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思
【摘要】音樂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而逐漸受到了廣泛關注。近年來,音樂教育學科發展迅速,亦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我國擁有悠久的音樂文化歷史,音樂教育的發展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與側重點,因此,對階段性音樂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研究范圍選擇在二十世紀初至建國前這一時期的音樂教育問題。以此為切入點,筆者通過深入收集、整理和仔細閱讀與近現代音樂教育相關的史料著作,深入探究音樂教育在發展中所面臨的相關問題,以及音樂教育家和相關學者給予的解決措施,以期探索和發現我國近代音樂教育史的發展規律,希望能在這些問題的探討中宏觀地把握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的發展歷程,發現新的研究視角與方向。
【關鍵詞】音樂教育;古樂今用;西樂中用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音樂教育發展的國內外背景概況
清末民初的中國處于深度變革的重要轉折時期,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都面臨著重大變革,政治上的變革為中國的音樂教育事業提供了發展空間。西方列強的入侵,改變了我國傳統社會經濟模式,激化了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隨之傳入的西方文化也在無形中迫使我國打開了封閉的國門。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三重壓力下,國民的思想隨時局開化并予以反抗,為我國的音樂教事業提供了發展空間,開辟了中國教育的新格局,音樂教育的建設事業就此開始發展。
我國近代的音樂教育事業是在豐富變化的國內外環境下逐步展開的。二十世紀初,中國音樂教育的發展正處在萌芽時期。其一,在此之前,我國的音樂教育課程主要來源于西方傳教士建立的,服務于傳教活動的教會學校,這側面對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起到了啟蒙作用;其二,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留學于西方、日本等國家留學生的現象,這些留學生在求學的過程中積極吸取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和學校制度等,并試圖將其運用到我國的音樂教育事業中。大量的教育家、理論家開始在我國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對音樂和音樂教育予以重新定義;重申音樂在社會、教育以及對國民自身品性等方面的重要功用;提倡“美育”,并提出音樂對推進學校美育建設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等主張;部分學者將注意力放在以音樂為初視角的古今關系與中外關系,以此來探索新時期我國音樂的前進方向;這些先進的音樂思想對于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有很大推動和指引作用;其三,在二十世紀初的國民政府支持下,相關政策和法令不斷頒布,學校音樂教育建設開始逐步展開,與之配套的教材編寫也日漸豐富,音樂教育建設由此進入正軌。
二、音樂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近代音樂教育事業的進步發展依靠著音樂教育家以及社會各界有志之士的實際行動逐步前行。這一時期,我國經濟與政治上的重大變革致使學校音樂教育中的傳統教育方式不再適用于當下國民,而新的適合于新時期國民的音樂教育道路應如何選擇,學者們各抒己見,從不同的角度提出發展中逐漸顯露出來的、需要及時解決的問題,并試圖給出相應中肯的建議,為近代音樂教育全面發展助力。
(一)選用何種音樂
1.古樂今用
二十世紀初,封建制度以及與之相關的系列形式逐漸瓦解殆盡,古代的音樂教育雖然擁有悠久的歷史,但從對其演變過程的深入研究中,部分音樂學者對“古樂今用”的可行性以及分辨古樂精華或糟粕等問題上仍存有疑惑和爭論。
