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杰
摘要:在商號權的一般理論問題上,尚存在許多爭議,以理論與實踐、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能更好的理解商號權的概念。關于商號最為確切的定義為企業名稱、商事名稱,而不僅僅指字號,商號權的性質應視其權能內容的不同而分別定性,不能一概而論。
雖然我國多部法律從不同角度對商號權進行保護,有民法保護、行政法保護、經濟法保護和知識產權法保護。然而我國對商號權的管理制度在地區上的差異,容易滋生商號權糾紛。造成我國目前商號權糾紛難以解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立法滯后是根本原因。文章通過比較世界各國和國際公約對商號保護的立法模式、前提、商號權的內容、商號保護的救濟途徑等的相關規定,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從立法層面、管理體制和司法救濟等角度提出完善我國商號權法律制度的建議。
關鍵詞:商號權,法律保護,立法建議
1.概論
1.1.商號的概念界定
廠商名稱,也就是我們常稱為的商號、企業名稱,是企業進行民商事法律活動時用于標識自己并區別于他人的標志。商號是工商業主體的標記,也屬于知識產權的保護對象。對商號的定義可以從兩方面進行界定:第一方面是規范定義,通過制定商事法律條文明確商號的含義;第二方面是學術定義,在商法學研究中由學者自己的理解對商號作出的定義[1]。目前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并未對“商號”進行規范定義,在國外的商事法律中對商號的規范定義也是寥寥無幾,所能見到的是在《德國商法典》第17條對此所作的規定。在學術領域,商號的定義便十分常見,雖然不同的學者對商號所作出的定義在字面上不盡相同,但認為“商號是商人的名稱”的觀點已基本達成共識[2]。
1.2.商號的作用和性質
商號是商品生產經營者出于盈利目的而創設使用的一種有別于一般民事名稱的特殊名稱。作為商品生產經營者的資信狀況、營業風格、特色的象征,商號的使用能為其所有者帶來一定的經濟利益。企業使用其名稱具有兩個方面的意義:(1)表示其人格屬性,即表明企業是由特定的生產經營者開辦的;(2)表示其行為屬性,即表明企業的行為性質或者經營管理范圍[3]。
關于廠商名稱權的性質有兩種觀點:(1)單一權說。這種觀點又可以分為:單一人格權說和單一財產權說。“單一人格權說”認為,廠商名稱系企業主體人格的象征,與特定主體相聯系而存在。“單一財產權說”認為,商號是商譽的載體,是一種無形財產權。(2)復合權說。這種學說認為,商號權兼具人格權與財產權的雙重屬性。商號權不同于一般的姓名權,是代表一定商譽的廠商名稱,具有相當的財產意義[4]。
1.3.商號專有權的獲得途徑
商號的專有權可以通過兩種途徑獲得,首先使用某個商號,或首先就某個商號獲得注冊。因此,商號是《班吉協定》中唯一的可以通過使用建立專有性的工業產權。但首先使用者,必須有書面文件加以證明。同時,靠注冊取得的商號專有權比靠使用取得的專有權多兩條優越性。第一,注冊商號公開使用的5年之內,如果沒有遇到第三方的權利爭議或爭議不能成立,則它成為“不可再爭議”的商號。在英、美等許多國家的商標法中,存在著使注冊商標在一定年限后成為“不可再爭議”商標制度。第二,按照附件五第15條的規定,在商號專有權受到侵犯時,只有注冊商號的所有人才有權依照本成員國的民法起訴,也只有侵犯了注冊商號,侵權人才負刑事責任。
2.商號權的法律保護
2.1.立法上商號權的保護
對于廠商名稱權的法律保護,立法上主要有三種做法:一是適用民法保護,即把廠商名稱權作為一種民事權利予以保護。盜用、假冒他人的廠商名稱就是一種民事侵權行為,適用民事侵權制度的有關規定。二是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即是把侵犯廠商名稱權的行為作為不正當競爭行為予以制裁。擅自使用他人廠商名稱、致使消費者誤認的,屬于商業假冒行為的范圍,應依照反不正當競爭法處理。三是制訂專門法予以保護,即對廠商名稱的申請、注冊登記、變更、廢止、專用權、轉讓、許可使用、管理、糾紛解決、處罰等以單行法的形式作出具體規定。
我國有多部法律確認了對廠商名稱的保護。1986 年通過的《民法通則》明文規定,保護企業法人的名稱權; 1993 年制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擅自使用他人企業名稱的,除依照《產品質量法》處理外,被侵害的經營者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所受到的損失。此外,《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公司名稱登記管理規定》對廠商名稱的構成、專用權的范圍、核準登記的程序使用和轉讓的規則、糾紛和爭議的處理等作了具體規定。
2.2.商號在立法上的保護與完善
目前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對廠商名稱的規定零散、籠統,不統一,以致于不同法律的規定與規定之間沒有有機聯系,無法形成一個較完整的法律保護體系。因此,有學者建議專門制訂廠商名稱保護法,將廠商名稱權法律制度與相關知識產權制度進行合并立法。最有效的方法是制定單行的《商號法》, 或者參照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擬訂的《發展中國家商標、商號和不公平競爭行為示范法》,這種立法體例能將商號這一特殊問題從傳統的民商法典中單列出來,為商號權提供強有力的保護規則[5]。目前,國際社會的潮流和趨勢是通過專門立法對商號進行保護。在保護體制上,區域登記注冊制也造成了我國商號權保護的先天不足,保護范圍只局限于登記地嚴重影響企業的商品戰略,尤其是知名企業、馳名企業,當與不同行業企業或外省市企業名稱相同或相似而產生爭議時,很難通過現行體制得以解決,面對可能乃至實際的侵權卻又無可奈何。因此,這就要求必須完善商號規范制度,從制度上改變這種局限性,從根源解決商號存在的區域爭議與糾紛。
2.3.商號在司法實踐上的完善
在司法實踐中,由于缺乏法律依據,造成人民法院審理商號權糾紛案件的結果不一致,尤其對馳名商號的保護,無法直接提供司法救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司法的統一性和嚴肅性。有人提出各種建議,比如在司法實踐中完善保護在先權利原則適用標準,建立商號侵權糾紛調解協商制度,增加侵犯商號權的刑事罪名。想要在司法實踐上取得顯著的成效,必須基于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所以,加強立法工作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之處。只有在法律的規制下,一切商號行為才能有明確的指導方向,才能逐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得以發展。
參考文獻
[1] 謝東偉譯《德國商標和其他標志保護法》,鄭成思主編《知識產權文叢》第3卷,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2] 吳漢東.知識產權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0
[3] 許海峰.企業商號權保護法律實務.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24
[4] 李永明主編《知識產權法》,浙江大學出版社年版
[5] 鄭成思.知識產權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