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黎
摘 要:隨著教育大綱在小學教學進行新課程改革的開展,德育教育越來越成為小學教育教學的重點。新課程下小學數學的培養目標是要讓小學生通過數學教學及德育的教育來適應未來社會,在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的同時,運用數學思維去解決社會、科學、自然等學科的知識。多年教育改革的開展,使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經過多年的發展與普及變成了新式教育教學,這種情況下,更強調的是思想和道德教育。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是小學教育。小學應該重視道德教育。學生應以愛國心為核心,形成國家精神,形成以其核心為核心的一體性與合作的集體精神,要讓小學生認識并且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要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所以,我們小學數學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是值得我們研究與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育;德育;重要性;滲透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學會科學文化知識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目的是教育可以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從而帶動民族的復興。小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初期形成期。小學的數學教育者在小學的教職活動中強調道德教育的滲透,讓學生成為知道一切發展的人。因此,作為小學的數學教育者,應該將意識形態和道德教育滲透到小學的數學教育中,通過思想道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成長和發展。了解品德教育的含義以及其重要性,我們要研究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從而達到同時帶動小學生德智全面發展。
一、德育的含義
在廣義上,道德教育意味著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有意圖地影響社會道德教育,并有系統地影響社會成員的所有活動.參考教育的時候讀著。學校意識形態和道德教育意味著教育工作者要服從特定的社會生活,有系統規劃并且有目的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影響,通過對教育的正面了解、經驗和實踐,教育可以形成一定的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所必需的道德教育活動。
二、德育的重要意義
課程改革前傳統應試的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小學教育雖然沒有受傳統教育影響過大,但在多年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是重知識請德育,教師與家長對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品德教育的重視不平衡,使得現代的青少年不僅變得十分脆弱,一說就急,一戳就破,有的出現了心理問題。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就曾經說過: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自古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有人說:不怕流氓會打架,就怕流氓有文化。忽視的思想道德教育間接的造成青少年犯罪率的提高,最佳施教年齡段是小學時期,它是一個人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即將成熟的階段,家長、教師忽視的德育教育,使小學生缺乏被理解,家長、教師反復強調的知識,使孩子出現了叛逆反抗的心理,喜歡與家長老師“對著干”,與社會“對著干”,對社會有著仇視心理,甚至發展到犯罪。青少年人缺乏道德教育,錯誤的自己經歷了痛苦,給家人,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因此,我們應該從小學生對未來成長的影響以及對年輕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開始,更是間接決定整個民族綜合素質的高低,乃至我們中華偉大五千年文明的續斷。
三、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
(一)結合教學目標與內容,養成學生優秀品質
結合小學低年級數學的教學目標與內容,他們屬于最天真最容易學習的年齡。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在備課中運用簡單容易的教學內容,創造良好的教學情景,可以將數學題編成故事、將數學問題創設情景來進行,注意與本課堂的教學內容有關,比如可以通過“分蘋果”的故事來滲透德育:一家三口的爸爸有五個蘋果,他要分各個家庭成員,媽媽和爸爸一人兩個,寶寶還剩幾個?這個故事既可以讓低年級小學生了解到分享的含義,又可以讓孩子培養孝敬父母的優秀品質。把數學知識和德育巧妙結合起來,在合作學習等教學活動中,既學習了數學知識,也有利于孩子的品德教育。結合小學高年級數學的教學目標與內容,應用題就是一個很好的利用模式,通過應用題的解決,使學生掌握“分析結構,處理過程,建立關系,推理求解,檢查結果”的求解應用題的基本方法,結合數學計算的正確性,解決辦法的簡潔與圖形結構的協調,我們可以培養學生固的學習耐心、現實科學的態度和健康美的興趣。在解題的過程中,讓小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社會、生活、科學等的關系,培養他們的創新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興趣
小學數學的培養目標是要適應未來社會、掌握數學知識,運用數學思維去解決社會、科學、自然等學科的知識,體會數學社會的關系。所以,只有聯系實際生活進行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品德教育,使學生在數學生活中實現對德育的真實感悟,才能收到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可以在數學教育教學工作中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在學生認識圖形,計算面積的時候,組織學生結成小組,開展課外活動:實地測量家附近的籃球場、足球場、體育館、公園的花圃等,分工負責,最后把測量的數據計算出面積。使學生在親自體驗的過程中,樹立了學生結組合作的精神,加強了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用數學解決了生活的實際問題。或者留下課外作業,幫爸爸媽媽去買菜,買菜不僅可以考查學生對于加減法、乘除法、余數等知識的掌握;小學生通過買菜中遇到的價格問題體驗到父母的日常生活場景,使學生對父母的艱辛更加理解;還可以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等。
(三)通過課堂教學,直接滲透德育
教師應當對學生一視同仁,無論是什么情況的學生,都應當以同樣的教學態度對待:在學生上課違反紀律時,教師不僅要提醒學生,還要跟學生紀律的重要性,讓學生養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在課堂上,老師要適時對學生給予夸獎鼓勵,也要告知學生正確方法,及時處理錯誤。同時,數學科學和邏輯在向學生學習數學方面需要細心的注意。教師應該培養上課認真負責的態度,克服困難的精神,面對失敗,樹立修正這些的思想。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有其必要性 ,教師只要專心教,不斷的提高自身素養,抓準德育滲透點,明確內容,教學中能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 從生活、課本素材點點滴滴做起,有機滲透,潛移默化,必定可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 推動小學數學教育實現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慧君,李春超.教育學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02.
[2]李季,李楠.小學德育問題與對策[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04.
[3]孫艷琴.小學數學教學實踐及思考[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3.08.
[4]高空.小學數學教育與德育教育實踐研究[J].讀寫算(教師版 素質教育論壇),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