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卓菲婭·麗莎音樂美學譯著新編》包含了卓菲婭·麗莎教授近40年美學研究的精華,當中縝密的邏輯構思、犀利的評判、多元的視野體現(xiàn)了麗莎教授在美學研究中的極高造詣。本文旨在以這本書為基礎,闡釋卓菲婭·麗莎美學思維中所體現(xiàn)的三個特征,即多元性、整體性、動態(tài)性。
【關鍵詞】卓菲婭·麗莎;美學思維;述評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自鮑姆加登建立美學學科至今,音樂美學的理論派別便層出不窮。盡管歷史的某段時期中會出現(xiàn)所謂的“權威學說”,但權威具有相對性以及歷史性,隨著后人認識的發(fā)展以及反思,所謂更具“科學性”的新學說便會出現(xiàn)。
對于我國而言,當前引進了大量的音樂美學專著,思想流派各異。在這眾多的論著中,能產生持久影響的書作可謂是鳳毛麟角,但其中有一本由于潤洋教授翻譯的《卓菲婭·麗莎音樂美學譯著新編》頗具影響力。這本書由20世紀波蘭美學家卓菲婭·麗莎所著,當中包含其對于美學若干問題近四十年的研究成果。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音樂的特殊性”;第二部分“美學新編”,包括了許多音樂美學核心問題的討論,并且在論證過程展現(xiàn)了作者對于每一個問題獨到、全面的思考。
一、多元性
卓菲雅·麗莎在論證美學問題時,并沒有拘泥于美學學科內部。多元的學科視角,多方向的實例對比,麗莎成功地以個人豐富的知識涉獵、觀點闡發(fā)避免落入純概念輸出的俗套之中。人類學、語義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跨學科術語和概念在本著作中隨處可見。譬如,在第二部分“論音樂理解”章節(jié)中,語義學的思維框架支撐起了作者的主要論點。其中的核心概念跨學科的引用在這里非但沒有一絲牽強,而且恰到好處,“語義場”“表象”“約定性”三個核心詞匯生動地代指了音樂理解對于主客體間的聯(lián)系。正如文中所言:“語義美學為一般音樂美學開辟了新的發(fā)展前景?!?/p>
此外,跨學科現(xiàn)象并非僅局限于術語,以新思維提出對傳統(tǒng)問題可靠的解決方法,對于學科發(fā)展而言更具實際價值。在本書的最后一個章節(jié)“音樂與革命”中,作者以法國、俄國革命間的區(qū)域聯(lián)系、階級間的動態(tài)聯(lián)系以及歷史意識的差別為視角切入,集中分析了革命與音樂間互動產生的“集體性轉變”現(xiàn)象,并且在全書的最后提出:“音樂文化上產生沖突的這個階段,作為社會轉折的一種結果具有必然性,這種必然性來源于心理學——社會學規(guī)律的作用?!边@無疑是一種肯定跨學科研究視域的觀點,給出了音樂美學學科中復雜問題解決的新途徑。雖然在此作者并沒有對其進行展開,但在思維領域具有一定啟示意義。
二、整體性
作為一部代表個人最高學術水平的著作,書中對美學問題給予全方位的觀照。在第一部分的“音樂的特殊性”中,有關音樂的“語義場”解答非常完善。從物質構成到認識領域,再到聯(lián)系眼光的闡發(fā),對待問題由表及里、無微不至。
此外,外部的統(tǒng)一與內部細膩的邏輯敘事相照應。例如在“音樂的內容與形式”章節(jié),為了辨析清楚音樂的主題、內容、形式之間的關系,麗莎不僅局限于音樂本身,而且聯(lián)系文學等其他領域藝術類型進行辯證的思考。論證過程中既有“本體論”傾向的理論推演,也以歷史的眼光選取生動實例加以論證。例如,文中對于標題音樂和無標題音樂的內在基理探究、器樂作品的意義、主導動機的意義、民歌的特殊性等問題的討論。
然而,盡管麗莎在討論問題時,范圍涉及非常之廣,但在行文最后始終會設置了一個巧妙的回歸,以此來強調個人的觀點。整個問題的落腳點在之前的章節(jié)已經論述過的問題之上,并且道理經得起推敲,這給予讀者一種邏輯上的統(tǒng)一感和脈絡的清晰感,筆者認為這是一種思維高度整體性的體現(xiàn),是作者潛心研究的佐證。
