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熙 賈寄 陳美存 楊娟娟

[摘要] 目的 消化內鏡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方法 便利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該院收治的114例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7例。對照組行常規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行消化內鏡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止血時間、脈搏、主動脈動脈壓以及治療有效率。 結果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4.74%,對照組為87.72%,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9.574,P<0.05);觀察組止血時間為(3.3±0.4)d,對照組為(5.4±0.6)d,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369,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治療后動脈壓等指標也優于對照組。 結論 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借助消化內鏡治療可提升總體效果,改善患者體征指標,減少住院時間和止血時間,后續工作中應予以推廣。
[關鍵詞] 消化內鏡;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主動脈動脈壓
[中圖分類號] R5?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9)06(a)-010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treatment of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by digestive endoscopy. Methods A total of 114 patients with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January 2018 were convenient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57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digestive endoscopy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treatment.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hemostasis time, pulse, aortic pressure and treatment efficienc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4.74%, and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87.72%.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 (χ2=19.574,P<0.05). The hemostasis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3.3±0.4) d, and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5.4±0.6) 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 (t=6.369,P<0.05). The hospital stay and arterial pressu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lso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can improve the overall effect and the patient's physical indicators, reduce hospital stay and hemostasis time, and should be promoted in the follow-up work.
[Key words] Digestive endoscopy; Non-varicose veins;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ortic pressure
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是一種消化系統疾病,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內出血,可有多種原因引起,其中與靜脈曲張無關的情況被稱為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該疾病可導致患者失血量超過800 mL,危及生命安全,目前多主張快速給予有效治療。研究指出借助消化內鏡可提升治療有效率,改善患者生命體征指標,便利選取該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14例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了相關調查,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便利選取該院收治的114例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7例。對照組57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34~71歲,平均年齡(52.8±1.3)歲,其中潰瘍性出血患者17例,粘膜破裂出血患者16例,侵襲性出血患者14例,其他患者10例。觀察組57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32~72歲,平均年齡(52.5±1.6)歲,其中潰瘍性出血患者18例,粘膜破裂出血患者15例,侵襲性出血患者15例,其他患者9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因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調查經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者和家屬知情參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①所有患者均為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②排除多合并癥患者、瀕危患者、中途退出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治療,結合患者病因、病情,常規進行輸液,限制進食,以鼻飼等方式補充營養維持代謝。口服抑制胃酸的藥物,結合患者病情,建立靜脈通道,靜推蘭索拉唑(國藥準字H20130015)劑量30 mg,之后改行微量泵入,每小時劑量6 mg,或給予奧美拉唑等進行治療。對照組共進行3 d治療。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行消化內鏡治療。將內視鏡置入患者腹腔位置進行觀察,了解患者病灶區域態勢、疾病情況,通過熱凝止血法、止血夾控制出血,取氯化鈉溶液(濃度0.9%)、重酒石酸去甲腎上腺素溶液(濃度8%;國藥準字H42021301)做清洗,去除瘀血。確定出血、凝血位置后,行鹽酸腎上腺素(濃度0.001%;國藥準字H35020177)注射,總劑量0.8 mL。治療期間,借助消化內鏡觀察患者病變組織情況,當病灶部位出現白色腫脹、出血情況消失,即可停藥。治療持續3 d,期間結合患者臨床病情給予止血藥物,并控制飲食,給予營養液維持代謝。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進行生命體征的觀察和記錄。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止血時間、脈搏、主動脈動脈壓以及治療有效率。其中治療有效率以量化指標表達,患者臨床癥狀消失、生命體征和消化系統功能恢復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控制,生命體征平穩、消化系統功能改善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生命體征、消化系統功能無明顯改善或惡化為無效。以有效和顯效構成總有效率。脈搏、主動脈動脈壓動脈壓分別于入院時和治療3 d后進行一次統計,主動脈動脈壓可以反應患者機體主動脈內血液充盈情況,作為失血狀況評估、補液以及后續治療的參考,較血壓測量更能直接反應疾病信息。以內鏡了解患者止血情況。患者鏡檢無出血問題,臨床癥狀得到控制,可準予出院。
