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要】一直以來,歌唱是音樂教學的中心活動,優美的歌唱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美好的情感,還可以讓他們真切地體驗快樂。可是我們卻發現在課堂中學生的演唱差強人意,音準不好,直接影響了歌唱的體驗和發揮。不僅是唱歌,無論是進行哪一種音樂活動,缺乏必要的音準感覺都會沒有表現力,無法準確傳達音樂的意義。可以說,沒有音準就沒有音樂!因此,音準是從事音樂表現活動乃至整個音樂活動的一個基礎性準則,所以,我們要重視學生音準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音樂教學;音準能力;培養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3?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建立良好的音高感
(一)體驗音高
音準看不見、摸不著、嘗不到,只能靠聽覺器官去不斷感受、不斷認識,直到掌握為止。感知音高概念,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游戲活動,幫助低年級的學生分辨、理解音的高低。
例1:高個子和矮個子。教師用紙做成高帽子和平帽子給學生戴上,聽鋼琴聲走路,高個子聽到高音踮腳走路,矮個子聽到低音身體略蹲下走路,感受音的高低。教師除了用鋼琴表現高音區和低音區外,也可以用不同的打擊樂器來訓練學生的聽力。
例2:空間音高感。利用sol- mi音級做旋律短句的同聲游戲時,用身體的站起、坐下,在空間表示出sol- mi音級的變化。這個練習應該慢做,以便動作真正建立在聽覺識別的基礎上。
(二)模唱音高
當學生對音的高低有了一定的感受以后,就可以要求學生對所聽到的音進行模唱,用“lu”模仿聽到的音高,從模唱跨度大的音過渡到臨近音的模唱。模唱的練習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盡量少用鋼琴或其他樂器,不要讓學生對樂器產生依賴性,而是多運用人聲,即教師準確地范唱。因為在聆聽模唱的過程中,總有一些學生的聽辨會出現問題,運用人聲便于教師走近學生,更清晰地聽清哪些孩子的聲音與老師的音高不符。對于那些唱歌容易“跑調”的孩子,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解決他們的“跑調”問題:讓學生用一只手呈杯狀捂在一只耳朵上,另一只手呈杯狀放在嘴前,手指指向捂住的耳朵,這樣他就能清楚地聽到自己所發出的聲音,通過反復的聆聽比較,啟發學生用心去聽,培養他們對音高的想象力和辨別力,正確模仿老師的聲音,從而建立初步的音高概念。
二、掌握準確的音高
現代音樂學科體系認為,大多數兒童首先認識的音程是小三度、大二度和純四度,唱名是sol、mi、la。有趣的是,直到現在,全世界的兒童在音調的發展方面基本都一樣。從美國到匈牙利,再到日本,兒童的唱游歌曲和童謠都建立在這兩個音或三個音的基礎上,只是音的排列順序不同而已。例如,柯達伊強調以五聲音階作為兒童音樂教育的先導,從兒童的日常生活經驗和說話習慣出發,安排五聲音階的教學順序為sol-mi-la-do-re。由此可見,大二度、小三度和純四度已成為兒童音樂學習的重要部分,而且學習唱歌應該先教二拍子,開頭就是這些音的歌曲。
柯達伊教學法、瑞士威廉姆斯教學法、美國加利福尼亞研究團隊、奧地利的奧爾夫研究機構都研究發現兒童音樂能力的發展還體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兒童演唱的歌曲不超過六個音符,音程是大二度或更大,很難唱準半音階;二是對兒童來說,下行音程比上行音程更容易學會;三是小三度音程比小二度音程更容易掌握,如sol到mi,有關音域的研究表明,兒童最容易唱準升F上方的小三度音,即A音。
關于sol、mi的學習:學唱音名的初級階段都應以感知先行,教師可以選取只有sol-mi兩音的歌曲,通過體驗、聽辨、模仿等各種音樂實踐活動,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加深對歌曲的印象、興趣和理解。當學生熟知歌曲后,再提煉出sol- mi兩音進行唱名的學習。
