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鈺
摘 要:在初讀《羅丹藝術論》囑詞部分時,因為其中用詞的精簡和抽象,我未能完全理解羅丹所要表達的要義,看得云里霧里。而通過對后文的閱讀,則越發察覺到囑詞的發人深省,再回頭重新拜讀這篇囑詞時,更是感受到了《羅丹藝術論》所帶來的心靈上的震撼。羅丹一生對藝術的理解都被涵蓋在這本書內,而囑詞則是涵蓋了整本書的內容,本文將就囑文結合書本正文以及羅丹生平來試析羅丹的美學思想,以及《羅丹藝術論》的深遠價值。
關鍵詞:羅丹;真;自然;美;創作;學院派
一、羅丹生平
奧古斯特·羅丹是法國19世紀最偉大的雕塑家,和他的兩名學生馬約爾及布德爾一起,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羅丹的一生都是在和當時的法國學院派做斗爭,即使受到抨擊和打壓,依舊堅持著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
羅丹也因此創作出眾多經典的作品,如《青銅時代》、《思想者》、《加萊義民》等,這些作品的輪廓都極勻稱,近乎完美,體現了他精湛的技術,向我們展現了人體之“美”,同時在其內在還蘊含著深刻、永恒的精神。
二、“真”
1理性堅守:忠于自然
19世紀的法國,涌現出了許多新的藝術流派,可任憑藝術新浪潮一個一個撲來,在藝術界占據著主導地位的依舊是學院派。
學院派的藝術觀念可以追溯到18世紀的新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的產生一方面是受到18世紀30-40年代大量古希臘羅馬遺跡的出土引發了大眾對于該時期藝術成就的關注,還有就是順應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需要,在思想領域高舉起了反宗教神權的旗幟。但到了十九世紀,醞釀新古典主義的英雄觀、崇高道德感主題的社會氛圍已經消散,藝術沒有再承擔公民革命精神、倡導公民責任的必要,于是學院派對于新古典主義中古希臘羅馬的古典精神、歷史題材的繼承也沒有了正當性和必要性。
而羅丹所堅持的“忠于自然”則是和學院派所截然不同的思想。羅丹以做一個真實的獵人,生命的偵查者要求著自己,“我完全服從自然,從沒想去支配自然。我唯一的野心,就是對于自然的卑順忠實?!?/p>
同時,羅丹接受了他所看到的外表上的“真”,在他的刀筆之下,沒有美化和欺誆。羅丹的創作以自然為標準,尊崇自然,忠于自然,即使是面對那些被世俗認作丑陋的東西,他也不會回避,因為他相信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的,那些在現實中被認為很丑陋的東西,在藝術上都可以是至美的。
但在學院派中是不會有這樣的“真”,學院派的創作有嚴格的規則和評判標準,要求構圖嚴謹均衡,人物造型必須是完美的,空間透視也必須準確。在這樣統一的標準下,藝術家不得不改造自然,安排自然,使其變得柔和,貼近他們標準中的“完美”,自然中被認為丑陋的事物也被排斥、剔除。但這樣一來,每件作品的獨特性被模糊掉,作品變得千篇一律。
2感性超越:超越自然
在羅丹的創作方式中,呈現出的是他對自然的摯愛與敬畏,聽從自然。而在說到何為“自然”時,羅丹指出,內心,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誠然,雖說羅丹沒有指定模特的姿態,但他的在場、介入,就已經不可避免地改變了模特的自然狀態。于是,此時即使完全還原了模特的外表,也都稱不上展現出了最“真”的他,只是一種抄錄自然的行為。因此,忠于自然,則不僅要堅守忠于自然的外表真,還要有感性超越,能夠見到內在的真。
就拿羅丹為巴爾扎克所鑄的雕像來說,在這件作品中,羅丹不僅完美的還原了巴爾扎克外在的自然,即其身材、相貌、形態等,并且還傳神的表現出了巴爾扎克的氣質、精神,即其內在真。
而因為羅丹并沒有見過巴爾扎克本人,巴爾扎克也沒有留下面模,所以這件作品的完成難度也是很大。為了還原巴爾扎克的形象,羅丹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并到巴爾扎克的故鄉進行考察,甚至還花費了三年的時間打聽一位曾為巴爾扎克做過衣服的裁縫的行蹤……四十多件形象習作,多次的推翻與重來,最后才有了現在的這尊雕像。但是成品卻和法國文學家協會所期望的形象背道而馳,其所塑造的形象并不偉岸高大,不是常規的身穿燕尾服的紳士形象。因此法國文學家協會拒絕了這尊雕像,并重新向另一位雕塑家法爾吉埃訂購了巴爾扎克的雕像,最終的成品“中規中矩”,刻畫出了一名身材微胖、眉目清晰、神清氣爽的紳士形象,完全符合法國當時的流行審美觀點。但最終成為名作,流傳千古的卻還是羅丹所作的雕像,甚至法爾吉埃本人在垂暮之年都坦然承認:“還是羅丹對?!?/p>
在這尊雕塑中沒有絲毫對世俗的取悅態度。但也正因為羅丹的不欺誆、不美化才讓最真實的還原出巴爾扎克的面貌,并且更重要的是,因為羅丹真正了解了巴爾扎克的精神世界,才能將巴爾扎克生活的艱苦、工作的熱情、偉大的膽略這些抽象的特質都通過實際的雕塑展現出來。
3靈魂的“真”
羅丹在囑詞的第一句“愿做美的使者的青年們啊”,就將藝人稱為美的使者,而成為美的使者是要有所代價的,首先就是要保持對自然的敬畏和摯愛,其次是用藝人的眼睛去創作,而要做到這兩點的基礎,也是對藝人來說最為重要的,便是要甘于做美的使者,不求名利,以傳播美為己任,即藝人要保持自己靈魂上的單純和“真”。
羅丹在書中也是在多個方面對青年藝術家提出了警示。
首先,青年藝術家要有耐心,不焦躁,要掃清技藝上的漏洞,不將成功寄托在靈感或是機遇之上,而是要好好掌握住扎實的技巧,這樣才能將內心熱烈的情感表達準確,才能有靈感的閃現,才能抓住一閃而過的機遇。其次,要接受成為美的使者的代價,放棄角逐名利的機會和想法,因為這種想法的存在只會讓我們在藝術上有所犧牲,再也不能專心于創作。
藝術最感人的部分就是其超出生命之外的部分,而感人的作品只能由自由的靈魂創作出來,可見保持靈魂上的單純與“真”是有多么重要。只有保證人格上的忠誠,藝人才能做到對自然的忠誠,才配的上“美的使者”這一職責。
結語
在當下這個時代,藝術依舊是人類社會物質同精神之間的粘合劑,藝術作品不僅是藝人觀念的表達,還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而“真”一字貫穿羅丹的作品甚至是他的一生,而這一品格也應當是我們探索藝術的指明燈。
參考文獻
[1]貢布里希:《藝術發展史》.徐慶平,譯.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
[2]葛塞爾:《羅丹藝術論》.傅雷,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
[3]常寧生:《歷史的反思與修正——19世紀后期的學院派繪畫與前衛思想》.美術觀察,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