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亞偉
摘 ?要:體育訓練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還能培養學生的品格。因此,當前的大學教學中,需將跆拳道方法內容以情境教學形式進行開展,凸顯出必要的空間氛圍和空間意境,這對于塑造學生的身形有積極的作用。基于此,文章分析了跆拳道的內涵特征,結合情境教學的導向形式,拓展對應的情境教學應用策略。
關鍵詞:跆拳道 ?大學 ?情境教學 ?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80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7(b)-0080-02
跆拳道教學所培育的是基于學生個人價值觀、身體協調能力以及靈敏度的一項體育運動模式。因此,重視將情境教學模式融入至大學生跆拳道技法的教學中并予以創新,不僅能提高跆拳道教學的有效性,還能讓學生在實際教學中提高個人的思維辨析能力,這對于實踐創新化的體育教學有積極的作用。
1 ?情境教學模式基本概述
情境教學模式是借助有效的教學場景,以特色化的氛圍模式將主體的教學內容予以融入,從而幫助學生更快地對跆拳道的技法、動作要求進行整合理解。在此過程中,該教學模式重視的是引入不同的情境,讓學生在該情境中進行體驗,進而充分起發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同時,該教學模式也提倡利用不同的方法內容對教學內容進行闡述,并借助游戲、音樂、視頻等模型進行事件描繪,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對核心教學內容的認知[1]。
2 ?基于大學跆拳道教學中情境教學模式導向形式分析
2.1 發展形式因素
情境教學的導向意義就是通過客觀、非客觀的發展因素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主觀能動性。在此過程中,需重視對學生客觀能力的培養,具體來說就是充分聯動課內外課堂的建設形勢,幫助學生能夠更快速的適應于當今社會的發展。由此,該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結合跆拳道的客觀發展規律提高學生的智力水平,從而不斷提高學生探索、學習的基本能力。
2.2 教學形式因素
情境教學更多的事故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結合不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制定不同的訓練計劃。如該形式的教學中則強調了對學生個人學習動機、潛能的培養,通過借助“人性化”的背景模式,充分了解了學生的個人意愿。同時,該教學模式也需要教師掌握隨機應變的能力,有效處理跆拳道教學中可能發生的任何問題,根據這一類問題制定對應的整改方針,從而讓學生根據教學內容進行聯想,進而實現思維自由馳騁的目的[2]。
2.3 體驗感知因素
該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充分深入體驗到跆拳道本身的樂趣,改善了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動接受的劣勢,不僅能夠調節了課堂氛圍,還為主體課堂增加了諸多輕松的、愉快的教學內容。學生能夠在不同的認知體驗中不斷完善自我,明確自身的學習規劃和學習目標,進而充分提升了學生的心理動向的理解。具體來說,學生需要在問題探索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生活和個人思維導向,主動的判斷事件的正確性,結合新時期的判斷內容逐步提升自主判斷、自主思考的能力,而這一系列的跆拳道教學,也不會對學生個人造成更多的精神負擔。
2.4 激勵價值因素
情境教學還需要加注合作、探索等實際教學策略和個性語言進行引導。教師能夠借助該形式達到激勵學生的作用,并在過程中逐漸讓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心。同時,該方法強調了“尊重”的教學原則,學生們能夠在該形式中不斷的認知自己、了解自己,進而掌握住導向化的主體地位。另外,學生務必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思考和評價的中心價值,讓學生建立起“創新”的核心地位。通過不斷接受新時期的教學內容,如跆拳道的歷史、服裝規則、比賽形式(包括于ITF和WTF兩種)、腿法、呼吸、動作等內容,讓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養成自我激勵、自我鼓勵的好習慣,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積極的作用[3]。
3 ?基于情境教學模式于大學跆拳道教學中的實踐策略分析
3.1 課程內容設置
第一,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能力因素,制定不同的課程內容形式,對學生展開不同方向的運動教學模式。如對于上肢力量的訓練過程中,教師則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高校學生展示如何在運動中增強二頭肌和三角肌的肌肉力量的方法。在這一內容的制定中,則可要求學生觀看俯臥撐、杠鈴屈臂以及臥推杠鈴的方法,制定有效的訓練周期要求學生進行周期訓練。如臥推杠鈴的訓練中,則需要求學生根據視頻的內容進行模仿,同時需要引導學生將雙臂垂直并自由下落,且方向與肩膀同寬;此時,需將雙手正向放置于杠鈴上,且杠鈴的初始位置位于胸前(不能與胸部接觸),雙手使出同一方向的推力,且推拉過程人體需保持緊繃的狀態,從而進行最大承載力的推力的72%進行訓練。該動作的運動周期為每階段180s,每組動作需循環操作4次左右。