最后,態(tài)度的統(tǒng)一性。在作者的行文中,我們時刻可以了解到她本人對待問題的態(tài)度,并且在對待同一問題時,作者態(tài)度始終保持著統(tǒng)一。譬如,文中對現(xiàn)代音樂的肯定態(tài)度貫穿始終。盡管如此,孰是孰非卻也分地非常清楚,對于某些偶然、不可復制性的音樂“行為”,以及某些“未來主義”至上的音樂思想,表現(xiàn)出了質疑的態(tài)度。 此外,對于音樂與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作用的認可,也使其成為了一位鮮明的馬克思主義者。在其觀點中時刻流露出堅定、果敢的品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觀點鮮明,態(tài)度統(tǒng)一。
由此可見,麗莎教授的美學觀闡釋是一個完整的邏輯整體。盡管材料廣泛,但總能在最后做出總結;雖然觀點鮮明、犀利,但卻保持始終。
三、動態(tài)性
歷史的構成要素具有矛盾性,對于任何歷史材料而言,無論是文字記載或是文物發(fā)現(xiàn),在音樂史中是作品或是文本記錄,單方面來看,傳達的信息都是靜態(tài)的、不鮮活的。若想賦予其流動性,“語境”必不可少,而“語境”本身的來源是時間性,它彌補了其材料本身的靜態(tài)性的不足,使每一個史實不再是獨立存在的,并且聯(lián)系、交互、組合形成了新的更高一級的歷史“語義場”。這一過程是動態(tài)的,是聯(lián)系的,是人為賦予的。可以說,任何一種歷史都是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生動結合。而歷史意識本身是美學以及其他學科研究保有全局性、動態(tài)性的基礎。
在本書中,麗莎將歷史意識不僅作為一個特殊問題進行單獨討論,更使之成為了引領全文的主要思維模式。并且,麗莎的歷史意識的動態(tài)感并非只是因果之間的線性鏈條。“歷史變革既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過程,也不是在原因和結果的鏈條中體現(xiàn)出來的線型過程。” 其思維展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全局性。例如,她在“論音樂的價值”指出:“音樂作品的價值永遠是對于某個人的價值。只有當聽者從審美的立場接受了該作品、并在體驗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了這個價值的時候,這音樂作品的才在對象中實現(xiàn)”。音樂史并非作品的歷史,考察的對象不應僅限于作品主體,接受者同樣作為其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共同構成了音樂的發(fā)展。由此可見,歷史意識在麗莎的字典中是各種因素的復合,而非單一的時間考察。
四、結語
當然,上述特征并非僅表現(xiàn)在筆者所引用的部分,全書的精妙之處也并非只有上述幾點,而且除了宏觀思維的啟迪外,書中某些實例和論證也頗具價值。盡管筆者認為在第二部分中尚有不足,作者對于真正的美學問題貌似沒有給予全面觀照,僅以自己的興趣進行了篩選,這點有些遺憾。但在其他方面,這本書無疑是一部能夠啟發(fā)人思維的美學專著。
參考文獻
[1]于潤群,卓菲婭.麗莎音樂美學譯著新編[M].卓菲婭·麗莎音樂美學譯著新編.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
[2]大衛(wèi)·劉易斯,劉易斯,呂捷.約定論:一份哲學上的考量[M].三聯(lián)書店,2009.
作者簡介:孫濟方(1994—),男,河南大學音樂舞蹈學在讀碩士,研究方向:西方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