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立 劉龍 王叢叢
摘要:消毒供應室是醫院的重要組成的一部分,消毒供應室具備清洗、消毒、滅菌等功能,消毒供應室的工作與醫院感染的發生有密切聯系,會影響醫院的護理質量和患者安全。消毒供應室的工作人員每天需要對醫院的醫療器械進行處理、清洗,給自身帶來很大的職業暴露危險,一旦發生職業暴露就會給工作人員帶來健康危害。
關鍵詞:消毒供應室;職業暴露因素;防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19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19)02-122-02
消毒供應室是醫院無菌物品的供應中心,與臨床醫療質量有著密切聯系。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職業暴露的危險因素及防護措施,包括生理、物理、化學、粉塵微粒、社會心理諸因素及其防護。醫院消毒供應室的職業暴露采取積極有效的防護措施是減少職業危害、確保醫務人員身心健康的關鍵.文章通過消毒供應室里護士的工作模式,列出消毒供應室中護士存在的職業風險,以及這些風險存在的原因,最后怎么做好一系列防護措施,保證護士在其工作中不受到健康危害。
一、消毒供應室
醫院消毒供應室是向各臨床科室供應無菌物品和器材的重要科室,確保醫院各科室每天正常運轉,同時影響著醫院感染率,除此,消毒供應室還承包臨床各科室重復使用器械的回收、分類、清洗、消毒、滅菌、打包、發放工作。由于工作環境和性質特殊,護理工作人員長期暴露在病源、銳器、高溫、噪音和化血消毒劑等危險中,而這些因素會給護理工作人員帶來各種難以預料的損傷,時刻威脅著她們的身體健康,
二、消毒供應室護士職業暴露的因素
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的職業暴露因素主要包括自身因素和物理性因素、化學性因素、生物危害性因素、生理和心理性危害,而消毒供應室的工作人員主要是物理性銳氣傷如破損皮膚接觸到針刺、擦傷和割傷。生物性暴露中的HBV、HCV、HIV。
(一)自身因素:消毒供應室護士對自身工作的風險意識不強,個別人員專業技術知識缺乏,并且對醫院的規章制度不重視,自我防護意識薄弱,往往存在僥幸心理,容易在工作中受到各種傷害,另外,消毒供應室的工作繁重、瑣碎,部分護理工作人員長期思想高度集中,易引起精神過度緊張、焦慮等不良心理。
(二)物理因素:
①、噪音因素
供應室由于要對大量醫用物品進行消毒滅菌長期工作在噪音的環境中,損及到聽覺神經、中樞神經等,人長期在這種高分貝的噪音中生活,容易造成頭暈、頭疼和聽力減退等生理傷害。
②、燈光和毒氣
紫外線燈的照射消毒及臭氧消毒儀器對供應室進行空氣消毒時,紫外線容易傷及眼睛和暴露在空氣中的皮膚組織,造成角膜炎、結膜炎及皮膚過敏癥等,臭氧散發的刺激性氣味和過強的氧化性質,容易造成護理工作人員頭暈、頭疼、惡心、胸悶等不適。
③、粉塵
消毒供應室護士要長期對手術室的治療巾、血帕、棉球等進行打包,而這些物品中細小棉絮、纖維和粉塵容易進入呼吸道,長期積累會造成呼吸系統的損傷。如:咳嗽、哮喘等疾病。
④、高溫
高壓蒸汽消毒鍋、清洗機、干燥柜等設備都會在工作中散發大量的熱氣,產熱多散熱慢,護理工作人員開啟設備艙門時要注意避免燙傷。
⑤、運動性損傷
消毒供應室的護理工作人員由于體力勞動較多,在推卸運物車和搬運物品時,容易造成扭傷、清洗間如果地面較濕還容易造成跌傷。
(三)銳器刺傷:手術室護士有時再進行廢物打包時會忘記將手術刀上的刀片取下,消毒供應室護理工作人員在收到手術室的打包,有時會在清洗器械時由于一部分器械初步處理不到位,刀片在刀柄上和一些細小的針都容易造成護理工作人員的職業暴露。
(四)化學因素:污染物消毒的最常見方法就是化學浸泡,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長期接觸如含氯消毒劑、甲醛、戊二醛等化學消毒劑,從而引起的一些不良癥狀,嚴重者可造成肝臟和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有的化學物品對皮膚有腐蝕性,供應室護士接觸后皮膚出現紅腫和瘙癢等過敏反應。另外化學浸泡很多都會產生刺鼻難聞的氣味,容易引起護理工作人員惡心、嘔吐,長時間的嗅覺影響也會讓其咽部感到不適。
(五)生物因素:消毒供應室的護理工作人員每天都要對各科室反復使用的器械進行回收、清洗、消毒,而有的器械上會殘留污染物,其中包括附帶的血液,而我們消毒供應室的護士由于沒有跟病人直接接觸,不知道那些器械是由攜帶了HBV、HCV、HIV的患者使用過,供應室護理人員在回收的時候,一旦不注意就容易感染上乙型、丙型肝炎病毒及艾滋病病毒
