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紅
將中國文化符號植入兒童玩具設計中,可以讓孩子在寓教于樂的同時認識和傳承中國文化。通過對玩具市場需求的分析和中國文化符號植入玩具的意義研究,筆者明確了產品開發的策略和設計原則。隨著消費者對玩具需求的改變,具有中國歷史、文化、審美元素的創意玩具漸漸成為人們消費的主流,好的創新設計和開發策略可讓品牌再造,讓產品發揮創新價值。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種場合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推崇。當下,中國人更加重視和扶持民族傳統文化,打造中國符號的文化IP,形成一種新的設計風向,從經濟上激勵著中國從“制造大國”向“設計大國”轉變,從思想上更注重傳統文化給設計帶來的價值和精神,將其滲透到人們主導世界的意識形態中,形成強大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能量積蓄來影響消費者。
一、玩具市場需求分析
我國玩具制造長期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大部分玩具產品都面臨同質化問題,缺乏新穎性與獨特性,因此易遭淘汰。根據我國大部分家長的嬰童用品消費特征和購物習慣,傳統單一的線下購物方式已經不能滿足需求,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等消費新模式發展,建設“內容+平臺+終端”的新型媒體傳播方式,成為未來玩具發展的趨勢之一。另外,隨著人們對玩具消費的認知加深,越來越多的家長由盲目沖動的購買趨向于理性合理的選擇,綠色環保、品質、國學文化教育等關鍵詞就成為人們的新型消費目標。
二、中國文化植入玩具設計的意義
(一)追求個性化產品,實現產品領先策略
擺脫產品同質化,滿足個性化發展需求,打造無法復制的玩具產品,是實現企業產品領先的重要策略。玩具設計與民族文化性結合,能夠充分體現不同國家的優秀文化傳統和民族特點。文化內涵承載著產品設計造型的生命力,玩具設計產品所蘊涵和表達的文化精髓,使玩具成為各國間進行文化交流的載體,也是玩具企業為深入持續發展而采取的生產銷售手段之一。
(二)企業易于找準需求點,抓住消費心理,增強競爭力
玩具的使用對象雖是小孩子,但是買單的是家長,如何獲得家長的認同感,是企業重點要做的內容。玩具中植入中國文化,作為自身國家文化,企業也易于把握,能更好地找準產品的賣點。此外,玩具設計是對形態美學、產品語意、文化、技術等眾多元素的綜合思考,鮮明的文化特色和具有本土化文化特征的玩具,可凸顯識別性,引起人們的注意和購買欲,是參與市場競爭的有效手段。
(三)以玩具為物化載體,傳承中國美學文化思想與精神
由于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和大眾傳媒的影響,現代兒童已經掌握大量信息。中國文化和藝術博大精深,書法、篆刻、國畫和編織等無不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將這些優良文化與兒童玩具嫁接,可以讓孩子從小領略中國智慧和中國文化,傳承美學思想與精神,夯實文化根基,樹立文化自信。
三、具有中國文化符號的兒童玩具開發策略
(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提升玩具創新力
目前,我國玩具產業多以制造為主,包括貼牌生產和代加工,而欠缺設計理念的創新,近幾年產業轉型升級已經開始。玩具設計能引導市場,同時市場能映射出玩具設計方向。作為設計師,必須具有對設計理念的前瞻性和對市場的開發、引導與預測的本領,積極開發具有時代感和符合市場需求的玩具產品。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已經釋放出新的需求,市場就應該提供新的供給產品。
新時代,玩具產品的開發已經從表層優化過渡到深層研究的層次。好的玩具不只要對孩子的智力開發有所幫助,玩具本身所折射出來的價值、品質、文化精神對孩子的成長更重要。
(二)以用戶需求為原則,提升客戶滿意度
現在很多家長買玩具除了滿足娛樂功能之外,還注重培養孩子創新思維、動手能力,在培養孩子科學知識、激發孩子興趣等方面表現出積極的態度。玩具在孩子面前不僅是一件陪伴的物品,更被看作是開發智力的產品。根據消費需求,對當代玩具設計的要求更多強調玩具的多種功能,強調它能夠滿足娛樂、科學、教育(包括智力教育與思想教育)、休閑、健身甚至輔助治療等多種功能的需要。通過分析需求目的和消費目的,有針對性地開發設計玩具,可以提升客戶的滿意度。
(三)以產品服務為保障,實現多元化發展,達到企業與用戶共贏
同質化的產品必然導致激烈的競爭,因此要盡量創造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根據市場需求,很多設計行業的產品開發已經從形式功能體驗轉換到產品的服務設計,玩具設計也不例外。從更長遠的眼光看,企業應實現多元化增長,未來的玩具產品將不再僅僅專注產品創新,更重要的是產業鏈的再造,豐富產品線,延展玩具的周邊產品,打造跨界的綜合整合項目等,如市面上已有的“兒童游樂+角色體驗+教育+零售+餐飲”等模式。此外,要完善玩具售后服務,讓玩具有地方維修、更換配件、清潔消毒和玩具回收,為客戶提供更多便利,減少資源浪費,形成完善的產品服務體系。
四、中國文化符號植入玩具設計的原則
基于中國元素的兒童玩具開發設計不僅要滿足基本的功能性、安全性和綠色環保等原則,還要重視以下原則。
(一)藝術性
植入文化符號后,兒童玩具產品特別要注意功能、形態、色彩、肌理等元素的關聯性與合理性,將中國元素的運用由淺顯的圖案符號運用升級到內涵思想的傳達,不突兀,不刻板,借助形式美法則和形態美學的處理手法來突出產品設計的藝術美感。既要突破成規,對傳統文化符號賦予新的表達,同時又能大膽使用新材料、新工藝,讓傳統玩具具有現代藝術效果。
(二)形態語意的趣味性
玩具設計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基礎上,還要強化“寓教于玩”“寓教于樂”的理念,體現產品的趣味性。構思時,既要立足民族文化,又要兼顧兒童需求,著重根據兒童的生理尺寸、動作行為、模仿行為、認知行為、自發行為和社會性行為等,思考人機工學原理和設計心理學的準確性與適用性,設計出能夠激發孩子創造力和滿足其樂趣的產品。
(三)恰當的智能化表達
人類進入智能時代后,對玩具有了更高的標準,“跨界+新技術”成為人們追逐的目標。智能化玩具已經成了孩子必不可少的選擇,也是保持持續吸引力的絕佳方式。要想滿足現代兒童的多種需求,傳統玩具就要思考與智能技術接軌,與現代的電子技術、交互設計、AR技術、VR技術、觸屏技術、感應技術等加以整合,形成既具文化內涵又有科技含量的玩具產品,提高孩子對玩具的興趣,增強對玩具產品的黏連性。
五、結語
玩具是孩子成長的重要陪伴物,不僅要看其設計的功能性,還要考慮在使用過程中給孩子潛移默化傳遞的精神。打造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瑰寶,開發具有中國元素的玩具產品,會讓孩子從小就受傳統文化的熏陶,還可形成豐富多彩的玩具產品形式,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湖南科技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湖南省教育廳項目(項目編號:110351127001)、湘科院重點學科建設資助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