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兵
摘要:該文分析了含山縣稻米產業現狀和區域品牌創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闡述了創建區域公用品牌背景、緣由以及主要做法,提出了具體對策措施,以期為其品牌推廣提供參考。
關鍵詞:含山大米;區域公用品牌;創建;對策
為了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著力提高水稻種植效益,增加農民的收入,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2016年,含山縣抓住安徽省品牌糧食生產示范縣的契機,與浙江省農本品牌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編制《含山縣農產品品牌發展戰略規劃》,按照“政府背書、企業聯動、協會運作”的思路,推廣“區域公用品牌+企業自有品牌”的模式,建立授權使用和動態監管機制,率先將“含山大米”作為區域公用品牌著力打造。
1 稻米產業生產現狀
含山縣位于江淮之間,皖中東部,四季分明,氣候溫潤,鄉村人口35.3萬,耕地面積3.48萬hm2,屬全國“九五”第1批商品糧基地縣,常年水稻面積3.33萬hm2,總產27.5萬t。全縣大米加工企業30多家,其中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注冊大米品牌22個,取得3個有機大米、6個綠色大米認證,2016年、2017年“含山大米”相繼取得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和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含山大米”品牌授權生產企業4家。2018年,全縣品牌專用水稻種植面積0.51萬hm2,其中“含山大米”品牌稻米種植0.2萬hm2,加工大米1.2萬t,實現產值近1.2億元,帶動訂單農民平均增收200元以上。
2 區域公用品牌創建做法
2.1 定地方標準,建立綠色基地 制定了“含山大米”生產技術規程、“含山大米”標識使用規定。種植環節上,突出了統一品種、統一機插秧、統一綠色防控、統一增施有機肥,要求“含山大米”的種植品種為深兩優5814、Y兩優1998、黃華占、南粳5055、南粳9108等5個專用品種,米質全部達到部頒二級以上;在品牌授權上,要求生產的稻谷達到綠色稻米認證以上的標準,才授權使用“含山大米”區域公用品牌。縣財政每年列支100萬元用于優質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建設,并積極爭取市財政對優質水稻標準園的補助。同時,對獲得有機、綠色和無公害稻米認證的一次性獎補4萬、3萬和2萬,對集中連片333.3hm2以上水稻生產基地取得“三品”認證的,獎補5萬元。目前全縣共投入資金600余萬元,建立29家縣級優質水稻標準園、18家市級水稻標準化示范區,全縣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建設面積達0.67萬hm2。
2.2 培育新主體,實行訂單生產 大力培育本土龍頭企業,培育扶持了安徽聯邦農業、含山玉龍米業、含山綠野糧食合作社、含山縣幸福家庭農場等4家核心品牌糧食生產龍頭企業,成立了2家糧食產業化聯合體,120家水稻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培育3.33hm2以上的規模糧食經營主體880家,其中已有320人認定為新型職業農民。大力推廣“主導產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訂單基地”的利益聯結模式,對達到綠色標準的中秈稻和粳稻,訂單龍頭企業以高于市場價格20元/kg加價收購。通過訂單利益聯結,2家聯合體共吸收會員單位62家,實現了“含山大米”統一種植品種、統一技術服務、統一訂單收購、統一品牌銷售。
2.3 推廣新技術,提高生產水平 一是推廣機械化育插秧技術。“含山大米”生產全程采取機械化育插秧,全縣共有45家標準化育秧工廠,擁有高速插秧機150臺、自動播種流水線80組,育秧大棚面積44.67余hm2,全年推廣水稻機械化插秧0.67萬hm2以上。二是大力推廣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成立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70家,推廣無人植保飛機、自走式噴霧機、靜電噴霧器等精準施藥機械;同時,推廣太陽能殺蟲燈、性誘劑、生物農藥以及稻鴨共生、稻漁共生等綠色防控措施,全縣水稻綠色防控面積達16.67萬hm2,顯著降低了化學農藥的使用量。三是大力推廣“水稻—綠肥”種植模式。全年推廣紫云英種植0.13萬余hm2,實行全域農作物秸稈還田,示范推廣農家肥、有機無機復合肥,著力減少化學肥料的施用量,保障稻米的品質和口感。
2.4 建立檢測網,確保質量安全 結合安徽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創建活動,依托縣級農產品檢測站、鎮級農產品檢測點和龍頭企業農產品檢測室,定期開展稻米質量檢測。同時與浙江天演維真科技公司合作,建立“含山大米”質量追溯平臺,全程對“含山大米”質量進行跟蹤檢測,并將生產記錄、生產視頻上傳到平臺,對符合質量標準的大米產品,發放二維碼準予上市。
3 存在問題與對策措施
3.1 存在問題 近年,通過開展“含山大米”區域公用品牌的創建活動,含山縣綠色品牌稻米產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但也存在重加工、輕銷售品種種植和品牌影響力不強、財政支持力度不大、產品銷售途徑單一等一些突出問題。
3.2 對策措施 一是加強政策扶持。積極爭取國家、省涉農項目,以項目為抓手,重點對水稻全程機械化、病蟲綠色防控等關鍵環節予以補助,帶動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同時,用足、用活市縣2級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重點對水稻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三品一標認證、訂單和產業化等方面給予扶持。二是堅持標準化生產。嚴格按照《“含山大米”生產技術規程》的標準組織生產,大力推廣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和“水稻+”種植模式,鼓勵各類主體申報三品一標認證,進一步提升“含山大米”產品內在品質。三是加大產后開發力度。出臺大米精深加工、訂單生產、低溫冷藏補助辦法,使加工環節達到標準化、清潔化,提升含山大外觀品質;實行大米統一包裝和產品質量追溯,確保“含山大米”達到綠色農產品以上標準;圍繞市場,繼續開展“含山大米”品種遴選示范,引進和開發小紅稻、再生稻、黑香糯等特色品種,增加“含山大米”產品類型。四是加強品牌宣傳。充分利用高架廣告、體育賽事、融媒體、稻田景觀、農展活動等多種形式,開展全方位立體式的宣傳,擴大“含山大米”知名度。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