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工
摘要:目的 探究內鏡止血在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療中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擇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給予內科常規止血,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內鏡止血,比較兩組止血效果。結果 觀察組成功止血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再出血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出血停止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內鏡止血在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療中效果顯著,能降低患者的再出血率,同時縮短治療時間。
關鍵詞:內鏡止血;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效果
【中圖分類號】R5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19)02-067-02
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非靜脈曲張性疾病引起的急性出血,包括食管、胃、胰膽管、十二指腸、胃空腸吻合術后吻合口的非靜脈曲張性疾病造成的出血,常見的出血因素包括消化道潰瘍、腫瘤和急性胃粘膜病變、血管畸形等。內鏡治療包括藥物噴灑、熱凝治療、注射治療、機械治療和聯合止血等,該方式對于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來說,有效降低了患者的再出血率、手術率和死亡率等[1]。我院回顧性分析了既往收治的100例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療效果,現將其作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十二指腸潰瘍出血36例,胃潰瘍出血17例,急性胃粘膜病變22例,消化道腫瘤15例,其他10例。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19~72歲,平均(38.5±2.8)歲;其中活動性出血18例,噴射樣出血17例,血管裸露15例。觀察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16~75歲,平均(38.3±2.9)歲;其中活動性出血20例,噴射樣出血17例,血管裸露1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比、年齡、疾病情況比較上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內科止血,包括抑酸、補液、輸血、抗休克治療等,同時給予相關的營養支持。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基于內鏡止血,首先使用內鏡對患者的出血部位進行檢查,同時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及時給予血容量的補充,防止休克。使用胃鏡對病灶進行探查后,給予0.9%的氯化鈉溶液100ml+去腎上腺素4-8mg對創面進行沖洗,并將積血抽洗干凈,保證術區的清晰。胃鏡直視下有少量活動性出血的,則在出血周圍注射0.5ml腎上腺素,直到出血周邊粘膜變白、停止出血;若患者給予局部注射止血后還有少量出血,則基于電凝止血,每次持續3-5s,若上述兩種止血方式均無效果,則使用血管夾鉗夾出血部位阻斷血液供應。觀察五min后不再出血,則結束治療。患者止血成功后給予禁食、胃黏膜保護、抑酸、補液等治療。
1.3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成功止血率、再出血率、出血停止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治療7d后再次出現嘔血、黑便等癥狀。再出血定義為3d內出現以下情況之一者[2]:①患者出現新出現嘔血或黑便次數增加,且便質稀薄;②伴有周圍循環衰竭的患者經補液輸血治療后無明顯改善,或好轉后又加重;③胃管內有新鮮血液吸出;④紅細胞計數或血紅蛋白進行性下降;⑤補液和尿量正常的情況下,血尿素氮持續升高;⑥內鏡復查證實再出血。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其中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χ±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結果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
3討論
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若短期內出血量過多,則容易引發出血性休克,危及患者生命,臨床死亡率可達到8%[3],內科常使用質子泵抑制劑來控制消化道出血,但有效率僅為90%,仍有10%的患者無法控制出血。隨著近年來內鏡技術的不斷推進,內鏡止血對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療有了更明顯的效果,不僅能明確出血的部位,同時還能查出出血的原因,能及時有效進行止血,效果良好。
常用的內鏡止血措施包括噴灑止血藥、電凝止血、注射藥物止血、微波止血和血管夾鉗夾止血,其中血管夾鉗夾止血主要是通過對出血部位的血管進行夾緊,來達到阻斷出血的效果,通常在鉗夾止血兩周內會形成肉芽組織,隨后脫落,其對于血管裸露性出血的治療效果較好,且止血率可達97%以上。但鉗夾時要注意鉗夾部位和接觸病灶的角度,防止止血夾脫落后引發二次出血。局部注射藥物主要選擇腎上腺素、硬化劑、無水乙醇等促進血管腫脹壓迫,加速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從而止血,該方式簡單、不良反應少,但其效果則不及止血夾鉗夾止血。電凝止血則是以熱能的方式促進組織和血液蛋白的凝固,使得血管閉合。本次研究發現,觀察組成功止血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出血停止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綜上所述,內鏡止血在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療中效果顯著,能降低患者的再出血率,同時縮短治療時間。
參考文獻
[1]王志英,賴春進,李鳳荷等.內鏡下注射止血與金屬鈦夾止血治療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療效比較[J].海南醫學,2016,27(14):2360-2362.
[2]《中華內科雜志》編委會,《中華消化雜志》編委會,《中華消化內鏡》編委會.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診治指南[J],中華內科雜志,2009.48(10):891-894.
[3]李寧,胡慧珍,李玉等.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應用內鏡止血治療的臨床效果評價[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24(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