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芹 鄭傳清/遵義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教育部數據顯示,普通專科生人數約1400萬,人才在就業中的錯位、不當使得專科學生就業面臨嚴峻挑戰。大量研究表明大專生在獲取經濟性、政治性和保障性資源的機會和權利時處于劣勢。研究者反復提及專科生的就業困境,指出多數專科生的就業率明顯低于職業類院校,成為市場選擇中的弱者或者“新失業群體”,導致自己乃至家庭陷入新的貧困境地。研究者提出影響大專生就業的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和個人因素,呼吁政府給與政策支持,然而實施過程復雜。頂崗實習是從學校層面出發,結合學生個人因素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性,使其不斷調整個人預期、規劃職業路徑,獲得滿意工作崗位的一種具體途徑。通過分析藥學專業大專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的具體表現,提出意見對策,對于促進學生教育管理、就業指導、教學實效、人才培養方面有現實意義。
高等教育體系中學生數量增多(表1),專科生就業不同程度地受到學歷歧視,面臨機會損害。研發技術崗傾向選擇研究生、行政管理崗傾向本科生、一線生產崗傾向職校生,專科生受上下游雙向沖擊,就業選擇區間狹小。

表1 高等教育學生人數統計
2014年醫療改革進入新常態,分級診療制度、農村醫療體系、衛生服務體系逐步推進,行業法規的出臺加速企業的優勝劣汰。結構調整、產業升級讓部分中小醫藥企業難以維持,相關崗位精兵簡將。另一方面,基層醫藥衛生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重大缺口、養老產業的人口紅利、二胎政策、大健康產業的發展為藥學專業的畢業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就業機會,大專藥學專業畢業生在藥品營銷企業和藥房就業的比例在增加。
藥學專業大專學生,年級為大二,在連鎖藥店實習。
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式選取100個調查樣本(表2)。文獻表明,男女生在就業方面往往具有顯著差異性,因此為排除性別因素對結果的影響,選定樣本里男女比例1:1。

表2 調查樣本分布情況
樣本容量確定后以走訪方式調查知識技能、心理調適、人際溝通、文化歸屬和職業目標內容。

表3 數據結果
結果分析如下圖1。
調查中發現,全部學生認為頂崗實習過程能獲得課堂外的知識、實用性技能和操作,對認知工作崗位有幫助,學生通過實習熟悉了聯合用藥過程,有利于強化職業能力,實現教育與畢業就業的無縫對接,對校企合作、聯合育人效果檢測意義重大。學生通過頂崗實習接觸到藥品進貨、質量驗收、盤貨清點、藥品陳列管理、藥品銷售、處方調配、拆零藥品、藥品日常養護檢查、中藥飲片購銷、客戶服務、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等相關內容,畢業后進入相關崗位無須再開展崗前培訓,能快速適應工作環境。
學生頂崗實習面臨從學生到社會人的角色轉變,91%的學生希望得到用人單位像老師一樣的關心和照顧,存在不適應性。60%的學生出現抱怨實習單位、工作環境、作息時間、機械重復等問題。他們對企業和社會的認識不足,實習剛開始難以適應角色轉換。在老師的指導和自我心理調節下,3個月后能通過自我積極心理調節適應崗位。王波曾研究過心理健康的大專生逆境商數高,自卑感低,就業壓力相對小,因此在學生頂崗實習前可適當開展心理健康方面的積極引導,這對于學生畢業后從事工作起到預熱作用,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和知識儲備,有助于縮短就業適應期。

圖1
員工之間的人際關系、氛圍是一種無形的約束力量,良好的人際交往、工作氛圍使員工的信念逐步轉變為心理定勢,形成良性互動局面,也為年輕人的擇業產生積極作用。藥店以35-50歲女性居多,他們在待人接物方面更融洽,但和年輕的實習生之間有代溝感。在面對年事較高的老人時,學生存在溝通、用藥闡述方面障礙,這也不難理解為什么90%的男生不愿意長待藥房。實習過程是鍛煉人際溝通的重要途徑,學生應增強社交信心,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提高溝通藝術,盡快適應工作環境。
藥店實習過程中,職工著企業文化衫上班、店內循環播放企業歌曲、不定期開展文化活動和素質拓展,并對員工掌握的知識進行考核……實習生在參與企業活動過程中,在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下快速融入集體,也對企業產生依賴、信任、融入等歸屬感,使他們對工作狀態更滿意,體現了企業文化在影響、塑造員工價值觀念的作用。相反,不好的企業文化讓員工時時刻刻想逃離,產生厭惡情緒,更不用談投入性工作了。86%的學生在實習過程表達出喜愛或厭惡,文化氛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個人就業判斷、選擇和規劃行為。
89%的學生就業遵從父母意見,自我規劃性不強。許多學生、甚至家長認為實習應該有輕松和舒適的條件,對頂崗實習的期望過高,自我認識不精準,希望在實習中提升專業知識,卻又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責任心。實習中學生前期熱情比較高,后期容易出現消極態度。大專學生應客觀評價自我,合理定位、降低求職預期,制定符合自身能力的就業規劃。
(1)開展職前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認知。實習前教師盡可能詳細地跟學生說明工作內容與職責,告訴學生崗位設置、工作流程的相關信息,讓學生快速了解企業及崗位。邀請優秀畢業生分享實習經驗及收獲,優秀典型的力量具備示范教育作用。
(2)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針對90后學生特點,在校期間將吃苦耐勞、認真負責的職業教育貫穿于課堂教學全過程,讓學生提高挫折抗壓能力,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與實習就業緊密結合。
(3)加強校企溝通、師生溝通。加強校企交流,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使學生需求和崗位技能更融洽。教學活動前期引入企業的文化理念、典型工作過程,有助于工學結合的深入開展。實習帶教老師和輔導員經常性的和學生溝通,幫學生疏導實習中的壓力和情緒,摒除學生的消極否定,培養學生樂觀、進取的心理狀態,適應角色轉換。
(4)多元化培養模式。校企之間建立二元聯合培養模式,例如開設“一樹”訂單班、銷售精英班,由于學生在實習就業前已經接觸企業的文化和知識,對企業有一定的了解,會降低學生對實習單位的陌生感,在心理上會認可頂崗實習。
(5)樹立正確就業觀念,先擇業后就業。引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態度,不要眼高手低,能夠立足一線、服務基層、提高自身,逐步實現實習到就業的素質提升。
頂崗實習得到學生100%的支持,對幫助學生就業有實質性意義,能更好地將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應用技能,提前適應就業崗位,可以作為一種長效途徑實施。大部分學生對就業形勢看好卻就業信心不足,有近半學生存在社會生存焦慮,過于關注眼前的利益缺乏長遠規劃,頂崗實習能讓學生從心理上、技能上、人際交往等方面提前適應。引導學生通過頂崗實習實習正確認識提升自我,在工作中提高應對挫折的能力,在實踐中提高工作能力和競爭能力,最終實現大專學生的順利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