近代音樂教育家匪石在《中國音樂改良說》一文中詳細列舉了古樂今用不可實行的具體原因:“古代音樂僅為少數貴族享有,以“清淡”為特征,音樂無積極進取精神,多平和卑靡而不符合今人之喜好;我國傳統樂器制作過程簡單,無與之相對的規范理論,因此節奏、音調的記錄不能精確。古代音樂本質上為朝堂音樂而非國民音樂,音樂取材不精,傳播范圍小,不能影響民眾之感情,因而不可為今所用。”
竹莊在《音樂之關系》一文中對古樂的演變過程進行了論述,并指出是“適者生存”的法則導致古樂的消亡。“雖然古樂可養人性情、德行,與政治相結合成治世之音。越趨近世,對于音樂的追求越簡便,古樂漸亡于繁重之樂器。以此觀之,當下學校音樂科建立的初始階段,雅樂失傳且近世音樂粗俗不能用,學者應學習西方器樂、音調,編適合我國的音樂。”
近代音樂作曲家、教育家蕭友梅在《為什么音樂在中國不為一般人所重視》一文中對古樂的衰亡進行了具體分析:“政府當局對音樂的好惡對其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古代禮樂并用,相互調和、節制以有成效,而近世音樂工作者無一定修養而缺乏理智與節制,致使音樂地位逐漸衰落以至消亡,時至今日已無優秀古樂為今所用。”
賈新風的《音樂教育通論(節選)》中對音樂教育發展的過去、現在、將來作為一個章節專門論述,以眾多史料典籍中關于音樂的記載來力證我國音樂教育歷史發源為世界之先及其重要地位。但發展至今幾乎毀滅殆盡,清末西方文化傳入,使國人眼花繚亂而忘卻了古樂之重要性。我們應致力于音樂教育的普遍化,并將上流社會的音樂予以正規化,音樂是社會生活現象的反映,應利用其涵養德性的功用。當下音樂發展應以西洋音樂的理論和技巧來發揮中華民族的國民性,完成中華民族的世界音樂之目標。因此純,粹的古樂不可取,“藝術無國界”,大同世界必定會實現藝術和音樂的大同。
2.西樂中用
從某種程度來說,中國近現代的音樂教育事業是在西方文化傳入的大背景下不斷展開的,所以說,西方音樂文化對我國音樂教育的進步發展起重要作用。二十世紀初的教育界出現了很多提倡西樂的學者,其原因何在?西方音樂如何能做好與我國傳統音樂的結合?在具體的實施方法上應以何種方式?這些問題值得深思。
匪石的《中國音樂改良說》一文中的中心論點即“西樂哉”,他認為西樂能夠“鼓吹國民進取之思想,而又造國民合同一致之致意。”因而明確支持西方音樂的傳入,大力提倡將西樂作為我國音樂教育的重要支點。西方音樂知識為新時期國樂的進步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即學習西方音樂的學理、技術和理論知識,并運用其方法來整理、研究我國傳統音樂的優秀部分,以將其作為社會音樂普及的一部分,繼承并發揚光大。
與匪石存在不同意見的是近代教育家曾志忞,他在《音樂教育論》一文中提出了“輸入文明不可用”的觀點,即從西方引進的知識與技術需根據其本質特征轉換成本國國情的文明,在我國的音樂發展中,應學會西方先進的教育方法,并將此方法與我國中小學堂的實際相結合,進而發展我國近代的新式音樂學科教育。
三、音樂教育的相應舉措
在二十世紀的上半葉,音樂教育從萌芽到初具雛形、再到初步發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存在著不同的問題,自然也具有與之相應的解決措施出現。這一現象在音樂教育家在各自的文論中都有所表現:
匪石在《中國音樂改良說》中提出,音樂工作者應積極促進音樂學校的設立,并將音樂列入普通教育的一部分,以使國民意識到音樂教育的重要性;社會各個階層應積極舉辦音樂活動;注重家庭音樂教育的熏陶。以全方位的音樂傳播促使音樂教育真正意義上的普及。
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對學校音樂教育的歌曲選擇標準進行論述:音樂歌曲的創作應適用于音樂教學,即在符合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心理接受程度和口語適合程度的基礎上,積極傳揚我國文學的豐富及精華部分,使學生在傳誦歌曲的同時,能夠積累知識。
曾志忞在《音樂教育論》一文的音樂之實修部分提出,音樂實踐應掌握要領,新時期的音樂界既以明確音樂教育的目標,就應該腳踏實地從社會、學校步步落實,并注重音樂教育中師資力量的培養。
近代音樂教育家李叔同則對音樂教育的具體實施問題進行了探討,在其文論《昨非錄》中就提及到學唱歌應先學音階、音程,以掌握正確的音準;使用正規的五線記譜,記錄強弱緩急等表情記號,以精確表達原曲精神趣味。學習風琴等樂器,注重手勢、踏板、增音器,并勤奮投入其中等,只有如此,才能培養出音樂界的專門人才。
周淑安在《兒童與音樂》中提及中國音樂的發展進步應從兒童音樂教育著手,社會各界應積極配合。政府方面應積極提倡、傳播優秀音樂。并積極培養音樂師資力量,為兒童音樂教育的科學化提供人才基礎。家庭方面應用音樂媒介傳播世界音樂,以豐富的種類提高音樂修養。在音樂創作方面應以適于兒童傳唱為標準。