例:游戲歌曲《嘿嘿》
1=C 2/4
5 3|? 5 5 3|? 5 5 3 3 | 55 3‖
師:嘿嘿,看著我,我在微笑對著你。
生:嘿嘿,看著我,我也微笑對著你。
師:嘿嘿,看著我,我在微笑對著你。
生:嘿嘿,看著我,我也微笑對著你。
這是首游戲歌曲,可采用多種接龍的方式進行游戲,如師生接龍、按小組接龍等,也可以將游戲中的動作進行創編,如拍手、叉腰、跺腳、跳舞、眨眼、拍肩、揮手等,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通過這個游戲,可以讓學生在多次游戲中熟悉sol和mi的音高概念。
當學生熟悉了sol-mi的音高后,用lu哼唱歌曲旋律,并用兩張紙片擺出兩個音的高低,教師在紙片上寫出sol和mi,教唱兩個音的音名,利用柯爾文手勢進行學習,并唱準兩個音。
唱準后,教師還可以在鋼琴上彈奏不同位置的sol和mi,增強學生對不同調性的認識。熟悉sol和mi這兩個音級后,教師通過多種變化,就可進行多種二聲部的演唱。sol和mi是學生最早進行唱名學習的兩個單音,在常規的音準教學中,我們往往把這兩個音獨立,分割起來進行教學,最多進行旋律音程的演唱,但實際上,一年級的學生只使用這兩個音級就可以做多聲部的歌唱練習。如:“踩腳印歌唱”的游戲——卡農,就可以使兩個音級的聲音結合,產生二聲部的演唱效果。教學時視學生情況而定,程度一般的能和老師合作演唱就可以了,程度好的班級進行輪唱,教師的指揮提示也是學生唱好的關鍵。
三、音準訓練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關注聆聽,關注比較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一定要讓學生帶著耳朵上音樂課,用耳朵進行專注的聆聽。各種聽辨練習是提高音準的極好辦法。
例如,當學生認識了do、re、mi、fa、sol、la、si等音后,可以要求學生自制七張寫有各個音符的卡片,請幾位學生手持卡片,由教師隨意發出指令,說到持該音的學生就由該學生舉卡片示意。在全體學生參與聽辨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鋼琴上依次彈奏其中幾個音,請學生把聽到的音舉卡片示意。教師在聽辨唱名之前,應該告訴學生聽辨的方法,如:第一遍聽琴用“lu”模唱;第二遍找出與前一個音的距離,比它高還是比它低;最后一遍試著唱出唱名。利用卡片還可進行《組音游戲)《唱名填空法》等加以復習鞏固。
(二)加強內心聽覺能力的培養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聽”是一切音樂學習的起源。教師要善于從聽入手,以聽為基礎,開展各種音準的訓練活動。在音樂聽覺中,還應注重內心聽覺能力的培養。音樂的內心聽覺是音樂聽覺的重要部分,是對音樂的心力感知,可以它使人對音樂有了真正的感受和理解,因此,內心的聽覺能力對培養音準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要培養良好的內心聽覺,應當把培養正確的音準概念放在首位。音樂內心聽覺是人在內心所進行的。在視唱中先唱準了曲譜,就有了內心聽覺概念,內心音準是發源于內心的音準概念。如在教sol、mi兩音后,可以出示只有這兩音的簡單曲譜,讓學生在內心進行默唱,教師則用sol、mi的手勢加以輔助,進行內心聽覺音準的練習。
總之,音準的學習是一個需要通過耐心、細致、系統、科學而且較長的時間才能完成的過程,不可能幾節課就可以解決,每次課都用一些時間在音準上,堅持做音準小練習,唱時應保持慢的速度,可以更好地感覺音準;學習時要循序漸進,一段時間訓練下來必定會有很好的效果。只有通過長期、持續的學習,學生的音準能力才能有很大的收獲。教師要持之以恒,切不可急于求成,只要有恒心,相信一定能給學生打造一雙靈敏的耳朵!
參考文獻
[1]王夢迪.小學音樂課堂中的對比訓練[J].華夏教師, 20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