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安 聶悄語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見之大變局,在這一大局之下,世界和中國的發展都面臨著歷史經驗難以總結的新局面和新挑戰,國際國內的預期也充滿了各種變數。大局如何變化,中國又如何自處,當前國際國內輿論對于我國未來發展的預期如何,又應當如何有效穩定國際國內的預期,通過有效的預期管理正確引導中國發展的國際預期,成為中國對外傳播的重要議題。
傳統意義上說,預期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是指根據已掌握的信息對未來將要發生的事件及情景進行事先分析的主觀判斷和估計。此后,預期被引入經濟學中,形成了經濟預期,如投資預期、消費預期等。在社會領域,對社會利益、社會秩序、社會變遷、社會矛盾和社會穩定的預期等構成了社會預期的重要內容。預期不僅取決于預期者對客觀現實的感知,也取決于預期者自身心理素質、性格、閱歷等對其判斷水平和解讀機制的形塑。因此,經濟社會越發展,影響預期的因素就越復雜,對預期的形成也就越難把握,這體現了預期管理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內在張力。
對于中國來說,預期管理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國家不斷完善經濟結構,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前景,超越了很多人的想象。因此,預期管理,就是要持續構建國際國內對于中國發展的信心。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2019年經濟工作時,提出了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的“六穩”要求,標志著預期管理工作進入國家改革發展的核心議程。同時,穩預期還與“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工作緊密相連,體現了預期管理在深化改革進程中的重要地位。中央對穩預期的要求不僅面向市場,要求提振市場信心,同時面向社會,要求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雙管齊下,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
對于國際社會來說,穩定的中國預期已經遠遠超出了一個國家自身發展的范疇,成為世界發展的穩定器。2016年以來,經濟全球化的爭論開始不斷浮現。尤其是西方傳統資本主義強國在政治上不斷出現黑天鵝事件,民粹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發展似乎有遭到阻擊和回潮的態勢。而良好的中國故事,是建立在中國的健康發展和穩定的國際秩序的基礎上的。中國的預期,不但要體現中國的發展,還要體現中國對于世界的貢獻。在2017年達沃斯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的發言受到全球政要和媒體的高度關注,并被認為為世界秩序的穩定注入了一劑強心劑,這就是中國預期的國際意義。
時至今日,預期管理在中國的整體社會發展過程中已經顯示出日漸重要的作用。而如何通過有效的政策敘事,構建國際社會對于中國的良好預期,塑造發展信心和認同度,也是預期管理必須要面對的任務。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預期,基本在以下三個層面形成。
第一層是中國發展的基本狀態。尤其是中國在2011年GDP總量達到世界第二,仍然保持較快的增長態勢,世界對于中國發展的未來還有很大信心。這種基本發展態勢,奠定了預期的核心,即一個可以用數據和質量預測的未來。國際社會在構建中國預期時,基本共識都是中國的崛起勢不可擋,不同的理解只是在于何時、何種產業和何種結構。
第二層是中國的國際作用。國際的預期不僅停留在中國的強大,還希望中國對于世界體系能夠發揮出更多作用。我們要回答的問題是,一個強大的中國對于世界的未來意味著什么。尤其是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爭論蔓延的情況下,國際社會的總體預期是希望經濟發展能夠保持穩定,各國都需要找到經濟增長的新動能。而不同國家對于中國的預期,則是與各國的發展利益密切相關的。在這種情況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緊密圍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關切,對接發展的戰略需求,就體現了中國的國際作用。
第三層是中國提供的發展理念和價值觀。對于當前世界而言,一個重要的挑戰就是如何形成各國認可的發展理念和價值體系。由于民粹主義的蔓延,不少國家的現實主義觀念盛行,出現了一些零和博弈的思維。二戰以后逐漸形成的發展思路遇到了挫折,而以歐洲中心主義為代表的西方價值觀也被金融危機等重大節點證實了其虛偽性。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符合全球在發展過程中的未來價值體系,能夠對于預期的構建形成更明確的認同感。
當然,由于中國歷史文化和西方世界的差異,在發展過程中選擇的道路不同,表達的話語體系也存在較大的差別,因此構建和管理國際預期的過程,需要的也是不同管理手段和敘事方法的結合。對于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構建融通中外的新話語、新表達。這其中就包括對于自身發展特點、發展的國際作用和發展的價值觀的創新敘述。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對中國發展的國際預期,與各國自身對中國的傳統印象、自身的利益考慮和價值體系有密切的關系。因此,不少預期最終和中國發展的道路方向也存在差異。這些年來,無論是中國威脅論,還是中國唱衰論,其實都代表了西方一些勢力在意識形態偏見的刺激下,不顧事實盲目構建中國發展的所謂“預期”。這種預期當然和現實產生了巨大的偏差。
