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五聲性鋼琴變奏曲起步晚、發展快,是亟需關注的一個專門領域。主題作為音樂原始陳述的旋律,是全曲發展的根源。本文從變奏曲的主題進行專門研究,涉及主題素材的來源、主題的結構及主題的特性三方面,對把握近現代以來中國五聲性鋼琴變奏曲的主題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關鍵詞】中國五聲性鋼琴變奏曲;主題素材;主題結構;主題特性
【中圖分類號】J624?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歷程中,變奏曲的創作具有特殊的藝術價值和實踐意義:其一,民族曲調的大量運用,甚至原樣照搬至主題部分繼而進行改編,這樣形式的民族音樂滿足了人們對民族曲調的聽覺需求;其二,西洋作曲技法的探索與運用,體現了兼容并蓄的包容美,很大程度上豐富且發展了中國傳統民族音樂,也豐富并發展了西方變奏曲的變奏手法。
一、主題素材的來源
主題作為原始陳述的旋律,是變奏曲式的核心。主題的呈示標志著一部作品音樂形象、結構原則及藝術風格的確立??v觀五聲性鋼琴變奏曲的發展歷程,變奏曲的主題多以民間音樂、少數民族音樂、兒歌、戲曲音樂、電影音樂等原有曲調為基礎進行改編和再創造。
(一)地方民歌之“北”
以陜甘青寧一帶為代表的陜北風格是我國地方特色民族曲調中流傳范圍較廣、研究領域較深的代表之一。加之20世紀中下葉,陜北地區是我國紅色革命根據地,在當時積累了一定的群眾基礎。由古至今,無數音樂學者遠赴祖國西北部采取西北民間音樂素材進行分析創作。近代時期,周廣仁、汪立三、葉露生、孫亦林、朱踐耳等劃時代的偉大作曲家都以陜北風格音樂為基調創作了變奏曲。
例如,汪立三、葉露生均以陜北民歌《藍花花》為主題分別創作了變奏曲《蘭花花》和《藍花花的故事》;周廣仁、孫亦林兩位先生分別創作了同名變奏曲《陜北民歌主題變奏曲》。還有楊儒懷以青海同名民歌創作的《“送大哥”主題變奏曲》;朱踐耳以陜北民歌《崖畔上開花》創作的《主題與變奏曲》等。這些作品都極大地展現了五聲性音樂的魅力和可開發性,是“中西合璧”的包容美,也是技法與風格的有機結合。
(二)地方民歌之“南”
祖國南部的音樂風格種類較多、分布地域較散。有兩廣地帶的粵調、川渝地區的渝調、江浙一帶的吳歌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粵調,如陳培勛創作的雙主題變奏曲《粵曲“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此外,還有江定仙根據江西民歌《十送紅軍》改編的《變奏曲》以及丁善德根據四川藏族弦子舞改編的《中國民歌主題變奏曲》,都是南方音樂風格的優秀代表作。
(三)童謠
以兒歌為主題的變奏曲也是五聲性鋼琴作曲素材的重要來源之一。如1977年石夫創作的《“哇哈哈”變奏曲》、1972年甘碧華創作的《“共產兒童團歌”變奏曲》及1958年周廣仁創作的《小紅軍》等,均表現出少年天真爛漫,謳歌少年英雄的美好形象。
不同時期以童謠為來源的主題素材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形容童真的趣味美好,二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謳歌少年英雄的形象。如黃虎威《歡樂的牧童》,運用變奏手法的三部曲式,主調性為G羽。跳躍的斷奏、快速的分解和弦音型、如歌的旋律表現出牧童嬉笑頑皮的形象及熱愛大自然的情懷。這部作品結構短小精悍,節奏歡快,曲調明朗,成為當今中國優秀鋼琴作品的代表。
二、主題的結構
一般情況下,變奏曲的主題結構可大可小。小至一個樂句、大到三段式結構均可構成一部變奏曲的發展動機根源。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中國傳統五聲性鋼琴變奏曲深受民族民間音樂的影響,大多數音樂作品都是根據民間口頭傳唱的方式保存下來,將其作為主題繼而用不同的變奏手法進行再創造。中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大多以樂段為主,這些短小精悍的曲調蘊含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一)起承轉合式
