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勝宇
摘 要:平等是政治哲學中關注的重要價值之一。但是為什么要追求平等呢?本文將西方政治哲學傳統中追求平等的理由分為三種:分別是出于“自然”的要求,基于功利的考量,以及作為正義的要求。
關鍵詞:平等;自然;功利;正義
當我們在公共領域試圖去追求平等的時候。究竟是基于怎樣的理由,去號召大眾行動?在這里我們主要關注的是西方歷史上,特別是產生了重大影響的思想家們在重要歷史文本上所闡釋的追求平等的理由。因為這些文本,在追求平等的歷史的關鍵節點上對于平等追求作了最具有代表與概括性的解釋。
一、“自然”的要求
平等追求最直接的理由在于,平等本身便是一個“自然”的要求。不少哲人相信,平等原本就是宇宙,上帝所安排的宇宙秩序,其本身就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
在古代世界中思想家們盡管認識到在社會中人與人的千差萬別,但仍然相信是人原本應該是平等的。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認為,人的差別的造成更大程度來源于后天的教育,男女間的不平等是城邦的訓練而不是自然的安排。古羅馬的奧勒留持有類似的觀點,認為人在社會中后天養成的性格并不構成人與人根本的差別。因為所有的人都通過分享了構成人的“神性”的邏各斯,因而人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到了近代,特別是在近代啟蒙運動以后的法國社會,對于平等的追求尤為強烈。盧梭通過回朔自然狀態以探討當下社會的不平等的。并指出人的平等是天生的,自然的。而不平等卻是人為和社會的。“借用明智的洛克的話,在沒有私有制的地方是不會有不公正的”。恰恰是私有制造成了人類的不平等,并提出了復歸自然平等的要求。在馬雷夏爾的《平等派宣言》中馬雷夏爾引用孔多塞的話說到:“事實上的平等,乃是社會藝術的最終目的”。在他看來:“平等!這是自然的最高意愿,人的第一需要,一切立法團體的主要準繩。”在馬雷夏爾等平等派看來,真正的平等不僅要權利平等,還要事實平等;不僅要現在平等,而且要一生平等。
我們可以發現,將平等看作“自然”的思想家們。他們都傾向忽視后天的差異,而通過尋找人的共性來論證平等的重要性。
二、功利的考量
對于現實主義者而言,平等價值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平等本身。而是在于平等的好處。首先,平等可以帶來社會的安寧。早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就記載了嘉爾基頓的法勒亞提出用節制財產來消弭內亂的做法。較少的平分分化利用社會的穩定。其次,平等對于國家的繁榮發展也有同樣的作用,十八世紀法國的馬布里說道“在一個國家內,平等越少,虛榮、卑鄙、殘酷、貪婪和暴虐也就越多”。財富分配的不均不僅可能帶來窮人的不滿,同樣也會帶來富人的墮落,腐化。最后,正如托克維爾所說:“平等帶來的好處是立竿見影的,人們在感受到它的時候,立即知道它的來源……平等可以向每個人提供大量的小小慰藉。平等的美好時刻都能使人感到,并及于每一個人。”
三、正義的要求
這種追求平等的理由在一定程度上似乎與作為自然的平等有一定類似的地方,平等作為一種無需置疑的自然正確而被直接肯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與自然的平等相反。這種對于平等的追求,并不寄希望于自然。因為大家越來越相信,差別來源于放任,而平等的實現卻不得不依賴于人為。正如羅爾斯所言“現存的各種社會形態當然很少在這個意義上時良序的,因為,何為正義,何為不正義通常都被紛爭不已”。
羅爾斯的《正義論》發表后,一大批學者對正義問題進行了討論。在這些討論中,大概形成了這樣幾種對正義的看法:包括起點平等,資源平等,能力平等,代際平等。這些平等理論爭論的核心在于“應得問題”。而應得問題的根本則又是財產權的合理性問題。
自然權利學說,是自由主義者正義觀的理論根基。諾奇克在回應羅爾斯的《政府,國家,烏托邦》一書中開宗明義便提及:“個人擁有權利,而且有一些事情是任何人都不能對他們做的。”但是正如科亨所說。確實“在開始時,任何人對它們的權利都不比其他人要大;但如果把這同一個思想運用到人體或人的能力上,那么它就沒有說服力。”可以說,正是因為財產權身上神圣性和確定性的動搖,使得主張進行再分配的左派思想家們有堅實的理由要求財產的再分配。因為你現在擁有的財富并不全是你的“應得”。
對于是否“應得”羅爾斯在《正義論》中作了相當激進的表述:“沒有一個人應得他在自然天賦的分配中所占的優勢,正如沒有一個人應得他在社會中的最初有利出發點一樣……認為一個人能夠使他努力培養他的能力的優越個性的斷言同樣是成問題的,因為他的個性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幸運的家庭和環境,而對這些條件他是沒有任何權利的。”在這樣的表述下,諾奇克所謂的個人所有似乎最多只應該得到一個類似社會平均值的身體,而一個擁有優秀智力美貌容貌的身體需要對社會提供更多相應的補償才符合應得的原則。桑德爾對于羅爾斯的說法曾經嘲弄道,一個殘障人士之所以應該得到更多的資源并不是因為他的殘障是他為國家犧牲的證據,而僅僅在于他生活于這個社會之中,而這個社會將身體殘疾而非精神不正常看作弱者,需要救助者的標志。
在平等安排下的現實社會中,毫無疑問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喜歡這樣平等的安排。當布魯姆咆哮著對羅爾斯說他不懂政治哲學的時候,我們或許會想起尼采對于基督教道德的嘲弄。“道德中的每一種自然主義,就是說每一種健康的道德都是受一種生命本能支配的……相反,違反自然的道德,就是說迄今受到尊敬、愛戴和吹捧的幾乎每一種道德,卻恰恰是針對生命本能的。”從尼采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揭露基督教道德乏力根本的方式不是去檢討基督教道德具體的條條框框。而是讓你去認識你原本除了可以成為溫和的修士外,還可以成為熱血的騎士。反觀現實,我們離一個平等的世界距離還差的很遠,可是這又有什么理由,讓人們一定得去構建一個更加平等的世界了。作為理論探討的正義真的能激勵人們去改變現實嗎?
參考文獻
[1][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
[2][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郭斌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
[3][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
[4][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