因此,如何對世界構建中國的預期,涉及到的命題其實是如何理解中國的發展,同時又如何講述發展故事的問題。中國對外的政策工具、國際法律手段、傳播策略和輿論對話能力,都同樣為預期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幫助,也進行了深度的協調。其中最為核心的,是要回答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方面,中國對于未來世界秩序和自身目標的認識如何?在近年來的聯合國大會、達沃斯論壇、博鰲亞洲論壇等多邊場合,這一命題被頻繁提及,中國領導人也通過各種場合回應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關系到中國將會如何按照自身理解對世界秩序和自身目標進行構建,換句話說也就是給世界描述更加清晰的中國目標。這個問題,意味著我們在對外的政策表達和傳播工作中,需要將中國的宏觀語言轉化為明確的預期性發展目標,而且不僅是中國的發展目標,更是世界的發展目標,并且善于運用國際社會能夠接受、世界各國能夠聽懂的話語,清晰傳達中國方案、中國智慧。
另一方面,中國的發展究竟對世界來說意味著什么?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大阪G20峰會中談到,我們要尊重客觀規律,發揮市場作用,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要把握發展大勢,以更大的開放擁抱發展機遇,以更好的合作謀求互利共贏,引導經濟全球化朝正確方向發展;要胸懷共同未來,立足共同利益,著眼長遠發展,致力于實現世界持久和平繁榮、各國人民安居樂業。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構建中國發展國際預期,需要用數據和事實說話,用為其他國家帶來的實惠說話。同時,必須看到,中國對于世界的貢獻不僅是經濟層面的,中國的發展維護了世界和平與地區穩定,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智慧、中國力量,更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動力和鮮活經驗。為世界構建中國預期,有助于消除誤解,讓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國,為實現中國未來的預期提供良好的國際環境。
對國際預期的預期管理重在通過信息傳播引導國際社會輿論,構建國際社會對于當前環境和未來目標的一致看法。在多數情況下,預期管理首先通過政策信息進行導向性的引導。但越來越多的案例證明,傳播方式和傳播策略決定了國家如何以更加有效的方式引導國際輿論,塑造國際國內對于中國未來發展的信心。
一般來說,預期管理本身是一個綜合運用各種工具來構建宏觀和遠期目標,樹立信心的過程。預期管理分為三個重要階段,即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對于一項政策來說,這三個部分有比較明確的區分。對于一個國家的敘事來說,這三個部分的區分不太嚴格,但隨著國家的發展,在具體的政策敘事當中,仍然能夠看到這幾個部分的運用。不同的階段,國家和政府部門組織信息、運用信息和對傳播渠道的依賴程度也各不相同。
統籌中國故事預期的事前傳播管理。在事前管理時,國際國內對于中國的政策成型通常沒有直接的答案,部分國內外公眾或者輿論領袖感知到經濟和社會出現的變化,發現機會或者發現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所面對的問題,是通過新聞發布,提前預知、預警或者預測,預先評估可能產生的傳播效果。應當說,在事前管理過程中,國際預期并不明確,預期管理的空間也比較大,國際社會和公眾有賴于多元化的信息,從而形成進一步的預期。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廣泛界定社會預期。而預期管理首先是能夠為社會預期提供更多的議題,事前管理中的社會預期,集中于預期的設置和議題的規劃。例如,在宏觀調控中,經濟政策下一步的重點是什么,在未來中國社會發展的較長時間規劃,宏觀經濟發展、就業、外貿外資等重大議題,在什么樣的時間什么樣的情況下被討論并且規劃出新的政策,這些都是事前管理必須要考慮的問題。而近年來的現象表明,社交媒體在事前管理過程中的作用正在不斷增加,預期管理的議題被不斷地提前設置,導致政府部門被動應對一些并沒有在短時間之內會成為政策重點的議題,因此,做好事前傳播管理必須運用好社交媒體工具。
加強國際預期的事中傳播管理。事中管理,是預期管理的重點部分。事中管理需要對這樣的預期進行有效的調控,推動社會各界充分認識發展的復雜性,凝聚社會共識,或者對于存在的風險有一定的理解。在這個階段,預期管理綜合運用政策工具、信息工具和溝通工具進行相應管理。政策工具作為事中管理的基本核心,信息工具是預期管理的重要手段,而溝通工具則用以對預期管理的核心主體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和溝通。與事前管理不同,事前管理強調的是議題的管理,事中管理強調的是情緒和態度的管理,從而推動公眾輿論更好地理解和支持相關政策。在事中管理中,負面預期容易出現,并且容易出現情緒性的擴散。這是因為事中管理所面對的局面比較復雜,宏觀調控背景下的經濟社會發展,容易遭遇不同的困難或者挑戰,公眾利益或者情緒容易發生較大的分化。
完善國際預期的事后傳播管理。事后管理,實際上是瞄準下一階段政策的落實和發展進行的。事后管理的根本,是預期形成之后公眾如何理解這些預期可能發生的變動,以及出現的相關后果。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之后,國際社會出現了大量的唱空唱衰預期,進而質疑各國的救市政策,通脹預期急劇增加。在這種情況下,事后管理更加強調,如何對政策執行之后產生的效果和風險進行解讀。在事后管理中,強調的是成果的解讀和延伸。有的時候,為了考慮事后管理的前瞻性,需要在事中管理中不斷動用信息工具和溝通工具,調整預期的產生方式。這個時候,應當更加重視預期管理的前瞻性,將重點議題的解讀、國際情緒潛在的風險,都通過事中的信息發布和溝通方式加以解決。
(作者: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