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是民生之本,高校從事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管理人員應關注畢業生就業中的各種現象,積極采取各種促進畢業生就業的措施,幫助畢業生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的就業。文章分析了畢業生就業群體中慢就業的類型、慢就業現象成因并提出理論應對措施。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慢就業;成因
一、引言
近幾年來,有小部分畢業生沒有實行畢業后就工作的傳統就業習俗,加入“慢就業”隊伍,智聯招聘《2018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畢業生群體中“慢就業”畢業生占比為6.99%。從數據分析,慢就業畢業生占比不高,但作為畢業生隊伍的有機整體,也是高校畢業生管理工作中需要給予重視的學生群體。畢業生選擇慢就業的原因、高校的有效積極應對方式,是高校就業工作者需要去研究的領域之一,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二、高校畢業生慢就業類型
畢業生選擇慢就業的原因有很多種,有的是因為家庭經濟條件優越、有的是為了繼續升學或考取各種公務職位,也有的是因為自身原因難就業而導致被迫慢就業。筆者將慢就業類型總體分為兩類。
1.積極慢就業型
這類慢就業畢業生可分為幾種類型,第一種是經濟無憂型,這類畢業生大多家庭經濟狀況良好,是否畢業后就工作對家庭經濟影響不大,就業需求不強。第二種是升學公考型,這類畢業生有的選擇繼續提升學習,有的為了拓展某些能力參加各種考證考試,有的受官本位等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為了找到更心儀的工作努力參加各種公務員、事業單位等公考,這類畢業生的升學、培訓考證和考試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就業時間,畢業后不立即工作的慢就業現象隨之而來。第三種是靈活創業型,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畢業生從事網絡美編、微商、代購等網絡創業的門檻越來越低,彈性的工作狀態和自由的工作環境更受“90后”畢業生的歡迎,且在國家推進扶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背景下,更多畢業生選擇走創新創業之路。
2.消極慢就業型
這類慢就業也分幾種類型,第一種是就業困難型。有的是因為心理原因造成的人際交往困難、拒絕長大想逃避社會等導致求職難,有的是因為一心想追求北上廣等大城市或過分強調工作環境、薪資、勞動強度等外在條件,缺乏正確的擇業觀而造成的就業難。第二種是職業能力差型。有的畢業生缺乏必要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無法適應當前崗位技能需求,有的是缺乏必要的就業擇業能力導致的就業難。第三種是社會需求少型,有的畢業生是專業冷門導致的求職困難,有的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供需不平衡,面對崗位需求少的現狀,不少畢業生被迫選擇了慢就業。
三、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成因
1.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現象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國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大幅提高,“90后”高校畢業生剛好生活在物質生活相對富足的時代,父輩帶來的經濟資源和職場資源為慢就業一族提供了殷實的經濟支持;從另一個角度看,看不得孩子吃苦且從基層做起的父母,更是慢就業族的背后推手。同時,在殷實的經濟基礎的支持下,畢業生們可以有更多機會選擇在就業前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旅游、學習、提升等,這些也是慢就業的充分理由。另外,社會經濟的發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催生了許多可以靈活就業的新職業,如網絡寫手、工作室負責人等,作為個性化較強的“90后”畢業生,相對自由的上班時間和自由環境的靈活就業創業,是他們較為青睞的職業選擇;在創新創業時代,在國家和高校的積極推動下,少數畢業生在校期間就開始進行創新創業的實踐嘗試,這為日后他們踏上創業之路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因此,說慢就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也不為過。
2.學校人才培養與社會接軌不夠
