讀懂。為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可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1)讓全班同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由地朗讀課文,他想怎么讀就怎么讀,但注意要出聲讀、大聲讀。這時速度快的可以多讀幾遍。(2)選擇讀。這種讀是在點上著力。在自由讀的基礎上,讓同學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段來讀,或選擇認為自己讀得最好的一段來讀。(3)接段讀。即讓學生喜歡讀第一段的同學站起來讀,讀完后坐下,再讓喜歡讀第二段的站起業接著讀。這樣一段一段接下去,到最后一段時,可提醒一下,還沒讀過的同學請抓住機會來站起來讀。(4)分角色試讀。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大意以后,我讓學生找出小伙伴們所說的話,小組分角色試著讀一讀,然后全班交流,說說自己為什么這樣讀,學生們各抒己見,讀得有有滋有味。
二、 細讀悟語
通過細讀,梳理文章脈絡,理解課文內容及表現形式,做到有所感悟,這是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必須強調的是“細讀悟語”的“悟語”包括兩層意思,既要悟語言所傳達的思想內容,也要悟語言的表現形式,即學生在閱讀活動過程中,理解課文內容,并能透過內容,有所感觸而領悟,包括對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及表達方法等的領悟,體現了語言文字的工具性和思想內容的人文性的內在統一。
“細讀悟語”階段的教學最能反映出教師的創造力,往往是課堂教學中最精彩之處。我們教師在評課時,常是用“高潮迭起”“異彩紛呈” 等詞加以贊美。
這一過程的開展,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對課文的仔細閱讀,問一問學生讀懂了什么建立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開展學生、教師、文本的對話,這些“對話”反過來,又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細讀,發展了學生的語感。
三、 品讀悟情
有了對課文內容和作者語言特色的理解,我們就會自然地從心中產生一種與課文內容相和諧的激情,有一種與作者心靈的溝通的需要,這就要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實現。對課文進行品賞玩味地讀,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更進一步地升華思想,陶冶情感。
這一環節的讀,教師往往出于自己對課文的感,悟,精心輔導學生“應該怎樣讀好課文”,刻意采用“渲染導情”“范讀激情” 等手段教學,但有時效果卻不一定好,因為學生的感悟與教師不一定是同步,這樣做也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這時,我們不妨放手讓學生自已品讀,采用“讀中悟情”、“評讀促情”的辦法進行輔導,教師在學生讀完課文后,這樣問“你為什么這樣讀”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悟,自覺地糾正不正確的朗讀方法。如《花潮》一文的朗讀教學,在讀品讀“賞花”這一片斷時,我讓學生設想自己就在欣賞這滿樹海棠花,帶著心中的驚喜,來讀課文。有學生讀得聲音太高,太快了,我問“為什么這樣讀”他說:“又驚又喜呀”我又問:“賞花該是怎么賞的”許多同學都發表意見,有位同學說:“要慢慢欣賞,細細品味,讀的時候也需慢些,聲音要抑揚頓挫,才能表現出激動來。”我再讓這位同學來試讀,讓學生自己通過比較,明白怎樣處理才是正確的,才能更好地表達激動。有時還需要教師來一兩句示范,幫助學生找到感覺,把課文讀得越來越好。
為了提高朗讀興趣,活躍氣氛,教師就設計多種形式的表演性朗讀。如分角色讀、表演讀、游戲讀等。也可組織小組、女生組、男生組、全班等不同范圍的齊讀,有時也可配合進行錄音或教師的范讀,在品讀中加強感情交流,實現共同升華。
四、 誦讀積累
“多美的文章,你想把它讀背嗎”教師一煽動,學生躍躍欲試,這也是課堂教學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為之喝彩。“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哪一位文學家不依賴于對語言的積累來提升自己的文學修養。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具有具象性的特點,熟讀甚至是背誦課文比系統的分析講解更有效,更需要對“語言材料”的積累。學生在理解感悟基礎上熟讀成誦,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整體吸收,發展語感。
我常將背誦穿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品讀一個段落后,由于學生充分理解了語言結構,體悟到文章的美,就有一種讀背課文的愿望,也很容易背誦課文。我常不失時機地讓能背誦的同學合上課本,有感情地背誦課文段落。久而久之,學生嘗到了背誦的甜頭,很自覺地將一些優美的段落熟讀成誦。有時,教師讓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就發現有些同學已合上課本背誦起課文了。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西縣裴家灣小學,甘肅定西?? 7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