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階段對幼兒的成長來講非常重要。良好的銜接可以更好地促進幼兒邏輯思維以及身心健康的發展。本文將從幼兒園實際情況出發,對幼兒園做好幼小銜接的方法途徑進行介紹。
關鍵詞:幼小銜接 幼兒園 過渡期
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銜接,簡稱為“幼小銜接”。幼小銜接的過渡是幼兒認知行為能力發展的一大轉折。埃里克森認為,在人格發展中個人與其周圍環境的互動起著主導和整合作用,做好幼兒階段與小學的銜接,對孩子邏輯思維形成和使用、身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為此,筆者根據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年齡特點、教養方式、生活環境等方面,對其知識、能力、行為三方面進行廣泛調查,認真分析、探索了一些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的方法途徑,從而做好家、園、校間的配合,讓幼兒完成從幼兒園教育到小學教育的順利過渡。
一、過渡期的年齡特點
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會經歷著生理、心理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同時也會隨之而不斷地改變自己。埃里克森認為,個體在每個發展階段都面臨特殊的發展任務,都會經歷一次心理—社會“危機”,或者說矛盾沖突。從孩子的年齡特點看,孩子只有面對矛盾沖突,探索解決矛盾,才能順利進入下一階段,同時產生相應的發展品質;如果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孩子發展將會出現困擾乃至停滯。幼兒園孩子的任務是不斷嘗試新的事物,克服內疚,建立自信心,主要的沖突是主動內疚;小學階段的任務是學習重要知識、技能和生存技巧,主要的沖突是勤奮和自卑。由此看出這兩個年齡段成長的任務和沖突大不一樣,作為家長、教師如果一直停留在幼兒期的教育觀念上,對孩子的成長是一種障礙,所以我們應依據孩子的發展特點,改變觀念,助其成長。
二、成長中的可變因素
(一)教育方式
幼兒園的課堂主要以游戲為主,采取師生互動、動靜交替的方式,引導學生從無意識學習到有意識學習,上課時間不超過30分鐘。小學主要以文化學習為主,上課時間延長到45分鐘。幼兒園以培養幼兒良好的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為主要目標,采取賞識、鼓勵的評價方式;小學主要培養、強化學生的學習習慣,評價學生主要依據是考試成績。
(二)學習環境
幼兒園班級小班化、教師兩教一保,室內外環境童趣化、可操作,小學班額大、老師少、環境單調,桌椅擺放方式也不再是圓圈或半圓式的,而是整齊的朝向某一方向。
(三)師生關系
幼兒園倡導的是“保教并重”,即幼兒園老師承擔著保育和教育的雙重角色,而入小學后,隨著幼兒身心發育不斷完善,保育的色彩逐漸降低,而教育的成分逐漸增加,與學生在一起的實踐逐漸減少,師生關系發生了變化。
三、教師做好幼小銜接的方法
(一)時間上逐步適應
從幼兒園進入小學,課堂時間延長了15分鐘,對一年級小學生來講,無疑是一場嚴峻的考驗,孩子對美好小學生活的向往可能會因這漫長而枯燥的45分鐘課堂而感到失望,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為了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幼兒園在集體活動時間的安排上逐步延長,大班下學期活動時間安排在30分鐘左右,讓孩子在心理上、時間概念上做好提前準備。
(二)牢固常規學習習慣
首先,養成正確的學習坐姿、寫姿及握筆姿勢。從幼兒園大班開始,進行專門寫字訓練和指導,學寫一些簡單的數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規范;還可以組織大班幼兒開展“坐姿、寫姿、握筆姿勢”的比賽,組織幼兒觀看有關錄像,激發幼兒的寫字興趣。
其次,培養良好常規習慣。加強對孩子注意力和思維敏捷性的訓練,要求集體活動時能專心聽講,積極發言,能保持注意的穩定和持久。引導幼兒嚴格按照一日活動常規進行一日活動,制定合適的評價體制,鞏固常規習慣。日常生活中,教師避免使用中小班的物質獎勵法,注重激勵幼兒發自內心的對事物的專注和興趣,培養幼兒內在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使他們順利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
