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君
摘 要:文章指出了課程重構背景、重構內容、重構方式,詳細解讀了“少年君子”課程的構建,旨在核心素養視野下彰顯學校課程的校本化、個性化、特色化。
關鍵詞:核心素養;少年君子;學校課程;重構策略
學校課程構建是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訴求,也是學校文化與內涵發展的要求。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柴橋實驗小學基于學校育人目標,明晰學生核心素養,立體重組國家、地方和校本三級課程,構建并逐步完善了兼顧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科體系特點的“少年君子”課程體系。
一、指向核心素養——“少年君子”課程的結構重整
1.基于學生立場,明晰育人理念
以學生為本位,是現代教育的邏輯起點,也是學校一切活動的原點。2016年起,柴橋實驗小學踐行“育人無痕,潤澤成長”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養具有“健康、樂學、知禮、雅趣”四大核心素養的少年君子。健康,即有強健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的精神底色;樂學,即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有創新意識;知禮,即知禮行孝,具有基本的道德操守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雅趣,即有高雅的興趣,能欣賞美好的事物。
2.著力頂層設計,構建課程發展體系
基于學校的育人理念和培養目標,學校調查了學生的需求,分析了教師的特長,并充分總結學校已有的課程建設實踐經驗,對學校實施的三級課程進行重組,著力頂層設計,整體構建了“少年君子”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多元的選擇和滋養。
“少年君子”課程體系精選相關模塊,組合相應內容,構成面向不同培養對象的“課程套餐”。每類“課程套餐”均由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綜合性課程組成。學校又從《論語·憲問》中得到啟發,形成“知·課堂”“禮·課堂”“勇·課堂”“藝·課堂”“樂·課堂”等五大課程群,以必修和選修的形式讓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發展途徑。
二、校本化、個性化、特色化——“少年君子”課程的內容重構
1.基礎性課程校本化拓展
統一的課程標準與不同學生群體存在的差異,通過“1 +X'’課程再造,學校對國家基礎性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之深度融合,更符合學生、學校的特點和需要。教師精選和壓縮學習內容,通過高效課堂完成原有教學任務,由此留出的“+X”課時實現國家基礎性課程內容的補充夯實和拓展延伸。
2.拓展性課程個性化建設
(1)根植于學生的興趣和需求。
學生的禮儀教育尤為重要,因此學校又開設了必修課程——君子禮德育課程,通過君子禮、君子行、君子品,豐富學生的禮儀知識,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根植于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尊重學生的差異性,讓每名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能力得到培養,潛能得到挖掘,在自主學習中獲得和諧的發展。
(2)傳承地方特有的文化和傳統。
柴橋,是寧波開埠較早的一個濱海古鎮。學校立足古鎮鄉情,外聘輔導員,開設了“柴橋老味道”、武術、造趺、農科院、柴橋行跡等課程,讓學生在探索與實踐的過程中,不僅成為古鎮文化的傳承者,還成為古鎮文化的發展者。同時,也使學校拓展性課程具有鮮明的、獨特的校本特色。
(3)發揮教師自身的興趣和特長。
增強教師的課程意識,鼓勵教師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引導他們開發屬于白己的特色課程,如發飾DIY、寧波老話、書法、課本劇、“炫酷”實驗室等課程,讓教師擁有“自己的課程”,進一步激發教師的專業自信與主動學習的意愿,實現從教書匠到研究者的完美轉型。
3.綜合性課程特色化實施
以“讀書節”“蘭文化節”“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五大節為主題的綜合性課程,將課程延伸到校園的每個角落、每次活動,延伸到家庭、社區、社會,拓寬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習與實踐、嘗試、體驗、探索緊密結合在一起,使每名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發展點,使課程內涵更加豐富。
三、創新實施方式——“少年君子”課程的實效提升
1.多維度地去解構創生
在實踐課程中,學校因地制宜,探索了符合實際的、靈活的課程實施方式。例如,教學方式的“正式學習+非正式學習”,教學課時的“常規課時+長、短課+聯課+微課”,師資力量的“教師+學生+家長+社會人士”,學習空間的“校內+校外”……
例如,語文組推出了課外閱讀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引領學生進行有效閱讀,同時還開展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活動,將讀書推向深入。長、短課時相結合,課、內外相結合形成系列,讓每名學生在親身參與的實踐活動中增長語文學習的感悟力,學校書香校園建設也穩步推進。
2.建設支持型的校園環境
加強學校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建設,使之與學校課程實施的要求協調一致,并努力把更多的學校活動納入課程實施管理范疇,使之與日常課程教學活動的目標更趨一致、理念更趨統一。顯性文化主要是校園環境的布置。在學校課程的實施中,把課程內容、學生學習成果有機滲透在學校廊道、學生活動空間、校園小景等環境建設中,實現環境文化和課程文化的協調一致。隱性文化指創新校園“讀書節”“蘭文化節”“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五大節活動形式,結合學校課程實施,改變學生參與形式,形成校園傳統,濃厚校園文化,形成學校獨特的品質和韻味。
3.建立成果展示機制
對于課程評價,更多以展示為主。學校初步構建了更具影響力、推動力的“互聯網+”的評價模式,將學生參加拓展性課程的成果、作品,通過微視頻、微美篇等發布到學校微信公眾號、班級微信群,讓更多的教師、學生、家長能夠及時欣賞、評價、互動。這既為學生搭建了一個超越時空的自我展示的舞臺,又方便更多的學生、家長、社會各界人士,通過互聯網關注學校的課程建設,真正發揮結果評價的甄別、激勵與導向功能。
參考文獻:
[1]孫曙,黃瑞,關聯·聚焦·融合:核心素養引領下的學校課程重構[J].今日教育,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