近年來,不少高校都在努力向應用型本科積極轉型,但因為受到教育教學管理經驗、師資隊伍等因素的影響,在轉型過程中依然會存在一些不足,如不斷減少理論課,導致學生理論學習不透徹,增加實踐課時但理論環節與社會接軌程度不夠,導致學生實踐技能不強。另外,社會對畢業生的時間管理、綜合協調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通識技能的需求也在逐漸提升,這部分的能力培養不少高校尚未提上與第一課堂同等的高度,學校的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存在脫節現象。從數量上看,隨著大學生的擴招,畢業生人數是在逐年遞增,再加上海歸畢業生、人才引進、歷年畢業生未就業等畢業生群體的不斷融入,使得畢業人數劇增和有限就業崗位之間的矛盾更為突出。高校若不能解決好數量和質量與社會接軌的問題,就會誘發慢就業畢業生群體的滋生。
3.用人單位人才觀不夠寬容
在用人單位選人用人過程中,有較多傾向于男性、知名學府畢業生等隱形就業門檻,一些單位在招聘信息上更是明確寫著需要3~5年工作經驗,這在很大程度上對女性畢業生、普通類型院校應屆畢業生求職帶來不便,這些就業限制條件的存在,直接把應屆畢業生拒之就業門外,導致他們成為被動的慢就業族。
4.畢業生自身原因
職業發展規劃缺失、職業指導缺位是主要原因,畢業生的求職擇業觀和職業能力決定著畢業生是否會成為慢就業一族。有些畢業生眼光只盯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他們看不到二三線城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從而無業可就,成為沒有工作的慢就業一族,有些畢業生眼光只停留在崗位的眼前利益,他們看不到長遠的發展利益,從而不斷辭職、失業,成為待業的慢就業者。
四、高校如何應對畢業生慢就業現象
1.理性接納積極慢就業,合理干預消極慢就業
高校畢業生群體中呈現的慢就業現象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必然性,從積極的慢就業來看,適當地放緩畢業即就業的腳步有利于這部分畢業生通過學習、考試、提升進而實現高質量、充分的就業,高校就業管理者應辯證看待畢業生中的慢就業現象,理性接納積極慢就業,給予他們寬松的選擇環境,需要扶持和幫扶時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合理干預消極慢就業,對需要進行就業心理咨詢的畢業生進行心理輔導,對眼高手低的畢業生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培訓提升技能或降低就業期望值,對就業目標不明確或沒有就業目標的畢業生,可以鼓勵他們邊工作邊積累工作經驗的同時邊梳理就業目標。在高校就業管理和服務工作中,高校需要提前謀劃就業指導的連續性、系統性,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安排不同的就業指導和就業實踐,建立從入學到畢業之間不間斷的、完整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在這過程中,需要兼顧做好一對一的個性化指導和服務。同時高校要建立并逐漸完善企業用工信息和畢業生求職信息發布平臺,及時發布用人單位的詳細招聘需求,弱化因信息不對稱導致供需間的不平衡;建立搜索功能,讓畢業生能便捷根據企業發布的行業、企業性質、需求專業等信息進行搜索,降低就業信息搜索和時間成本;公布本校歷年各專業就業跟蹤情況,幫助大學生根據市場動態擇業。
2.積極培育畢業生就業軟硬實力,主動適應不斷變化的就業市場
在經濟快速發展、信息瞬息萬變的時代,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需要主動從就業軟硬實力兩方面入手,在硬實力方面,高校需要在理論知識技能和實踐知識技能方面兩步走,不可厚此薄彼。在理論知識方面,高校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需要把握理論知識間的關聯和系統性,教會畢業生理論知識遷移的技能和幫助他們掌握方法,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在實踐技能方面,需要從社會需求入手,把企業、社會需求植入教材和教學中,讓實踐技能的教學課堂延伸到企業和社會實踐,實現兩者間的無縫對接,才能有效幫助畢業生盡快融入職場。在軟實力方面,高校需要重視對學生通識能力的培養,且這類培養需要上升到第一課堂的高度,而不能淪為簡單的第二課堂活動,學生通過參加這類型的學習,能夠掌握企業所需的人際交往、溝通談判等職場通識技能,只有掌握了這些職場技能,才能在未來職業生涯發展上游刃有余。
3.用人單位執行政策,營造良好的用人觀和用人環境
近年來,教育部在畢業生就業工作方面頒發了不少促進就業的政策和規定,其中要求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的“三嚴禁”和“四不準”,明確規定用人單位不得在招聘信息或招聘過程中明確體現性別、是否應屆、是否有工作經驗(或必須有多少年工作經驗)、畢業高校層次等明顯招聘歧視的字眼和現象,但在實際招聘過程中,一些企業還是對性別、是否重點高校畢業等條件進行了各種限制,人為提高了畢業生就業門檻,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畢業生順利就業的嚴重關卡。鑒于此,用人單位需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文件精神的規定,摒棄傳統的“只招男生”“只招211高校畢業生”等就業歧視,遵循“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原則,讓畢業生公平地在同一起跑線上進行職場上的競爭。除了招聘歧視外,用人單位的用人制度,尤其是薪資和福利制度,也是用人留人的關鍵,這在民營企業尤為突出,有些民營企業沒有為畢業生提供應有的基礎保障如三險一金或五險一金等,導致畢業生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這是畢業生不斷跳槽的主因之一。因此國家應認真執行督查職責,檢查企業用工的現狀,保障畢業生合法權益。