第二,跆拳道精神的闡述中,需引導學生根據跆拳道的發展歷史進行體驗,在課堂教學中感受跆拳道本身的精神價值進行闡述,從而不斷激發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首先,教師需講述這項體育運動的“禮、義、廉、恥”,結合中國人民的自強不息精神精神進行串講,讓學生結合中國文化了解跆拳道運動中需要掌握的內容;其次,教師需對比散打、武術、空手道之間的關系,通過構建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了解體諒他人、理解他人的必要性;而對于該體育項目的文化需要以尊重他人為核心,拓展禮義廉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而讓學生認知到跆拳道所崇尚正義感的內容。最后,對于教師需以培養、造就學生的個人意志力為核心。如向學生講述跆拳道比賽前后的敬禮禮儀,要求學生面向對方并做好站立的趨勢,此時需要求學生身體前傾約17.5°左右且需向對方軀向45°左右并敬禮[4]。對于敬禮的順序,也需進行嚴格要求,即“本人國家國旗→運動館館長→個人教練/老師”的形式進行實際演練。以上操作均需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場景進行實戰演練,從而不斷激發起學生對跆拳道學習的積極性。
第三,在實際技法的訓練和實踐中,教師也應設置不易過難的課程模式,可以把握由淺入深的形式進行講述,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做好及時的調整,從而深刻認知到跆拳道的本質意義。如對于氣勢方面技法的講述中,教師則需引導學生注重不同形式的呼吸法則,借助或洪亮、或震懾的聲音表達出對此訓練的尊重。其具體要求則是引導學生根據教師的規范性演示進行自主訓練,要求學生在發生過程中停止呼吸,不僅減少了空氣對人體腎臟的壓力,還全面提高了學生的專注度。據相關研究所述,通過有效的發生練習不僅能調解身體的機能,緩解學生對訓練抑或是賽場上的壓力,還提高了學生的肌肉緊實度和收縮度(通常在41%左右),從而更大的獲取了相應的動作威力。
第四,教師還需不斷關注學生的心理動向,包括于學生本人是否能夠接受當前的教學形式,改善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弊端,從而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若學生產生畏懼、恐慌等心理,教師則需針對學生這方面的心理的產生原因進行講述,從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若學生在平時訓練中與他人產生了沖突且大聲辱罵,教師應予以批評教育,讓學生認知自己的錯誤并減小惡習的出現幾率,進而養成禮義廉恥的基本道德修養。總的來說,課程的設置就是需要以精神教育為主,借助適量的技法教學,從而提升學生本人的謙遜心理,也能間接的提高學生的人格修養水平。
3.2 教學方法的選取
對于情境式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教師需借助合理的教學設備進行教學探索,選擇新時期的科學技術設備進行中心串講,如VR(虛擬現實技術)、抖音小視頻的形式講述技法的要求特征,以新穎的模式講述動作要領,從而不斷開拓學生的眼界。同時,教師可以選取帶有游戲性質的熱身運動,讓學生在游戲競爭的過程中樹立主動探索、主動創新的思想素養。特別需要注意將游戲與新時期的教學氛圍相結合,制定不同的小組進行游戲探索和游戲實踐,讓學生以合作的模式進行游戲訓練。最后,教師在該模式的教學中僅起到一個輔助性的作用,講述學生在游戲探索中的問題,借助目標性的過程管理,以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為目標,從而提高學生整體的身體機能。特別需要對制定由淺入深的情境模式,讓學生在不同的空間氛圍中進行探索學習和情境學習。學生們通過小組探索式的學習,不僅認知了跆拳道本身的拳法技巧、腿法技巧,還能讓不愛說話、不善于與他人交流的學生積極地與他人進行辨析,以達到尊重學生個體的目標。在不斷的教學活動和教學探索中,學生們建立了良好的社交關系,并能夠在生活中、方向上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從而在核心思想中將這項體育活動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進而提高了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
3.3 組合對抗訓練的探索
教師需拓展有效的組合訓練模式,引導學生自主的進行兩兩分組。通過有效的分組對抗,提高學生的抗擊打能力。如針對于初級的跆拳道教學中,則需展示對抗技巧,引導學生觀看相應的視頻內容,并針對自己的身體素質制定一個方向性的學習計劃。學生們通過視頻學習,并以推踢為訓練目標。比試中需要求出腿一方將右腳蹬地,借助蹬地的作用力將身體的重心向前,與此同時需以髖關節為軸心,并借助右腳腳底進行蹬腿操作,從而確立對應的受力點在腳掌部位。同時,前推完畢后續沿著推進的路線進行返回,并將右腳放置于左腳前方,從而形成一套的練習方案。待此位同學訓練完畢后需要求另一位學生進行模仿訓練,并要求訓練完畢的學生予以線條感應的指導,通過對位的訓練,學生們不斷掌握了組合對抗的技巧,從而加深了對跆拳道的理解。最后,教師還需要對每組學生的動作要領、訓練情況進行評價,給予每位學生相應的鼓勵,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對技法的掌握,也能烘托出良好教學氛圍的目標意義。
4 ?結語
綜上所述,將情境式教學與大學跆拳道相互結合,引導學生進行整合探索,從而提高了學生對跆拳道的理解。同時,教學過程中還務必尊重學生的心理導向,以確保學生能夠適應于整體教學要求。
參考文獻
[1] 吳慶楠.跆拳道教學對大學生獨立創新人格培養的作用分析[J].科技經濟導刊,2017(21):207.
[2] 孫振成.大學體育跆拳道教學現狀及其對策[J].文存閱刊,2017(18):175-176.
[3] 胡媛媛.提高高校跆拳道教學質量的思考[J].運動,2018(2):103-104.
[4] 王晟.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跆拳道教學改革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7,7(27):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