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 芳

六堡茶核心產區主要集中在蒼梧西北部高寒山區,那里除了漢族茶農以外,也是蒼梧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帶。該地民風淳樸,茶農們年年辛勤種茶制茶,對外交流較少,很多地方尚保留著傳統的飲茶用茶習慣。當城鎮生活已經被高速發展的科技驅趕得瞬息萬變日新月異的時候,在青青的茶園林木之間,山里的日子還是像我們童年一樣散漫悠長。正是這種慢節奏,使得那些迷人的古老習俗得以傳承。
在茶鄉,茶是種茶人家的第一等大事。
每當春節一元復始,家家戶戶必定在年晚守歲至子時汲水煮茶,將煮好的茶水裝進暖瓶中待用。到大年初一天亮,家長在天井中設置拜桌,在桌上擺好一炷香三杯茶四杯酒,然后拜敬天地。一般是男主人作揖,女主人檢衽行禮,口中通念吉祥之語。禮畢,方可開展一天的工作。更為講究一點的人家則是在天亮起床之后,方將前一晚上汲取好的子時水傾入專用的瓦壺中煮茶祭祀。這個專用瓦壺的柄流都在瓦壺的同一側面,主人向著門前茶的時候,茶水流進茶杯的方向只能是由外進內,預示著神保,一年的財源滾滾到家,萬事大吉。
五堡(今獅寨鎮)、六堡各村,每當有人生小孩,親戚們總要送雞和送小孩衣服過來,鄉里人謂之“送雞”或“送湯”,意思是特意送雞給產婦剖(殺)來燉湯吃補身子的。親戚們來的總是婦女,姑嫂姐妹拉幫結隊一大群,所以這種場合往往也是本村男青年們結識外村女孩子的好機會。黃昏之后,男人們便以分享滿月雞湯為由,聚擁前來唱歌祝賀,叫做“唱雞歌”。
唱雞歌一般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進村。歌唱的多是贊美本村風土人情好等內容。第二階段是進門。進門是不容易的,男子們要唱到送雞女賓們覺得滿意,出來迎接了才能進門去。在茶鄉,茶葉和檳榔都是美好和友誼的象征,晉代《南方草木狀》中說檳榔“廣交人凡貴勝旅客,必先呈此果”。進得家門,男子女賓們首先互奉茶葉、檳榔,完成了見面禮后,男子們開始為主人家唱贊歌,一贊初生兒健康聰明,再贊主家華堂佳構,喜氣盈門。歡宴過后,開始進入男女對唱的正題。對唱的內容很泛,包括天文地理、歷史故事等等,雙方通過對唱去觀察對方的オ華和反應能力等,一直對唱到天亮。第三階段是送行。先由送雞娘唱歌送男子們出門,然后又互相對唱,唱的多是關于生產生活的現實話題,也有意猶未盡續情歡的,這樣邊走邊唱,送出村口,然后結束收場。有人用《竹枝詞》這樣描繪六堡唱雞歌的場面:
聽歌女子約同群,齊集歌臺作客賓。
女看男來男看女,全堂多是少年人。
歌師歌弟共歌姨,唱到明清秦漢時。
夜靜更深興漸濃,燈花人面相映紅。
眼送秋波心相照,含情脈脈帶羞容。
終宵直唱到天明,唱到天明又送行。
心里情歌唱不盡,依依難舍別離情。
茶葉和檳榔更是定情的信物。男方送給女方的聘禮稱“下茶”或“茶禮”,女方吃了男方的茶,就表示同意定親。因為中國人自古就有“一女不吃兩家茶”的傳統,如中國文學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第二十五回就寫道,王熙鳳在怡紅院遇見林黛玉就問起日前贈送暹羅國茶是否嘗了。林黛玉聽了笑道:“你們聽聽。這是吃了他們家一點子茶葉,就使喚起人了。”鳳姐笑道:“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還不給我們家做媳婦?”到舉行婚禮時,茶和檳榔更是不可缺少的迎客佳品。新娘出嫁的那天,全身穿黑色衣服,撐的雨傘也是黑色的。六堡的岔河多,以前沒有橋,也沒有汽車公路,過河時要把新娘背著過,表示富貴吉祥,抬著轎過就不好了。新娘回到夫家,則由一婦人扶挽出花轎引入新房,男家拜祭祖先天地的活動不須參加。第二天早晨,新娘要給家人以及親友敬“認親茶”,由親而疏、由尊而卑、由長而少地進行。受茶的人要給新娘“利是”,寓意大吉大利。宴請賓客時,新郎新娘都要給登門賀喜的親朋敬茶獻檳榔,以表謝意和祝福。