起承轉合式結構要經歷呈示——鞏固——發展——結束四階段。在主題部分,起承轉合式一般為結構短小的四樂句,表現出音樂發展的邏輯性。如劉莊《變奏曲》主題部分,方整性四樂句樂段是起承轉合式的體現。
(二)呼應式
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常為雙數)明顯的部分,有共同與不共同的因素,兩者相互應答,相互補充,統一表達一個音樂內容。呼應式強調矛盾,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樂內容。
這個主題共四個樂句(2+2+2+2),結構為呼應式方整性四樂句樂段。前兩個樂句重復,后兩個樂句的材料來自前兩樂句且進行變化,因而上下兩大樂句既對立又統一。
(三)邊緣式
這里的邊緣式,指的是樂段結構介于兩種形式之間。
如瞿維《主題與變奏曲》的主題部分,該主題結構為“4+4+2+5”的非方整性邊緣結構。之所以是邊緣結構,因其第9、10小節處的展開,故整體結構帶有起承轉合式的形式意義;又因此元素過少不構成樂句形式,故將其看作是插入對比。因此,該主題的結構因其“模糊性”,視為邊緣式。
邊緣式結構原則體現了中國傳統音樂中注重“寫意”的藝術品味。它與說唱與戲曲音樂、民間器樂音樂有著不可剝離的淵源。
三、主題的特性
(一)民族地域性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習性、民族特色均有所差異。傳統的民族曲調其根源淵遠流長,在長期的音樂實踐中,民族曲調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及民族氣韻。作曲家們在西洋樂器上創作民族曲調,是鋼琴傳入東方以來最有時代性意義的舉措。在這個過程中,旋律曲調之旋法、調式調性之布局、和聲織體的框架、演奏演唱之形式,無一不得到巨大的發展和進步。就五聲性鋼琴變奏曲而言,作曲家們吸納民族民間音樂元素或將民間曲調原樣照搬,對其進行創新改編,其中研究西洋作曲技法并運用,使五聲性鋼琴變奏曲的形式多種多樣,曲調耐人回味。一代又一代的作曲家們證實:西洋作曲技術的學習與使用并未抹掉民族韻味,反而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在本文所選取的曲譜資料來看,具有民族地域性的鋼琴變奏曲數量居多,例如,丁善德先生根據四川藏弦子舞改編的《中國民歌主題變奏曲》是川藏地區的代表;劉莊《變奏曲》改編自山東民歌的《沂蒙山小調》,是齊魯大地的代表;徐振民的《變奏曲》根據山西民歌改編,是三晉大地信天游的代表;楊儒懷的《“送大哥”主題變奏曲》改編自青海民歌,是甘青寧地區花兒的代表;再如,陳培勛《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改編自廣東民歌,是兩廣地區粵調的代表。不同地區、不同風格造就了五聲性民族曲調的多樣性,同時運用鋼琴這件西洋樂器的特色,將五聲性民族音樂發揚光大、推向國際。
(二)時代人文性
音樂可以直接反映出社會背景、人文素質、時代精神。古往今來,得以長存的音樂作品一定具有當時社會的代表性,能夠反映時代精神,透漏人文氣息。例如20世紀中下葉,我國國情復雜,在當時社會背景下,歌頌革命先烈、謳歌英雄人物、贊頌黨和國家是時代的主旋律。例如,大家熟知的甘壁華《共產兒童團歌》,展現了當時少年英雄的風貌和氣質。還有許多符合時代氣息的“紅歌曲”等。新世紀以來,社會背景改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科學、人文等成為了這個時代的主旋律;人們歌頌美好的新生活、展望未來成為這個時代的精神氣息。例如,1997年石夫創作的《“哇哈哈”變奏曲》描繪當代兒童純真爛漫的可愛形象。時代人文性是五聲性鋼琴變奏曲的特征之一,它間接地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情景。
作者簡介:姜榕(1993—),女,研究生,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