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文

牦牛,大多分布于我國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是世界上除人類外,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
牦牛是一種“全能”家畜,它的渾身都是寶。其肉質蛋白高,精肉多,野味濃;其毛纖維細長,質地柔韌,牧民用來編織小帳房,冬暖夏涼,避風防水,經久耐用;其牛絨綿柔舒適,可供高檔毛料;其皮可制精美皮革,為皮革中上等佳品;其骨熬制骨膠,透明剔亮,粘性強而用途廣。牦牛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牧民們重要的生活和經濟來源,也是當地畜牧業經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畜種。
但是,隨著傳統飼養方式的多元化,牦牛的犄角在規模化和集約化飼養中,暴露出了相互傷害、不易采食、破壞圈舍等弊端。多年來,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非常注重培育無角家畜品種,日前,從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傳來喜訊,該所聯合青海省大通種牛場,歷經20余年自主創新、聯合攻關,繼成功培育出大通牦牛之后,蘭州牧藥所牦牛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閻萍研究員帶領科研成員,再次培育出牦牛新品種——無角牦牛“阿什旦”,該成果填補了牦牛無角舍飼化的國際空白,標志著我國在大動物育種方面再次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阿什旦”的名字由來于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境內海拔4380米的阿什旦雪山,“阿什旦”為蒙古語音譯,意為石頭堆起來高高的山。“阿什旦”牦牛較其他牦牛品種相比,其性情溫順、不容易打斗、易飼養、易管理,在自然減少受傷率的同時,可以增加飼養密度,便于進行圈舍飼養。
“阿什旦”牦牛產肉性能好,抗逆性強,繁殖性能和經濟效益高,深受牧民群眾歡迎。在“阿什旦”牦牛培育期間,創新團隊向青海、甘肅等省區中試推廣種公牛3950頭,改良當地牦牛品種。改良的后裔在同等飼養條件下,平均繁活率為59.98%,比當地牦牛提高11.72個百分點;死亡率為1.24%,比當地降低4.32個百分點;18月齡體重平均為92.77kg,比當地同齡牦牛高18.38kg,提高了24.71%,增產增效十分顯著。
“阿什旦”牦牛適宜在青藏高原寒旱草原生態區及其他類似地區推廣應用,能有效解決牦牛養殖長期依賴天然草地分散放牧、生產方式單一,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程度低的問題。“阿什旦”牦牛的推廣應用,完善了牦牛產業“放牧、放牧加補飼、完全舍飼化”的發展結構,可以有效促進牦牛產業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變,粗放型向經營型的轉變;有利于進一步構建更具發展潛力的青藏高原草地畜牧業生產系統,豐富高原牧區及半農半牧區產業發展的種源需求,對加快牦牛產業增效,牧業增產,牧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