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兩畝水田,數叢竹樹。白天種地植樹,晚上織布制錦,閑時教村民唱山歌……這是90后小徐的生活狀態。小徐癡迷于本民族傳統文化,2016年在大學聲樂專業學習兩年后,不顧師長挽留、父母反對,退學回到農村老家。“我知道我想要什么。”回到村里,他四處拜師走訪,學習蘆笙和長鼓的做法,組織村民藝術團進行表演。父母由反對變成支持,村里人也加入其中,積極傳承發揚本民族文化。他說,還有許多燦爛多彩的傳統文化值得挖掘和傳承,他這輩子就打算干這事。
對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1.對“材料作文”的認識
材料是多義的,角度、立意有多種,但考生在“自選”“自定”時不能超越“材料”能指、所指的“固定范圍”,不能任意發揮。
2.對本次作文材料的理解
細讀材料,不難發現其強調的是當今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人生追求。學習聲樂的大學生小徐,大學畢業后愛上了制作蘆笙和長鼓,并且到鄉村組織村民演出,而父母從開始的反對到支持,這是一個弘揚著正能量的材料。
本次作文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立意:
積極弘揚傳統文化。小徐大學畢業回村后,拜師走訪,學做蘆笙和長鼓,這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今青年人身上的優良品質。從這一角度思考可以擬《弘揚傳統,人人有責》《正視傳統,奉獻自己》《情懷,是追求的動力》等標題。
立足專業,敢于追求。小徐大學讀的是聲樂,唯有足夠的音樂知識,才能對其他音樂觸類旁通,更好的去發展。從這一角度出發,我們可以擬《學以致用,方得始終》《完美自己,影響他人》《榜樣的力量》《一生只做一件事》等標題。
追求理想,影響他人。讀聲樂的去拜師做樂器,父母開始是反對的,但是后來看到小徐的成功,轉而支持小徐的夢想。而村里的人,一樣受小徐的情懷影響,加入其中,一起發揚本民族文化。從這一角度出發,可以擬《擺正位置,改變環境》《你奮斗,他跟隨》《融入時代,敢于追求》等標題。
知其白而守其黑
◎呂必辰
“知其白,守其黑”源于《道德經》,說的是深知其物白的優勢,卻要守持昏黑之勢。在文化多元的時代,我認為這一觀點同樣適用于當今社會。面對咄咄逼人的外來文化,我們必須堅守傳統,發揚民族文化。
在現實生活中,有一大部分人不以為然,一味練習“地道”的英式口語,可讓他讀《離騷》卻未必能流利讀出。現在很多人一個勁兒地過“情人節”“圣誕節”,卻忘了“端午”“七夕”。寧可看各種肥皂劇,也不去翻一翻《論語》《古文觀止》,令人痛心。
“守其黑”依靠的是人的堅守,90后小徐放棄專業而投身于傳承民族傳統文化事業,他一定知其專業之“白”,“守其黑”完全取決于他對民族文化的摯愛之情。我想起臺灣藝人施順榮的堅持,他從小就癡迷花獅,跟著父輩學習,并將制“獅頭”作為終生職業。他的前半生幾乎沒有收入,但他無怨無悔,一直堅持。為讓花獅制作技藝有所傳承,已經58歲的施順榮如今除了創作,還不辭辛苦到中小學校、大專院校進行公益授課,他戲稱自己的學生“成千上萬”。正因他的努力,讓大陸同胞知道臺灣仍有中華傳統文化在延續。
傳統文化是需要人去踐行的,在傳承的路上,“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走的人”一多,逐漸形成隊伍和氣候,弘揚傳統文化的行為,就會衍生出一種“工匠精神”,守其黑也就得以很好的維系。那些傳承文化的“工匠”,往往為了追求“歷史遺產”的高度還原,為之付出畢生心血,無怨無悔。
傳承的重要性不僅是將手藝與成就傳于后人,還要將責任和精神薪火相傳。弘揚民族文化精神是每個人的責任,它讓人們可以看見“守其黑”后的光明,讓傳承不再陌生,不再只存于書本和記憶中。
作為華夏子孫,我們要堅持發揚本民族文化。要做到“知其白而守其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顆璀璨的明珠才會更加絢爛多彩。
精評
文章標題化用古人言論,強調“知白”和“守黑”在當今時代同樣重要。首段以老子的名言入文,緊扣材料提出發揚傳統文化這一觀點。在論證時,扣住主題分析傳統文化的重要,借以批判今人對傳統節日的淡漠。然后引用臺灣藝人施順榮將制“獅頭”當作終身職業,強調傳統文化對人們精神的影響。最后三段,緊扣主題來分析闡述,升華了主題。
立足專業 彰顯青春
◎范孝天
華夏文明,不管是漢人做皇帝的時代,還是被少數民族統治的時期,傳統文化都在前行。但是,這千年未衰的文明傳承,在當今的和平時代,卻遭到了挑戰。眾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已經不為人所熟知,成為非物質文化的“遺產”。弓箭制作、古樂器制作、古手工藝技藝,都瀕臨滅絕,很多行業的前景堪憂。
小徐大學里的專業是聲樂,畢業后癡迷于傳統樂器制作。作為時代青年,學有所長,立足專業知識,專注于相關傳統文化領域,是令人欣慰的。
徐夢圓,中國電音界的傳奇人物。他嘗試著將笛聲、古箏和現代化的電音融合在一起,用適當的方式相結合,創造出了充滿中國風的電音歌曲。徐夢圓與虛擬歌姬嫣汐共同演唱的歌曲《醉》,描繪了如丁香一般在雨巷中行走的小城姑娘。“一步走一步向回望,泛皺的眼波里,掩映著溫柔鄉……還在想吟誦詩兩行,那身影早已轉身繞過花墻”,清新中略帶憂傷的歌詞,融入電子、古風、京劇、hippop等元素,不悲不喜的敘事方式將意境升華,哀而不傷,徐夢圓低吟溫柔的男聲讓歌曲多了一絲美好與憧憬。
他施展自己的才華,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之中,這是一種很好的傳承方式。受他影響,許多有夢想的年輕人也開始尋找古今結合的方法,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申嘉彤是大連大學音樂學院的一名碩士研究生,她喜歡傳統藝術,尤喜愛二胡、琵琶等傳統樂器。高考時,她毅然選擇了中國傳統音樂這個冷門專業,雖然她在外求學,但她卻一心掛念著山西的民間音樂。她四處尋訪太原的民間音樂傳承人,希望能將山西的民間音樂傳承下去。太原興縣香坊戲傳承人白愛明被女孩的誠意感動,準備將香坊戲的劇本、曲譜等珍貴資料傳給申嘉彤。
申嘉彤利用自己讀音樂的特長,尋尋覓覓,由此成為了最年輕的“非遺”傳承人之一。
現在,有許多學校開設了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還有專門的非遺學院。讓學生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優秀的傳統文化,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我想,如果有更多的人,因為了解而熱愛傳統文化,學會用所學知識保護傳統文化,并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該是一件多么快樂的事情。
精評
對稱性標題,開門見山地提出觀點,立足所學專業,彰顯青春風采。作者從小徐大學讀聲樂入手,聯系其學做的民間樂器,專業與愛好有著一定相通之處,材料立意角度新穎,令人眼前一亮。在論證過程中,選用徐夢圓和申嘉彤兩位年輕人的事例——他們都是借助所學的音樂專業在不同領域傳承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事例概括清晰,結合主題分析論證較有深度,讓讀者感受到新時代青年人的理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