4.畢業生積極轉變就業觀念,合理定制就業目標
高校可以有目的地將職業生涯規劃等通識性教育課程面向低年級學生開放,最好是讓學生在入學第一學期接受職業生涯教育,以指導每個學生通過教學教育和測評軟件認識自己的性格、特征、能力,挖掘與自身興趣有關的能力擅長領域;認知職業和職場,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對接職場最新信息和需求,按照市場需求來鍛煉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不斷對照自身知識和能力與職場知識和能力的相互匹配程度,不斷調整和完善自己,讓自己更適應社會職業的發展需求。除此之外,畢業生本人還需在學好本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外,注重鍛煉和發掘自我效能等心理潛能,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最大化促進自身就業效益。目前不少畢業生對自己的職業規劃越來越清晰,他們在職業選擇過程中加入更多考慮因素,便于完成從校園到職場的過渡。智聯招聘“2017年應屆畢業生求職力”顯示,55.9%的畢業生選擇追求個人成長,這在近幾年的數據統計中首次超越“工作待遇”選項,可見對就業期望和就業能力之間的相互慢慢調整,逐漸被畢業生認可和接受,是幫助畢業生順利實現高質量就業的主要途徑。
正因為這些不斷發展變化著的畢業生求職擇業觀念,辯證地對待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各種現象是較好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對策。近兩年來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也在不斷發展,據《2018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顯示,選擇慢就業的畢業生比例同比降低2.81%,從下降的數據看當前的畢業生就業工作,是一個積極的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有利信號,不難看出當前就業市場上主動“快就業”依然是市場的主體,被動的“慢就業”逐漸被各類教育培訓和服務所削弱,消極、逃避的“慢就業”將逐漸失去市場。
五、結語
“90后”大學畢業生自小生活在個性化較強的“豐裕時代”,他們的發展機會多、空間大、流動渠道順暢,自然會對自己的未來有更多的想法和追求。就業乃民生之本,高校畢業生就業亦有其自身的社會責任。作為高校的就業工作管理者,我們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各種現象,改變傳統的就業指導和服務方式來適應不同年代畢業生的求職心理和求職行為。因此,高校就業工作管理和服務者要辯證理解畢業生慢就業是需要付出一定的經濟、時間、心理等代價的,不適合所有畢業生;要辯證認識畢業生慢就業中積極和消極的兩種類型,工作中應根據畢業生的自身特點鼓勵他們有針對性的、有計劃地選擇慢就業,將慢就業作為將來高質量就業的基礎點,對于逃避型的或跟風盲目型的慢就業,需要結合畢業生自身實際,找準問題所在,鼓勵畢業生摒棄不適合他們的慢就業路徑,積極投身畢業生積極就業的隊伍中。
參考文獻:
[1]張軼輝,畢亞玲,杜小明,等.“慢就業”成因探析及其應對策略[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8(4).
[2]王旭東.“慢就業”量變孕育質變[J].中國就業,2018(8).
[3]王琴,張帥.無邊界職業生涯視角下大學生慢就業現象研究[J].文學教育(下旬刊),2018(9).
[4]厲婧.無邊界職業生涯視角下大學生職業心理素質提升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5(18):43.
[5]郭海俠.無邊界職業生涯視角下體育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J].考試周刊,2010(52):179.
[6]吳靖.基于無邊界職業生涯理論的女大學生就業力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10.
[7]浦凈凈.基于無邊界職業生涯視角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管理[J].中國成人教育,2013(13):24-26.
作者簡介:羅蘭芬(1981—),廣西田陽人,副教授,任職于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招生就業處,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