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禮
2018年6月10日晴
與學生共同學習完了小說單元中的《項鏈》一課,他們對這篇小說的情節、人物、及主題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這篇小說的主題,“教材提示”是這樣定位的:1、本文諷刺了小資產階級的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2、對小人物的同情及對人生命運無常的感嘆。這節課還有10分鐘就結束了,我提出一個問題:瑪蒂爾德除了課本中表現出來的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外,你還能看到她的哪些品行?可從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情節、人物的活動等方面人手體會不同的思想內容。
學生們在思考,一會兒課堂熱鬧起來,他們在熱烈的討論著。有的說:“瑪蒂爾德是個愛慕虛榮的女子,小說中很多情節都表現了這一點”,有的說:“她是個誠實守信的人”,有的說:“她是個勤勞堅強的人……”學生們都從文本中找到了實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我問他們哪一種觀點既遵循課本,又體現新穎獨到?學生們異口同聲的說:“她是個誠實守信的人。”我肯定了學生們積極思考的精神,并且對課堂進行了總結:
的確,小說中的瑪蒂爾德曾是一個愛慕虛榮的女人,然而,我們應一分為二地看問題。丟失項鏈后的瑪蒂爾德沒有怨天尤人或推卸責任,而是能夠勇敢地面對,充分體現了她的誠實守信精神。誠實守信是我們每個人應具備的美德之一,通俗的說法就是“借東匿要還”,深刻的說法就是契約精神。《項鏈》里的契約精神一點也不復雜,項鏈的離奇丟失,改變了馬蒂爾德一家的生活。或許,她可以買條假的糊弄朋友,或許,她可以跟朋友死不認賬,或許,她還可以”跑路”,玩兒失蹤(這些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屢見不鮮)……但她沒有這樣,在丟失巨額項鏈的時候,她想的是怎么去償還,而不是怎么去隱瞞,最終賠償了一條真正的項鏈,也因此而付出了自己十年的青春歲月。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馬蒂爾德身上所閃現的,就是普通百姓身上的一種人性的光輝,洋溢著的人性之美。而這些也正是這篇小說所體現的另一個主題,也是我們今天所要提倡的精神。
在健康的社會里,契約精神應該成為每一個人行為上的準則,是我們做人和做事上都應遵守的底線。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健康穩步發展。
這節課也帶給我思考:在欣賞文學作品時,我們既要走近文本,回歸文本,又要學會用自己審腦子去思考,學會多角度審視、評價人物形象,力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新的發現,只有這樣,才能學到真語文。
作者系廣東省東莞市第十中學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