朱酥典在《從小學音樂說到音樂教科書》中提及近代小學音樂科時間被縮短、失去自主性等現象。認為音樂教學應以欣賞、練習、研究相互結合、互為表里,以陶冶學生情操。音樂教科書的編寫應依據學生接受能力、教學環境等因素靈活應用。
盛朗西在其文論《從樂歌科說道音樂科(節錄)》中認為,學堂音樂科的實行雖然開始日趨規范化,但具體實施方面,如曲譜和樂器的運用、音樂科作業、教師人才的培養仍值得學者關注。
汪培元在《談學校音樂教育的建設》一文中提出,國家的進步依賴于文化建設,音樂建設應努力促進建國,各級學校音樂教育應具體開展:多分布在沿海一帶的專科學校,應合理化、普遍化平衡發展。中等學校的授課時間固定,應注重欣賞和聲樂教學,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課時和教學內容。國民學校作為全民音樂教育的基礎,應有充足的教學時間,音樂教育的基礎設施完善方面,望行政及相關人員予以重視和改進。
四、結語
在二十世紀上半葉所處的時代環境與音樂教育思想的總傾向下,音樂教育處于初步萌芽時期,與此學科相關的系統論述和音樂教育問題的文論并不集中,專門從事音樂教育事業的人才更為稀少。在對這一時期內不同領域學者有關音樂教育文論的整理和深度解讀中,可以窺視這一時期音樂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這一時期的音樂教育文論可以看出近代音樂教育的發展實況,在古樂今用問題上,存在時代的變遷導致的不同背景下面臨的具體問題、進化論、古樂消失無完整的學理體系等多方面原因。西樂中用問題上也存在不同方式,即用西方的音樂學理知識來豐富我國近代初步萌芽的音樂教育事業,或用西方先進的音樂理論來整理、復原和研究我國優秀的古代音樂。音樂教育的研究范圍不斷擴大,音樂教育思想的局限性與不足之處也隨之浮現。
這一時期相關學者對相關問題以及實施建議等方面的論述為音樂教育發展路程的回顧提供了翔實的史料,為此后的音樂發奠定了基礎,也為新時期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珍貴可行的建議和指向,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俞玉滋,張援.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
[2]李林謙.蕭友梅音樂教育思想研究[J].戲劇之家,2019 (2).
[3]趙巖.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的發展[J].戲劇之家,2018 (7):136-137.
[4]梁嘉佳,張元.試論我國音樂教育史的發展[J].普洱學院學報,2016,32(2):78-79.
[5]陳海燕.中國近代音樂教育轉型的多維向度[D].浙江師范大學,2016.
[6]徐杰.對中國百年以來學校音樂教育的反思[J].北方音樂,2015,35(16):6.
[7]劉嵬.曾志忞先生《音樂教育論》的發表與探究[J].藝術研究,2015(1):98-100.
[8]馮甲慶.蕭友梅音樂教育思想對音樂教育的啟示[J].大舞臺,2014(10):203-204.
[9]龍夢姣.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制度研究(1922-1937)[D].華中師范大學,2014.
[10]唐歡.北大音樂研究會《音樂雜志》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11]郭娜.曾志忞音樂教育思想及實踐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3.
[12]李欣.20世紀上半葉中國專業音樂教育發展窺探[D].西安音樂學院,2011.
[13]郎立夫.近現代中國新音樂教育的啟蒙[J].長春大學學報,2010,20(11):120-121.
[14]任秀蕾.周淑安的歷史地位[J].中國音樂學,2009 (3):114-116.
[15]賀南輝.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思想述論[D].湖南師范大學,2008.
[16]馮長春.20世紀上半葉中國音樂思潮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
[17]江江.鼓呼西樂與倡導感情教育匪石──《中國音樂改良說》述評[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9(4):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