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現代林業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針對林業高職高專植物生理調控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通過編寫符合實際的課程標準、豐富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改變傳統評價體系等改革措施,以加強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
關鍵詞 生態文明;植物生理調控;高職高專;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9)08-0271-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8.072
Abstract Modern forestry construction is the focu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lant physiological regulation course in forestry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reform measures, such as compiling practical curriculum standards, enrich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changing traditional evaluation system,so as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basic skills,and train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ve ability and learning ability.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Plant physiological regulation;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Teaching reform
黨的十八大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黨的執政綱領寫入黨章[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2016—2020年)規劃綱要中也提出“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并指出“發揮國有林區林場在綠化國土中的帶動作用”[2]和“加快國家儲備林及用材林建設”。這些都將對林業提出了新的任務和目標。福建省承載著“生態強省”和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特殊歷史使命[3],福建省政府也明確提出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鼓勵發展林業職業教育[4],直接影響著林業院校培養林業專業技術人才的目標。筆者以福建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闡述了林業新形勢下高職高專植物生理調控課程的教學改革。
1 福建省林業與林業專業人才背景
福建省是南方重要的集體林區,林地面積占全省陸域土地面積的76.2%,森林覆蓋率位居全國首位,林業是福建省的一大優勢、一大保障、一大潛力[4],林業專業是具有近百年歷史的傳統專業,在福建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已有65年開設歷史。目前全國林業系統各類專門人才僅占職工總人數的13.6%[5],福建省林業系統人才斷層明顯,林業技術人員嚴重不足,亟需補充林業專業人才,提高林業現代化經營水平,建設林業生態文明。因此,福建林業技術學院林業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提出要培養掌握現代林業生產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2 植物生理調控課程的性質
植物生理調控
課程是林科類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強化林業生態文明意識,掌握林業種苗生產和管理工作中所需的植物生理方面的知識,掌握植物細胞與組織、植物的生理代謝、植物生長與發育的相關內容,理解植物結構與功能、生長發育與環境的統一性;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植物生理指標測定和識別的能力,具有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的能力,具有在生產上通過環境控制來調控苗木生長,培育精良木材的能力,具有提高植物抗逆生長的能力。該課程需要以森林植物學、基礎化學、植物生長與環境等課程的學習為基礎,將為林業技術專業所開設的專業課程植物組織培養、植物遺傳育種技術、森林培育技術、林木種苗生產技術等后續課程提供植物生命活動規律及其他與外界環境相互關系的基礎知識。
3 學生知識基礎與學習狀況
從2014年開始,福建省教育考試院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實施“高等職業教育入學考試”改革試點(簡稱高職招考)[6],高職招考按招生對象分為面向普通高中畢業生的招生考試和面向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招生考試,高職招考每年組織1次,原則上安排在每年12月底或次年1月初舉行考試(簡稱春季高考)。在普通的夏季高考招生中,林業技術專業可以在專科錄取線適當降低一定分數錄取考生,同時林業技術專業為文理兼收的專業。
基于此,林業技術專業的學生大部分理綜基礎比較薄弱,文科生的生物和化學基礎知識幾乎為零。春季高考錄取的中職院校生,相關專業的基礎也不容樂觀。由于在初中或高中階段未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加上現今學生玩手機成癮,林業技術專業的學生對理論性較強、內容較抽象的植物生理調控課程存在聽不懂、不想聽、混考勤、求及格的現象,因此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對課程教學進行改革,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計劃,實現教學目標。
4 根據培養方案,結合學生特點進行教學改革
4.1 編寫切合實際的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習基本要求,在植物生理調控的課程標準中,理解植物生理的原理,使學生將來能參與實際選育、培育優良林木的生產,為地方林業經濟與林業生態文明做出貢獻。
鑒于林業技術專業學生的薄弱基礎,編寫課程標準時遵循“必需、夠用、適用、密切聯系生產實際”為原則,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課程標準。課程標準分為4個情境、9個任務形式,對植物生長過程的新陳代謝生理、生長發育生理、逆境生理進行詳細、明確、完整闡述。
4.2 選擇合適的教材
高職高專植物生理調控課程內容是對森林植物學課程內容的補充與深化,生物學上講究“結構與功能”的相適應,依據植物生理調控課程標準,教材可選擇何國生主編的“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全國林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十二五”規劃教材《森林植物》(該教材2008年獲得中國林業教育學會第二屆農林類優秀教材二等獎),該教材包含植物的形態和解剖構造、植物的生長和發育生理(植物生理調控)、主要森林植物識別3個模塊的內容,在講述植物生理調控知識時,教師與學生可以在植物結構與生理知識之間相互關注,教學效果較好。當然也可以選擇專門的《植物生理學》教材,此教材的優點是內容更細致、更詳細,有利于學生的詳細學習。如果選擇自編教材,教材編寫要反映新知識、新技術,要充分體現項目課程設計思想,以項目為載體實施教學,項目選取要科學、要符合課程的工作邏輯,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逐步提高職業能力。