1.5? 統計方法
數據分析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以χ2檢驗,以率(%)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的住院時間、止血時間
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和止血時間較短,與對照組相比,上述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患者治療有效率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患者的主動脈動脈壓和脈搏變化
患者入院時主動脈動脈壓動脈和脈搏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主動脈動脈壓和脈搏優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3.1? 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
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屬于消化科疾病,一般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內出血情況,可涵蓋患者胃部、十二指腸、食管、膽囊等組織和器官。現代學者認為,胃空腸吻合術所致病變、出血,也可納入上消化道出血范疇,但排除因靜脈曲張導致內出血的情況[1]。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失血量較大,可能超過600 mL、800 mL,少數患者失血量超過1 000 mL,急性失血且未能得到及時救治,患者死亡率可達到6%~14.2%的水平[2]。從病理學角度上看,當患者上消化道受到疾病侵襲時,血液大量流出,會引發血液循環方面的障礙,導致局部器官、組織死亡和功能衰竭,進一步破壞機體血液大循環,引發休克、死亡。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約有30%的患者失血量在500 mL以內,經搶救可保證生命安全,5%~8%的患者,失血量在1 000 mL以上[3]。多合并癥患者死亡率較普通患者高2.1~2.4倍,包括凝血障礙患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等。80%的患者伴有嘔血、黑便問題,急性發病時患者疼痛感明顯,上述癥狀可作為疾病診斷的基本標準[4]。
3.2? 常規治療的不足
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涵蓋多種疾病,目前多強調針對臨床癥狀進行病情控制,包括止血、體液補充等,這些治療方法的作用尚可,能夠避免患者病情惡化,但由于病灶部位、區域、凝血問題沒有得到精準的捕捉和應對,止血時間略長,患者治療和住院時間也較長,總有效率并不完全理想[5]。此前學者在研究中發現,常規治療模式下,抗生素類(結合患者病情決定是否應用)、蘭索拉唑等藥品能夠在5 min左右完成止血和病情緩解,治療總有效率在80%~90%之間,因藥物無法第一時間達到病灶部位,患者住院時間較長,多在10 d左右[6]。這與該次研究所獲結果相似,對照組患者止血時間為(5.4±0.6)min,住院時間為(9.2±1.1)d,治療有效率為87.72%,存在優化必要。
3.3? 消化內鏡治療的優勢
消化內鏡是一種檢查設備,可經患者消化道進行直接檢查,也能附帶設備進行X線檢查,包括十二指腸鏡、食管鏡、結腸鏡、胃鏡、內鏡超聲、膽道鏡等多種[7]。在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中,消化內鏡的應用優勢主要體現在提升診斷效果上。因內出血的原因復雜、發病位置多變,且患者需要接受快速治療以免病情惡化、休克。借助消化內鏡,可以有效發現患者病灶區域、病情特點,進行針對性更強的醫治,如內鏡下的凝血塊清除、病灶區域清理等,可降低止血時間、提升治療成效[8]。該次調查中,觀察組患者借助消化內鏡進行治療的情況下,平均止血時間為(3.3±0.4)min,治療有效率達到94.74%,兩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在提升診斷效果的基礎上,消化內鏡還可以進行后續病情跟蹤,對患者出血位置進行實時監測,了解止血態勢,以及組織、器官的恢復情況,指導后續用藥和治療工作,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因此得到降低,平均為(7.1±0.5)d。上述優勢的共同作用下,患者用藥合理,疾病得到有效治療,有助于其生命體征快速趨于平穩,患者主動脈動脈壓治療后為153.8 mmHg,呼吸頻率為98.3次/min,較正常值仍有差異,但與入院時相比已經明顯改善,較對照組也更為理想。需注意的是,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依然需要以藥物控制為主,消化內鏡只能發揮輔助作用,且應強調適用性,避免亂用。
綜上所述,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借助消化內鏡治療,可提升總體效果,改善患者體征指標,減少住院時間和止血時間,后續工作中應予以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娟.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內鏡治療術后再出血危險因素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29):174.
[2]? 劉滸.消化內鏡在上消化道靜脈曲張性出血中的有效應用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8,16(29):151-152.
[3]? 文政偉,李秋蘭,何均輝.消化內鏡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分析[J].現代醫院,2018,18(9):1340-1342.
[4]? 賈傲.上消化道出血行消化內鏡治療后發生再出血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23):49-51.
[5]? 崔傳耀,李海峰.消化內鏡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研究[J].繼續醫學教育,2018,32(7):79-81.
[6]? 趙曉東.消化內鏡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危險因素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50):68,70.
[7]? 張秋團,周建華,葉細妹.消化內鏡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療效觀察[J].心電圖雜志:電子版,2018,7(2):172-174.
[8]? 薛挺,胡鋒.紅霉素輸注在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內鏡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8,27(5):551-555.
(收稿日期:2019-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