(三)加強生活能力培養
進入幼兒大班后,重點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時間概念、任務意識、責任感、解決問題能力和獨立交往能力。如整理書包,管理自己的物品,按時上幼兒園,按時入睡,自由活動與同伴友好相處、共同分享……強化訓練聽指令完成任務或按要求記作業,逐漸學會管理自己,減少丟三落四,東拉西扯的現象,提升做事忙而不亂、有條不紊的能力。
(四)訓練聽、說、讀、寫能力
根據幼兒愛游戲、興趣多元化、集中注意力時間短的特點,大班定時開展拼音字母、智趣數學、創意繪畫、趣味故事等游戲活動,培養孩子的聽、說、讀、寫興趣和能力。如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圖文并茂的課文,引導幼兒觀察、講述、創編角色表演;帶幼兒進行生活課堂體驗、參觀博物館、逛商店和市場,教幼兒學會有序觀察事物特征,帶問題提問,主動與營業員交談,詢問價格,以此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培養幼兒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要防止教學的小學化,從興趣入手,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注意力、思維能力和創造力,而不是把能識多少字,會做多少題,作為學習適應方面的標準。
(五)提前暗示小學生活
幼兒入小學時面對新環境、新老師和新同學容易產生孤獨、焦慮、不適應現象,甚至導致學習興趣低落、恐懼、焦慮等情緒和行為發生。作為幼兒園的教師,我們要提前暗示小學生活的美好,對幼兒進行入學前適應能力培養。
首先對幼兒入學思想進行引導。教師要讓幼兒明白上學的目的,要有端正的學習態度,激發孩子上學興趣,使孩子發自內心愛上學、想上學,而不是焦慮和拒絕。我們可以和幼兒探討關于小學的事情,如“你們喜歡上學嗎?”“你知道上小學與上幼兒園有什么不一樣的?”“你想知道小學的哪些事情?”通過訓練告訴幼兒上小學后能認更多的字,讀更多的書,會算題,唱動聽的歌,畫美麗的圖畫,講英語,還會結識許多喜歡你的新朋友、新老師。其次帶幼兒去體驗小學生活,與小學教師合作讓幼兒走進小學校園、體驗課堂生活,提前熟悉小學環境。
四、幼小銜接中家長應注意的事項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基礎,家長在幼小銜接過程中起著督促、陪伴、引導、支持的作用。作為父母一是要監督孩子有規律地生活,堅持每天20分鐘以上專心學習、獨自整理自己的東西、準時上學等,養成良好的獨立生活能力和學習習慣,父母不包辦、不溺愛,學會放手;二是要利用業余時間帶孩子熟悉小學環境,剛入學家長宜陪著復習功課,倘若入學后出現不良情緒,可采用陪讀方式,但是要配合系統脫敏方式,給予調適時間,循序漸進地進行直到不需要成人陪伴為止;三是要在情感上多給關心鼓勵。家長學會傾聽、關注、洞察和反思,不能隨意打斷孩子的說話、做事,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間,凡事自行解決,千萬莫代勞。讓孩子從內心真的認為我已經長大了,我是小學生不是幼兒園的乖寶寶了。
從幼兒園到小學,孩子生活的質與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幼小銜接這一環節必不可少,極其重要。我們應當密切聯系家長,及時溝通,不斷交流,結合工作實際及時調整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有的放矢地開展活動,讓幼兒從思想、行為、情緒、認知、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改變,得其發展,縮短適應期,順利進入小學生生活,開啟自己人生的又一個新征程。
參考文獻:
[1]陳勻宵.幼兒園幼小銜接途徑及方法[J].人生十六七,2018(09).
[2]蔣焱煒.幼兒園幼小銜接途徑及方法探析[J]. 科普童話,2017(04).
(作者簡介:張英娟,女,本科,河南省淅川縣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中級,研究方向:青少年校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