根據林業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林業技術專業是要培養高級技能型人才,所以課程內容選擇以“必需、夠用、適用、密切聯系生產實際”為原則,重點講授植物生理的基本知識及實踐操作技能。在講授知識內容的選取上,要求選擇與林業生產實踐、生活實際密切聯系的內容,根據學生的生物學基礎,選擇不同的教授方式,讓學生切實掌握相關技能,提升相關理論水平。
4.3 豐富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4.3.1 上好緒論課,抓住初學者的興趣。
根據林業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福建林業職業技術學院植物生理調控課程安排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此時新生從高中剛升入高職,對大學生活的學習還不熟悉。對于課程性質較為抽象的植物生理調控課程來說,上好緒論課至關重要。
緒論課的教學必須闡明植物生理調控課程與森林植物學課程的關系,概述植物生理調控課程的所學內容,介紹植物生理的研究方法(從微觀顯微世界到宏觀太空熬游),利用大量的實際生活與生產實踐案例,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認識到植物生理調控課程的知識與自然規律或林業生產密切聯系。
4.3.2 利用農諺俗語與詩句,理解農林生產的精華。
農諺是關于農林業生產的諺語,是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俗語源自民間,經過千百年的總結與提煉,是來源于生活的精華;許多耳熟能詳的詩句也高度體現了自然科學的原理。高職學生由于其薄弱的生物學基礎,對于較抽象的原理等難以理解,在教學中用一些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農諺詩句等知識,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和積極性,并讓學生明白知識與技能就是來自于生產生活,同時又服務于生產生活的道理。
4.3.3 緊密聯系林業生產,加強實踐操作的依據。
課堂教學應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將植物的生命活動規律用任務式的方法體現完成,在教學中一定要緊密聯系林業生產實踐。在植物水分代謝生理上,用實際案例“某鄉村風水樹的拯救”說明水分平衡的重要性,由于鄉村公路改造,路面水泥硬化,造成風水樹地勢低下,引起根系長期浸水,落葉嚴重,近乎死亡。林木生長大周期理論表明,林木生長最快的時期就是其經濟效益最好的時期[7],所以生產上可將生長最快的時期選為最佳施肥期,把林木生長曲線中由生長最快轉慢時作為采伐期。 近幾年福建省林業管理部門大力扶持林下經濟發展,是將透過高大喬木照射在地面的太陽光加以利用,提高植物光能利用率,提高經濟效益的一個最直接體現。改善種子結實間隔期和果樹大小年,是利用生長相關性原理,采取在豐年或大年采種或采果后適當追肥,補充大量結果所損失的營養,促進來年植物的花芽分化,提高第二年的結實率。
4.3.4 重視試驗項目,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每個教學任務為“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在試驗操作中學會各項技能是較好的方式。每個任務都與1~2個技能操作相結合,比如光合作用這一代謝過程安排光合色素提取與使用可見分光光度計測定其含量,并學會使用葉綠素測定儀測定的方法;學會使用光合速率測定儀測定植物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蒸騰強度等;學會低濃度植物生長調節劑的配制方法,并通過發芽綠豆的培養試驗理解不同濃度生長調節劑對綠豆生長的促進與抑制作用。
4.3.5 應用現代化信息手段,拓展互聯網+的應用。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消化是通過教學手段實現的,微課等的開發對內容的講解有許多幫助[8],該課程在每個任務都制作了一些微課,將一個個知識點通過動態的形式表達出來,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同時,植物生理調控課程作為2017年福建省在線精品課程森林植物的子項目之一,通過各方面建設,課程資源更加豐富,視頻在線總課時達20 h,課程內容均為網絡在線,學生可通過學習帳號進行反復學習與練習,并有大量的參考資源供學生學習,拓展了互聯網+的應用,大大方便了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4.3.6 結合教師科研項目,推進理論知識的應用與提升。
科研項目是將理論付諸于實踐的過程,科研能有效提高人的創新能力,結合自身的科研課題項目,指導學生完成成熟種子的采收與貯藏條件的選擇,春季育苗條件的篩選,植物各器官中氮、磷、鉀的提取,植物葉綠體色素提取與含量測定,花粉的離體培養,花粉活力的染色鑒定等,不僅使學生的理論水平得到了提升,而且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4.4 改變傳統評價體系
學生最后期末成績的評價改變過去一考定成績的形式,改為評價以“過程持續評價”與“終期評價”相結合,并側重于學習過程的持續評價。課程總成績=期末考試成績×60%+平時成績×40%。平時成績由以下成績組成:學生出勤、完成作業、課堂提問、單元測驗、課程實訓成績等。課程實訓成績=過程評價成績×40%+成果評價成績×60%;實訓成績實施“過程評價”與“成果評價”相結合,“過程評價”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考核,采取個人自評、組內互評、教師評分三項算術加權平均確定,重點考察實操的準確性、技巧的合理應用性、現場解決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綜合性能力評價。
個人自評、組內互評和教師評分的考核內容包括:時間觀念(20%)、學習能力(20%)、溝通能力(15%)、書寫水平(15%)、業務綜合(30%)。
5 結語
現代林業的追求目標是生態文明建設,現代林業發展的動力在于創新,而培養林業科技創新人才資源是現代林業的發展對策之一[9],林業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而在林業院校林業技術專業的發展過程中課程的教學改革是創新的支點。因此,植物生理調控課程的教學改革是林業技術專業創新的基礎,必將為林業技術專業的發展及人才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陳吉喜.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J].科技致富向導,2013(8):350.
[2]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2016-03-17)[2018-10-20].http://www.gov.cn/xinwen/2016-03/17/content_5054992.htm.
[3] 阮淑明. 林業生態文明建設對林業院校繼續教育特色發展的影響[J].繼續教育研究,2015(4):13-15.
[4]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福建省“十三五”林業發展專項規劃的通知: 閩政辦〔2016〕52 號[A].2016.
[5] 陳建成,程寶棟,印中華. 生態文明與中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4):139-142.
[6] 福建省教育考試院.福建省教育廳關于組織實施高等職業教育入學考試的通知:閩教考〔2013〕13號[A].2013.
[7] 呂成群. 植物生理學理論與林業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體會[C]//2005′海峽兩岸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中國植物生理學會,2005:168-170.
[8] 馮發強,劉桂富,黃成達,等.微課在農科類專業試驗統計學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19):280-282.
[9] 李愛民.林業技術創新及現代林業的發展對策[J].吉林農業,2018(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