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致忠
摘要:目的 研究全髖與半髖關節置換術對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本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7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接受半髖關節置換術;觀察組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對比療效。結果 對比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髖臼增生、髖關節磨損、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均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比假體松動發生率,組間差異不明顯(P>0.05),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效果最好,但由于創傷較大,部分老年患者難以承受,應根據患者特點合理選擇手術方式。
關鍵詞: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老年股骨頸骨折;療效
【中圖分類號】2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19)02-072-02
老年人是股骨頸骨折的高發群體,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劇,此病的發病率也明顯升高。老年患者大多身體機能差,經常合并多種慢性疾病,如果選擇內固定或保守療法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后果,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骨折愈合不良等[1]。因此,對于老年患者應該選擇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近年來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由于療效明顯,在骨科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不過關于全髖與半髖關節置換術的選取仍存在不小的爭議。基于此,本次研究選取2017年4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70例,分為兩組,旨在觀察全髖與半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效果,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均經影像學檢查確診,排除病理性骨折、伴有血液疾病、精神障礙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5例。觀察組中男18例,女17例;年齡64~89歲,中位年齡為(75.4±10.3)歲; Garden 分型: Ⅲ型20例, Ⅳ型15例。對照組中男19例,女16例;年齡65~90歲,中位年齡為(75.6±10.5)歲; Garden 分型: Ⅲ型 22例, Ⅳ型 13例。對比基線資料兩組在年齡、性別、骨折分型方面情況相似(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選擇全麻與硬膜外麻醉,保持側臥位,要求患側朝上。經后外側入路劃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將髖部組織充分暴露出來。待股骨頸充分暴露后切斷髖臼韌帶將骨折部分取出,對股骨頸進行截骨處理。對照組采用半髖關節置換術,對股骨擴髓腔處理,把大小合適的生物型股骨頭假體、股骨柄假體置入股骨中。觀察組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在對髖臼進行磨銼處理后把髖臼軟骨剔除部分,并將臼杯假體固定好,將其前傾15°,外展45°。然后對股骨進行擴髓操作,將生物型股骨柄假體置入股骨中,確保假體的大小與股骨吻合,避免對髖關節活動造成影響。反復沖洗關節腔,并放置引流管,采用負壓引流,將切口縫合好。為防止術后感染,兩組患者均在術前0.5h與術后給予抗生素治療。術后48h若無異常可拔除引流管,確保髖關節保持外展中立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術后患者進食后可口服阿司匹林,劑量為一天200mg,避免臥床期間引起下肢靜脈血栓。在口服3天阿司匹林后可鼓勵患者盡早進行康復鍛煉。
1.3評定指標與標準
觀察指標: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并發癥發生率等。根據Harris評分判定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總分100分,達到90分及以上屬于優;80~89分屬于良,70~80屬于中,低于70分屬于差。其中,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2]。
1.4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錄入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用( ±s)表示;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用率表示。若P<0.05說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
觀察組中優9例,良24例,中1例,差1例;對照組中優7例,良21例,中5例,差2例。對比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觀察組為94.3%,對照組為80.0%(P<0.05),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2對比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感染1例(2.9%),髖臼增生0例(0%),磨損0例(0%),假體松動2例(5.7%)。對照組感染3例(8.6%),髖臼增生1例(2.9%),磨損1例(2.9%),假體松動2例(5.7%)。除了假體松動發生率,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感染、髖臼增生、磨損等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均遠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的增多,老年骨折患者日益增多,老年人骨折問題也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個公共健康問題。據相關統計顯示,超過60歲的女性每增加5歲,面臨的骨折風險會增加1倍[3]。股骨頸骨折屬于老年骨折患者中的常見骨折類型,這是因為股骨頸位置較為特殊,老人機體免疫力較差,骨密度與骨量減少等原因造成的。老年患者通常合并有其它系統疾病,骨折發生后極易造成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若采用保守療法存在較高的并發癥風險,病死率較高。因此,臨床上建議如果沒有明顯的手術禁忌證,均宜選擇手術治療。針對老年骨折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遵循下列原則:盡量減少患者臥床時間與制動時間,并重視對骨折功能的復位治療,內固定必須選擇簡單、安全、牢固性好的方法。隨著骨科手術的完善,臨床上主要選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作為全新的手術方式,該手術分為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半髖關節置換術兩種。全髖關節置換術采用的是人工髖臼與人工股骨頭兩種材料,根據股骨頭直徑大小與股固定的髖臼面來確定全髖關節的類型與設計。其中,髖臼成分為超高分子聚乙烯,人工股骨頭由低強度模量金屬支撐。髖臼較厚,直徑較小的人工股骨頭構成的全髖,頭臼產生的摩擦力較小,人工臼比較穩定,引起的局部反應小。因此,該術式能重建關節功能,使關節功能恢復良好,患者可早日下地活動,從而減少臥床時間引發相關并發癥的風險。半髖關節置換術只需更換股骨頭,優勢在于創傷小于全髖關節置換術,術中出血量少,手術時間較短,但不足之處是術后髖關節功能的重建相對不夠理想。這容易增大股骨頭壞死的風險。半髖關節置換術適用于年齡超過80歲的高齡患者、免疫力較差的老年患者[4]。本次研究顯示,比較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髖臼增生、髖關節磨損、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均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比假體松動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來說,全髖關節置換術對髖關節功能恢復更好,但由于創傷較大,術中風險相對較高,對醫生的操作技能與護理人員的護理技術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術前必須合理評估,并重視圍術期間的各種并發癥的預防。半髖關節置換術創傷相對較小,但關節功能恢復效果略差于全髖關節置換術,適合高齡患者。因此,建議結合老年股骨頸患者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確保取得理想的療效。
參考文獻
[1]陳超,全海祥,陳冬華.全髖與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12):125-126.
[2]廖國俏.全髖關節置換術和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對比[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8,5(97):42-43.
[3]詹世安,丁晟,宋國全,等.全髖與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研究[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6,15(5):475-477.
[4]劉鳳國.全髖與半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國際老年醫學雜志 ,2016,37(2):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