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曼和徐志摩戀愛時的身份是有夫之婦。當時,社會輿論主要對準的是小曼,指責徐志摩的聲音卻不多。那段戀情和婚姻,即使放在這個時代,社會大眾說不定依舊會把指責的對象指向陸小曼,因為她是有夫之婦,還因為小曼是一個女人。雖然那時已經是五四時期,但社會價值觀的主流依然是傳統的道德觀念,哪怕是提倡婚戀自由的當今時代,大多數人還是會習慣性認為這一切都是小曼的錯,更何況那么久遠的年代呢?因為徐志摩是才子,而才子本來就是要多情的,這也是傳統的道德觀念,更何況當時的徐志摩是大多數少女的夢中情人,而陸小曼也是那時許多男性的夢中情人。
各種顯性的和隱形的理由,便是陸小曼備受指責的原因。其實,小曼和徐志摩戀愛沒有錯,那是她自己的選擇,再加上她從小接受的就是西方教育,在那個時代,她無法自主掌握自己的婚姻,她和丈夫王賡的結合便是“父母之命、媒所之言”的結果,以今天的眼光看這本就是錯誤的婚姻。徐志摩的出現,只是激起了她內心對自由的渴望,她體會到了自由婚戀的幸福感,于是敢于拋棄身份、名譽等這些外在的東西,想讓自己真實而自由地活著,這種女性意識的覺醒,即使生活在今天的女性,也不一定能如小曼這般意識鮮明。
當社會輿論的壓力正大時,徐志摩剛好收到了泰戈爾的邀請,這樣的邀請對詩人的前途有益。陸小曼作為新時代的女性,應該通情達意,支持徐志摩去印度,等風波過去了再談論他們之間的事。就在這樣的風浪口上,徐志摩去了印度,留下小曼一人忍受著社會輿論的壓力。徐志摩在去印度的途中不斷給小曼寫信,在精神上支持她不要放棄,因為一旦放棄,他們先前所忍受的并且連同小曼的清白、名譽等這一切都白付出了,還在信里不斷表達對小曼的相思之苦,一再重申想和小曼一起或者愿意代替小曼忍受社會輿論的壓力。
正處于戀愛期的陸小曼,精神狀態也特別好,原來總是病愁的身體,在這樣的情況下,反而更有戰斗力了,于是這時的小曼寫信也特別勤快。徐志摩跟陸小曼這一時期的書信作品,還有他們結婚度蜜月時徐志摩寫給陸小曼的情書,便成了表達愛意的經典——《愛眉小札》。這本書里小曼的作品雖然不多,但她的才情、文采功底、男子般的豪氣以及女子特有的溫柔多情,都在那短短的幾篇作品中有所體現,這絲毫不遜色于詩人徐志摩,也不輸于才女林徽因。林徽因了解徐志摩的性格,心里清楚這樣的愛情不會長久,在慎重考慮之后便離開了劍橋,而小曼卻不管這些,她和徐志摩談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還沉浸于其中。也許你會說這叫沖動,但這是她的可愛之處,和林徽因的理性比,我更偏愛小曼的純真和浪漫多情。
扯遠了,前面說到徐志摩去了印度,那是因為泰戈爾了解徐志摩和小曼的事,找個借口讓徐志摩出去避一下。看到這里,我對泰戈爾有了另外的想法,兩個男人一起在國外,把陸小曼一個人丟在國內,對小曼這樣一個弱女子來說,實在太委屈她了。當時站在小曼這邊的只有幾個像胡適這樣思想比較開明的人,其余是反對和批判的,小曼當時承受壓力所具有的勇氣跟毅力,大概一想就知道了。
陸小曼終于和徐志摩在一起了。他們兩個都是不會理財的人,由于徐志摩的父母對這對新人實施經濟封鎖,婚后不久,這個新婚的家庭便出現了經濟問題。當時,徐志摩為了解決經濟危機,頻繁坐飛機往來于南北之間,他也總催促小曼一起到北方。徐志摩還有他的那些朋友,連同林徽因在內,認為小曼喜歡上海這種糜爛的生活,處于墮落的危機里。陸小曼就是陸小曼,誰也猜測不到她的真實想法,就連徐志摩也不能。
陸小曼不去北方,不是因為上海的繁華,原因有三,第一,她當年跟徐志摩戀愛時在北方所留下的是是非非還存在,如果此時她回去了,又要忍受別人的白眼;第二,那就是別人一定會拿她和林徽因做對比;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北方有個她最大的情敵——林徽因。陸小曼在南方過得瀟灑自在,自然不會去北方了。
徐志摩雖然愛女人,可遇到問題時不站在女人的角度思考,難怪他一輩子也猜不透陸小曼的心思。徐志摩在北方代課時,林徽因在一個醫院里養病,徐志摩經常跑去陪伴林徽因,徐志摩因為林徽因詩情復燃,林徽因也因為詩人的魅力,動筆寫了一些詩作為回應。這一時期徐志摩和林徽因寫的詩,還在報紙上發表過。徐志摩這時雖然也給小曼寫信,盡量不提林徽因,但小曼作為一個女人,還是一個那么睿智的女人,怎么可能會不知道呢?而且婚后的徐志摩,和女性保持緊密聯系的不僅僅只有林徽因。既然徐志摩都無法做到專一,那么像小曼這樣一個走在時代前列的女人,有必要對一個這樣的男人從一而終嗎?但小曼自始至終只愛徐志摩一個人,小曼后半生的樸素生活便是最好的證明。
總之,陸小曼和徐志摩的婚戀,不是陸小曼一個人有錯。當徐志摩墜機而死時,社會輿論再一次將矛頭對準了小曼。社會大眾對詩人之死內心有莫大的悲痛,需要找一個替罪羊來發泄,加上當時濃厚的傳統倫理道德觀念,陸小曼再次成為被批判的對象。男人們就借此報復小曼不屬于己之恨,女人們就報復小曼奪愛之痛,所以徐志摩的死也不能全怪罪于陸小曼。
陸小曼身為一個女人,只是想追求屬于個人的自由和幸福而已,做了女性千百年來想做卻一直都不敢做不能做的,即使放在今天,那些渴望擁有自由和幸福的人,卻不一定有她這般的勇氣和毅力,更別提她還擁有那些令人艷羨的才情和個人魅力。這樣的陸小曼怎能不讓我喜歡呢?
(北方民族大學)
作者簡介:彭春花(1990-),女,土家族,湖南湘西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文藝學-西方文論與比較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