三、消毒供應室護士的防護措施
(一)加強工作人員自身教育:預防各類意外事故發生。嚴格按照醫院的規章制度,上班時護理工作人員必須佩戴口罩、帽子、隔離衣、防護面具和雙層手套,避免在回收、清洗物品時,器械上的血液和其他殘留物濺到自己的眼睛和皮膚上,若有污染要及時更換,刷洗器械時要在水下進行,盡量減少體液飛濺。
(二)加強職業暴露預防知識和技能的培訓:認真開展職業防護的重要意義,醫院院感科定期對全院醫務人員進行職業暴露預防知識的培訓和技能考核,保證各項職業防護措施和要求在具體工作中得到貫徹和執行,另外制定和發放職業暴露防護知識的手冊,并通過講座等形式引導工作人員對職業防護技能和知識、醫院消毒技術規范、醫院感染管理規范、傳染病防治辦法等知識進行學習,對供應室不同區域的危險因素和特點進行分析,預防發生職業危害,一定要加強自我防護意識,將危害降到最低。脫掉手套后立即洗手,洗手必須按照七步洗手流程。
(三)生物因素的防護措施:回收醫療器械時,嚴格地按照相關規定進行操作,戴好雙層手套和口罩,若有條件可以穿上防護衣。避免皮膚與污染物有直接接觸,一旦接觸要徹底反復清洗干凈。如:HBV暴露后應盡早監測抗體,3~4周內進行抗體測驗,6-9月復查以確定是否感染。在此期間由于等待漫長一定要做好護理工作人員的心理疏導和心理治療,HIV感染后2周至4個月為窗口期,1個月及6個月進行連續檢測。
(四)銳器刺傷的防護措施:不慎被利器刺傷,應按銳器傷處理原則處理;皮膚表面一旦
接觸到血液或者其他體液,應當按七步洗手法徹底清洗。清洗器械時動作一定要輕柔,速度一定要減慢,防止被器械損傷,如果不小心被銳器損傷,立即脫下收套,這個時候注意排血,由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壓排除血液,再用流動水或肥皂水反復沖洗傷口;沖洗完畢后用0.5%碘伏或0.2%安爾碘或75%乙醇對污染傷口進行消毒,消毒后及時對傷口進行包扎,除外一定做好必要的檢查,預防工作,及時上報醫院院感登記和銳氣傷的登記。
(五)物理因素的防護措施:使用高壓蒸汽滅菌器時,應等待溫度下降后在開啟,開啟的工作人員必須是能熟練掌握操作程序且有證的。開啟時工作人員因站在門閥背后,戴隔熱手套,防止壓力過高蒸汽噴向臉部引起燙傷,開啟后不要直接取滅菌包,取滅菌包要穿無菌衣、戴隔熱無菌手套。對于低溫滅菌器,要保持空氣流通,防止環氧乙烷中毒、燃燒、爆炸。消毒供由于物品消毒時會有大量噪音產生,可以將一些器械的消毒放在隔離間進行,減少進出頻率,減少與噪音接觸,有條件的醫院可以將器械放置工作人員下班后開啟機器進行滅菌,阻斷工作人員與噪音之間的接觸。除此之外消毒供應室的護士由于工作時都是站著清洗器械,容易患上腰椎間盤突出癥或引起下肢靜脈曲張等。
(六)化學因素的防護措施:由于消毒供應室有的器械都是通過浸泡消毒,在將器械從浸泡池中拿出時,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戴好工作帽、口罩、乳膠手套和防水圍裙,預防各種化學因子對人體造成傷害,同時注意不要將浸泡吃中的液體濺至自己皮膚和眼部,若因意外濺至,要立即用清水沖洗。
結語:
總而言之,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存在較大的感染率,因此消毒供應室護理工作人員在回收、清洗、消毒、滅菌的操作過程中,存在著諸多職業暴露的因素。而消毒供應室的護士職業危害性也導致了消毒供應室護理工作人員成為高危人群,消毒供應室的護理人員在面對銳器刺傷,物理、化學損傷等危險自己身體健康危害時一定要加強自身的防護意識,每年定期體檢,接種疫苗,將職業危害的發生幾率降到最低,確保職業安全。同時醫院。
參考文獻
[1]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的職業危害與自我防護措施[J].王曉風.醫療裝備。2016(9) 172—173
[2]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職業暴露危險因素與防護措施[J].施仲芬 殷瑋瑋 戴霞 等 當代護士(學術版)2012(9);111—112
[3]細節化護理措施對消毒供應室預防工作差錯效率和提升滅菌消毒服務滿意度的影響。[J] 高海霞 中國醫藥指南,2018 (18)
[4]護士職業防護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李玉峰 中國醫學創新.2012(05)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