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超 謝香芹
摘 要:人體機能學是綜合了生理學、生物化學和病理生理學的基本內容而設立的基礎醫學課程。課程知識點多,重難點多,連接緊密,邏輯性強,對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因此,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對人體機能學的學習事半功倍。文章通過分析人體機能學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反思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人體機能學;教學反思;教學方法
一、人體機能學學習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
為轉變醫學教育觀念,適應形勢發展,相關教育部門對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進行了改革調整,人體機能學作為改革產物之一,它將基礎醫學中的生理學、生物化學和病理生理學三門合為一門課程。人體機能學有效改善了三門課程之間知識結構在連續和銜接方面的 “斷層”現象,但對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有較高的要求。筆者所在學院的班級均為民漢合班,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層次不一,預科生和部分民考漢學生普通話基礎薄弱,理解人體機能學課程內容存在困難。人體機能學課程較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成為部分學生學習的阻力,導致其中途放棄學習。為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其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筆者就個人教學體會淺談之,望能應用于今后教學工作。
二、教學反思與解決策略
1.了解課程結構,消除畏懼心理
部分學生在學習中,從高年級學生口中聽說人體機能學知識點多,課業要求高,掛科率高等問題后,在心中產生畏懼心理,從而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因此,教師在上課之前就應向學生介紹課程知識結構,介紹每一章的生物化學、生理學和病理生理學知識的分布,以及內容之間的聯系,并告知學生生物化學與生理學互為基礎,又都是病理生理學的基礎,且病理生理學知識綜合性較強,因此,打好基礎至關重要。人體機能學并不是“生理學”“生物化學”和“病理生理學”三門課程簡單地壓縮和拼接,而是根據培養目標,將知識進行重組,在添加新知識、新技術的基礎上刪繁就簡,將三門課有機且完美地融合起來,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和知識的一體化。
2.建立良好對話,調整教學策略
大學生思想較為獨立,與教師之間存在距離感,課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甚少,導致教師不清楚學生是否已經接受新知識以及接受程度如何。所以,教學在課堂上應積極調動學生發表意見的熱情,提高其對新知識的理解程度。大學生心智較為成熟,具有批判精神,當學生對教師所講內容提出疑問時,教師應與學生融洽交流,通過討論解決問題,讓學生能提出問題、敢提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課后多與班級學習委員和部分學生積極談話,了解他們的學習心態和狀態,真正明白學生所思、所想及所需,從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
3.民漢互助學習,提成績增友誼
專業的醫學術語對部分民族學生而言難以理解。民漢互助學習可以讓漢族學生和民族學生生活和學習在一起。一方面,在生活中,民漢學生住在同一宿舍,經常交流,無形之中,民族學生可以提高普通話口語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讓一民一漢學生成為同桌,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相互討論學習,共同進步,相互競爭,使學生既有學習的動力,又增進彼此間的友誼。
4.結合臨床案例,調動積極性
人體機能學課程中病理生理學知識占比較大,而且病理生理學與臨床結合緊密,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適當地添加臨床案例,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肝功能不全”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先給出一個肝性腦病的臨床案例,通過對病人病例的分析,根據臨床癥狀和檢驗結果推測出病人所患的疾病并給出依據,通過臨床案例,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熱情和人文關懷,讓他們更加清楚地認識醫學生所肩負的使命,從而激發其學習動力。
5.利用“智慧課程”,傳統與科技相結合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各類便攜電子設備已經成為高校師生的必需品。作為“數字時代”的當代大學生,他們善于用網絡捕捉信息、學習知識。筆者計劃將課件的傳統授課方式與智慧課堂相結合,在課上通過課件引導學生理解知識點,課下通過智慧課堂發布課前預習、課后練習、重難點思維導圖等形式幫助學生學習,學生也可通過疑難點反饋,幫助教師更好地調整教學方法。師生通過傳統和智能相結合,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高校課堂的教學效果。
6.課程考核改革,實施形成性評價方案
目前筆者所在學院正在對課程考核制度進行改革。單一的考核方式存在弊端,考核內容多是記憶,無法體現知識在實際操作中的應用,不能考核出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和應用能力;學生成績的高低只取決于期末考試成績。因此,實施形成性評價方案可以滿足師生雙方的需求和定位,學生通過平時考核及時進行反饋和反思,教師通過學生反映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雙方一同解決突出性問題;改變“死記硬背”的考核,在要求學生掌握學科基礎知識要點的同時,更強調提高學生的總結分析能力,讓學生邊學習,邊體會,邊實踐;將平時的學習成績與期末的總結性考試結合起來,有效幫助學生完成復習任務;讓學生在學習中發現自身長處和優點,學生在學習考核中形成良性競爭,共同學習,促進友誼。
7.PBL教學,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傳統教育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將知識點灌輸給學生,學生則被動接受教師所講的內容以及教材上的文字,最終通過復習考試的方式不斷強化。這種方式有其優點,它有助于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在較短的時間內接收到較大量的知識和信息,但是很難對知識靈活運用,也難以做到前后融會貫通,實踐性較差,學生會感到乏味枯燥沒有動力。PBL即問題導向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而展開的教育方法,這種教學模式關注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解決問題、自主學習、交流表達能力,它是以病案分析的形式,圍繞一個核心主題,以討論的方式來促進學生主動學習。PBL 教學是針對傳統教學遇到的問題和局限發展起來的,尤其對于將來要從事臨床工作的醫學生來說,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學習方法。PBL與多學科教學共同提供了解決目前醫學教育存在問題的方法和手段。近年來,新疆醫科大學克拉瑪依學院也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在大學二年級臨床本碩班開展了PBL教學,取得了一定成效,筆者計劃將PBL應用到人體機能學課程中,采用新的教學方法的同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孫湛,買買提祖農·買蘇爾,馬小娟,等.人體機能學課程的教學實踐與研究[EB/J].高校醫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8(1).
[2]錢洪鑫,鄧惠芳.人體機能學基礎及護理應用教學實踐與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1(16).
[3]鞏雪俐,文娟,許晨波.以案例為導引的教學方法在人體機能學教學中的實踐[J].科技視界,2016(14).
[4]韓林,江林娟,吳應梅,等.基于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人體機能學教學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19(4).
作者簡介:寧超(1990—),女,河南項城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人體機能學、生理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