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坤權 康斌
摘要:目的 探討不同大小后踝骨塊復位內固定治療的指征。 方法 選取2014年至2017年在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手術治療的后踝骨折患者83例,根據后踝骨塊占脛距關節面面積大小分為A(<10%)、B(≥10%)兩組,分析兩組內后踝骨折內固定的選擇,并采用美國足踝外科協會(AOFAS)踝與后足評分分析相應的臨床療效。結果 患者隨訪時間9~18個月,均獲得骨性愈合。A組49例患者中有10例進行后踝固定,固定組AOFAS評分(87.9±4.3分)與未固定組(90.0±3.8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34例患者中有26例進行后踝固定,固定組AOFAS評分(83.7±4.7分)高于未固定組(79.6±5.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當后踝骨塊≥10%關節面時應行內固定,當<10%關節面時可采取保守治療。
關鍵詞:后踝骨折;骨塊大小;手術治療;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68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19)02-031-02
踝關節骨折是最常見的關節內骨折之一,約占全身骨折的4%,其中累及后踝的占14%-44%[1、2]。當踝關節骨折累及后踝,患者足部功能恢復和預后較差[3]。目前后踝骨折復位內固定的指征仍未達成一致。本研究選取2014年至2017年在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手術治療的后踝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后踝骨折內固定的選擇和臨床療效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病例納入標準:a.年齡介于14歲至70歲;b.有完整影像學資料,包括手術前后踝關節X片及術前踝關節CT片。病例排除標準:a.開放性、病理性或雙側踝關節骨折;b.合并其它外傷。
參照龔曉峰等[4]的方法計算CT橫斷面上后踝骨塊占脛距關節面面積大小,并據此將患者分為A(<10%)、B(≥10%)兩組。
1.2 手術方法
a.采用踝關節外側入路暴露外踝,仔細復位后用接骨板在腓骨遠端作內固定;b.采用踝關節后外側或后內側入路直接暴露后踝進行復位,選用螺釘或鋼板進行固定。或采用拉力螺釘經皮從踝關節前方到后方固定后踝骨塊;c.在內側作弧形切口并分離暴露內踝,復位后采用螺釘進行內固定;d.若存在下脛腓分離則用下脛腓螺釘固定下脛腓聯合。
1.3 療效評價
患者術后定期隨訪,拍攝踝關節X片,根據末次隨訪美國足踝外科協會(AOFAS)踝與后足評分評價其臨床療效[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進行統計學分析,AOFAS評分比較采用t檢驗,如結果提示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總體情況
共83例患者獲得隨訪,隨訪時間9~18個月,均獲得骨性愈合,隨訪中未發現切口愈合不良、感染、創傷性關節炎等并發癥發生。
2.2 A組后踝固定患者與未固定患者AOFAS評分比較
A組共49例患者,男24例,女25例;年齡17-58歲,平均年齡(38.9±10.7)歲;后踝骨塊平均占比(6.6±1.8)%。10例進行后踝固定,39例未進行后踝固定,固定率為20.4%。固定組末次隨訪AOFAS評分(87.9±4.3)分,未固定組末次隨訪AOFAS評分(90.0±3.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132)。
2.3 B組后踝固定患者與未固定患者AOFAS評分比較
B組共34例患者,男11例,女23例;年齡17-69歲,平均年齡(43.4±11.5)歲;后踝骨塊平均占比(19.3±5.0)%。26例進行后踝固定,8例未進行后踝固定,固定率為76.5%。固定組末次隨訪AOFAS評分(83.7±4.7)分,高于未固定組末次隨訪AOFAS評分(79.6±5.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45)。
3 討論
踝關節由脛腓骨遠端、距骨以及關節周圍韌帶組成。脛骨遠端關節面后緣稱為后踝,較關節面前緣凸出。因此,如踝關節側位片所示,脛骨遠端關節面在矢狀面上呈現凹形。后踝的外側半部分由明顯的骨結節構成,稱為脛骨遠端后結節,此結節同時參與形成了脛骨腓切跡的后部。脛后肌腱腱溝將后踝的內側部分與內踝后丘相鑒別,有脛骨后肌肌腱從此溝經過。強韌而致密的下脛腓后韌帶呈梯形,其起源于脛骨遠端后結節,韌帶纖維由內上方斜向外下方止于腓骨遠端。
當踝關節骨折累及后踝,關節后側穩定性和關節面受到破壞,患者足部功能恢復和預后較差[3]。目前后踝骨折復位內固定的指征仍未達成一致。傳統以踝關節側位X片上后踝骨塊累及關節面超過25%且移位超過2mm作為手術指征[6]。但因為后踝骨折線多由脛骨遠端前外側斜向后內側,根據踝關節側位X片來評估后踝骨塊的大小并不準確,本研究參照龔曉峰等[4]的方法能準確評價CT橫斷面上后踝骨塊面積占比。
本研究分別比較A、B兩組內后踝固定患者和未固定患者的AOFAS評分。A組中后踝固定患者臨床療效與未固定患者接近,而B組中后踝固定患者臨床療效好于未固定患者。因此作者建議,當后踝骨塊≥10%關節面時應行內固定,當<10%關節面時可采取保守治療。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樣本量較小、隨訪時間短,創傷性骨關節炎的發生需要多年,在我們的隨訪時間內未能觀察到,故以后還需要多中心長期療效研究進一步分析后踝骨折手術指征。
參考文獻
[1] Court-Brown M, McBirnie J, Wilson G. Adult ankle fractures-an increasing problem? Acta Ortho Scand. 1998,69:43–47.
[2] Irwin TA, Lien J, Kadakia AR. Posterior malleolus fracture.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13,21(1):32–40.
[3] Mingo-Robinet J, L?pez-Dur?n L, Galeote JE, et al. Ankle fractures with posterior malleolar fragment:management and results. The Journal of Foot and Ankle Surgery. 2011,50(2):141–145.
[4] 龔曉峰,武勇,呂艷偉,等.后踝骨折手術治療的指征.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5,17(3):232–237.
[5] Kitaoka HB, Alexander IJ, Adelaar RS, et al. Clinical rating systems for the ankle-hindfoot, midfoot, hallux, and lesser toes. Foot Ankle Int. 1994,15:349–353.
[6] van den Bekerom MP, Haverkamp D, Kloen P. Biomechanical and clinical evaluation of posterior malleolar fractur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Trauma. 2009,66:279–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