六堡茶鄉的俗例最看重的是土地,認為土地生發萬物,蘊藏著無窮的力量,所以對土地的尊崇就像對待神祇一樣,充滿著敬畏和信賴。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土地誕,六堡人白天殺好雞,晚上天一黑就關上家門,全家人不坐凳,靜悄悄地蹲著吃飯,神秘得好似偷吃一樣。因為傳說土地爺在飽吃一頓之后就要飛升上天庭了,從次日開始春神當值,春風來了,春水起了,新的茶芽又吸足水份萌發了。所以茶農們都要趕在社日之前把那些被土地神呵護了整個冬季的茶芽采摘回來,這些茶芽被稱作“社前茶”。茶農們早早采制好社前茶,一是為了在社日給土地爺敬獻茶禮,好讓土地爺在升天的時候帶上天庭進貢給王母娘娘;二是堅信這些受過土地爺看護過的茶葉有著特別的藥用功效,但凡小兒驚風、頭疼發燒、屙嘔肚痛、風痰咳喘,均可茶到病除。因此家家戶戶每年都采摘收藏一些社前茶,陳放著備用,俗稱為“睇門口”。
這種用來“睇門口”的社前茶,各村各坰都有不同于人的制作和應用方法,以強化某方面不同的藥效。最普遍的是多年陳放,認為越陳年它祛風病的功效越強;還有的是把它儲藏包裹在柚子皮或橘子皮里,認為可以加強它化痰止咳的療效;有的專門把陳年社前茶中的蟲屎篩選出來,認為沖泡蟲屎作茶喝可以作為祛風以及治療胃病的靈丹妙藥。最為奇特的是不倚茶區的“蜈蚣茶”,茶農把社前茶裝在瓦罐或者玻璃瓶中,然后捕提一些蜈蚣放進去,密封口,據說10多年之后,蜈蚣就會被葉化解吸收殆盡,罐子里面只剩下茶葉了。這樣制出的茶葉,祛風解毒極具神效。
采茶戲是廣泛流傳于江西、湖南、福建和兩廣的一個民間劇種,追溯其歷史淵源,與唐詩宋詞一樣的古老經典采茶戲又是一個生命力異常頑強的舞臺藝術,它既糅合了各省傳統民間表演藝術的精華,而且在傳承流播的過程中,又不斷地與地方的民歌俚俗、民間故事傳說、地方口語進行結合和再創作,呈現出各地方采茶戲的種種不同新鮮面目。
蒼梧自古就是茶葉的產地,采茶時節,茶商匯集,采茶戲在這里有著深厚的生長土壤和廣闊的藝術交流空間。經過民間藝人們數百年間的傳承打造,采茶戲在蒼梧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其音樂風格逐漸精煉為一種極其便于群眾接受和傳唱的程式,短短的起承轉合幾句,相同的樂曲,通過不同的唱速,就可以巧妙地傳達出喜怒哀樂的不同情緒宣泄。易記易學的曲調,詼諧逗趣的本地口語,使得臺上演臺下和的情景往往伴隨著演出的整個過程,演員和觀眾的互動性很好。采茶戲的經典曲目有《假報喜》《梁山伯與祝英臺》《秦香蓮》《借新郎》《馮邊月》等,以最接近平民百姓生活的情景,以最樸素簡單而又通俗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向廣大群眾傳播傳統的社會家庭倫理觀念,寓教于戲,是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采茶歌也是在茶鄉廣為流傳的一種藝術形式。在這里,瑤族有瑤族的歌謠,漢族有漢族的山歌。瑤族歌謠主要流傳在六堡鎮山坪村茶區以及五堡島朝村、大昌村茶區,用瑤族語言傳唱,一般為多人無伴奏清唱或男女對唱,曲調雖不復雜但和聲宛轉優美,令人陶醉。漢族山歌最主要集中在蒼梧縣與賀州八步區交界的小水茶區一帶,那里的采茶姑娘特別美麗,而且天生一副唱歌的好嗓子,很多人甚至以歌代言,出口成歌,辭章優美。千百年來,那里的妹子都被贊譽為人靚歌甜的“小水花”。有一次,聽到我們聊起了采茶歌,已90歲的“小水花”陀信香老人馬上興致勃勃地唱起了當年采茶阿哥唱給采茶姑娘的情歌來:
茶谷就出二三月,清明前后拾茶芽。
玉手斟茶要你飲,幾多情意在杯茶!
唱了開頭,她接著又唱起了姑娘的答謝歌:
求你掛茶我就飲,我就深深領你情。
行往過村你(就)入屋,我亦斟杯還轉兄。
老歌手滿臉滄桑的皺紋之間,眸子依然清亮,歌聲依然甜脆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