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琳 琳

代表聽取東莞企業情況介紹(琳琳/攝)
7月9日至11日,部分在粵全國人大代表就推動我省“民營經濟十條”“實體經濟新十條”落實,促進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到東莞開展專題調研。民營經濟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實得如何?當前我省民營企業發展存在哪些問題和困難?需要突破什么政策性、制度性障礙?代表們帶著疑問深入東莞市民營企業,一路走訪、座談,聽取政府部門意見,了解企業的心聲。
2018年,我省民營經濟增加值達5.26億元,居全國第一,占全省經濟比重提高到54.1%,再創歷史新高。作為民營經濟大省,我省自2018年以來相繼出臺了“民營經濟十條”“實體經濟新十條”,這些政策措施落實得如何?9日,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向調研組匯報時透露,截至今年6月底,這兩項政策的實施已累計為企業降低成本超1 900億元,促進了全省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
民營企業占企業總量九成的東莞,結合自身實際亦出臺了市“非公經濟50條”、市“實體經濟新十條”,通過一系列政策“干貨”,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更全面、系統、有力的支撐。東莞市有關領導向調研組表示,2018年相關政策落實已為東莞企業減負427億元。
在東莞市搜于特集團,代表們了解到,這家從事休閑服飾品牌運營、供應鏈管理等業務的民營上市公司,去年實現營業收入約185億元,創利稅約10億元,位列廣東民營企業100強第28位。“今年增值稅率下降后,初步預計搜于特集團每年能減少增值稅約5 000萬元;東莞市工商業電費的下降也能為集團每年節省電費近20萬元。”搜于特集團有關負責人向代表匯報時提到,其他一些免征稅項目,也可為公司加盟商客戶減免稅費約1 000萬元,大大減輕了他們的稅費負擔。
去年,東莞市新增“小升規”工業企業2 907家,占全省新增量的30%,排名全省第一。“出于各種考慮,很多小企業不愿意上規模,東莞市在這方面有什么做法?”有代表問道。東莞市副市長張冠梓介紹,東莞市一方面引導小企業認識到上規模以后帶來的好處,一方面在政策方面給予扶持,如倍增計劃就是圍繞一些有發展潛力成長較好的企業,在土地、人才、融資等要素方面給予傾斜,在產業引導、并購方面予以扶持,鼓勵企業做大做強。
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中央高度關注的問題,也是此次調研的重要內容。東莞市有關負責人向調研組介紹了東莞在這方面的做法。“我們主要是通過兩個100億元和三個50億元的計劃來幫助非公企業融資紓困。”該負責人提到,通過成立100億元以上規模的產業投資基金和產業并購基金,重點支持創新創業、中小微企業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三個50億元計劃則分別針對融資難問題,建立中小微企業白名單,實施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針對融資貴問題,設立莞企轉貸專項扶持資金;針對資金周轉不暢問題,設立莞企發展投資基金,應對上市企業流動性危機。
東莞市道滘鎮曾是東莞八個次發達鎮之一,近年來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逐步形成了以紡織服裝、電子信息等行業為支柱,新材料、生物醫藥等一批新型制造業逐步崛起的民營經濟產業格局,2018年全鎮民營經濟增加值和稅收占比均超七成。
盡管民營經濟已成為全鎮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但道滘鎮也面臨著不少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突出問題。道滘鎮鎮長陳旭林在與調研組座談時表示,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雖然國家、省、市密集出臺了扶持企業融資相關政策,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許多企業表示不能享受政策紅利。“一些中小微企業達不到門檻要求,一些大型骨干企業被抽貸的情況時有發生,削弱了企業發展壯大的信心。”他無奈地說。二是補辦證問題。補辦證手續繁瑣,且局限性大,對解決企業用地歷史遺留問題、盤活存量土地造成一定制約。三是空間規劃問題。部分企業用地因一些歷史原因,不符合土規或城規,轉型升級受限。工業用地出讓年限縮減,用地指標緊缺等問題也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土地歷史遺留問題不僅在東莞,甚至在省一級層面也不好解決,需要在國家層面來解決。”東莞市有關負責人坦言。他還談到,如稅率問題,對于國家政策,省和市可能有一定的彈性來執行,但空間有限,希望在稅種稅率方面全國統籌,真正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讓利。他建議,民營企業的問題珠三角地區最先碰到,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國家能否在綜合方面給予更大的政策空間,讓它們作為試點先行先試。
在風景優美的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華為終端項目,代表們乘坐著園區小火車一邊參觀一邊討論著。有代表關心,高端電子制造業在東莞占比較大,中美貿易摩擦尤其是芯片進口方面風波對東莞企業的影響有多大?對此,東莞市有關負責人表示,貿易摩擦對一些傳統行業、出口導向型企業影響確實會比較大,對電子信息產業來說短期內可能會有影響,但長遠來看反而是有利的。“比如,外部環境惡化,對東莞電子信息產業鏈高端部分的補齊是大有裨益的,是一次升級轉型的機會。”
三天的密集調研讓代表們看到了“民營經濟十條”“實體經濟新十條”落地后中小企業所獲得的政策實效,也看到了與有效解決當前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發展面臨突出困難存在的差距。正如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在匯報中指出的,政策門檻高、普惠性不足、申請手續繁瑣,各地各部門出臺的配套措施分散,部分財政緊張的地區對于降成本工作認識不足,推動政策落地動力不夠,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還沒有完全打通。
“當前全省民營企業發展存在不平衡,不同地區政策也不平衡。有些落后地區對民營企業仍存在偏見,服務不是很到位。”林水棲代表指出,應正視這個問題,相關政策在欠發達地區應落實到位。
劉廣河代表提出,目前民營企業遇到的困境還有一個,就是我們國家要從高速發展轉為高質量發展,對企業而言就是提高產品質量,推動消費轉型升級。要走高質量發展道路,就要扶持一些高成長的企業,由于各地經濟實力的不平衡,欠發達地區在這方面的扶持力度可能不夠,建議政府對這些有發展前景的企業,能夠出臺一些切實的措施,在融資、品牌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給予支持。
繆國樂代表說,產業政策的地區不平衡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比如,有些政策性基金門檻很高,欠發達地區的企業根本達不到要求,基金無法發揮作用。建議針對革命老區、生態發展區成立專門的產業發展基金,通過產業發展基金扶持龍頭民營企業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何桂芳代表在調研中發現,很多企業因為用地補辦證手續繁瑣、不符合規劃等原因無法進行升級改造。他認為,農保區范圍與事實不符的情況是歷史遺留問題,建議在中央層面成立核實農保區范圍與事實不符的工作領導小組,深入全國各地調研核實,把平地、旱地、灘涂等不屬于真正農田的勾劃出來,縮小原劃定的農保區范圍,騰出更多的土地空間,給予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和美麗鄉村建設更大的空間。■

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