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永鳳
摘 要:近年來《國寶檔案》等文博類節目的熱播,讓觀眾對博物館的認識發生了轉變,引發了“博物館熱”。文博旅游伴隨文化體驗的市場需求持續升溫。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的組建推動了文博旅游發展,為文化支撐提升旅游和旅游傳播傳承文化提供了制度支撐。博物館在藝術、歷史、科研、教育等方面的價值與功能,使其成為文化和旅游的載體。文博旅游已經成為民眾獲得文化精神需求和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徑之一。“互聯網+”時代,技術革新使世人的文化消費方式發生著急劇的變化,使文物“活起來”擁有了無限的可能。讓文物活起來、讓百姓走進博物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成為一種時代的要求。放眼全球,博物館開發建設正酣,博物館旅游時代正向我們走來。本文淺對博物館旅游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加以論述,為我國博物館旅游事業的發展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博物館;旅游;博物館旅游;文化
博物館作為一個城市和國家的重要文化標志,在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文化旅游市場的快速發展,國內博物館的旅游功能日益凸顯。博物館在歷史、藝術、科技等領域的研究價值,使其正成為深層次、高品位旅游產品的基礎。博物館正在逐漸成為國內外極具價值的旅游資源。
一、博物館和博物館旅游的界定
博物館是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的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博物館旅游作為一種新興旅游形式,以博物館和周邊資源及由這些資源轉化成的各種特色旅游產品吸引游客進行觀光、休閑和研學,是一種高文化含量的綜合性旅游活動,是對博物館資源與旅游項目的升華。
二、旅游的由來及發展變化
人類旅游行為由來已久。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唐玄奘西去印度17年取佛經,《大唐西域記》記述了各國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明末地理學家徐霞客經34年旅行,遺有60余萬字游記資料,對中國地理學、文學發展做出卓越貢獻。
改革開放40年來,旅游業取得的歷史發展成就和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不可磨滅。“食、住、行、游、購、娛”旅游六大要素,涵蓋了一定歷史時期人們的所需所求。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們對旅游文化的需要迫切。六要素已改為“食、住、行、游、知、愉”新六要素。旅游者在欣賞各地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跡,領略當地風土人情的同時,也獲得了歷史文化、民族傳統、文學藝術和科學常識等方面知識,開闊了視野,陶冶了情操,接受了教育。
三、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助推博物館旅游
當下,文旅融合發展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文化是實現旅游價值的靈魂和內核,旅游是實現文化價值的載體和途徑。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的組建推動了文博旅游發展,為文化支撐提升旅游和旅游傳播傳承文化提供了制度支撐。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文化和旅游這兩大幸福產業的市場需求愈來愈旺盛。博物館在藝術、歷史、科研、教育等方面的價值與功能,使其成為文化和旅游的載體。文博旅游已經成為民眾獲得文化精神需求和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徑之一。
四、博物館旅游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發展策略
(一)博物館旅游的現狀
近年來,《如果國寶會說話》《國寶檔案》等文博類節目的熱播,讓觀眾對博物館的認識發生了轉變,引發了“博物館熱”,掀起了博物館旅游的熱潮。走紅的“故宮淘寶”,使很多博物館通過舉辦免費文化活動、增添互動式體驗等方式拉近與游客的距離。文博旅游熱潮伴隨文化體驗的市場需求持續升溫。
2019年春節期間,眾多家庭的首選節目就是逛博物館!“博物館里過大年”成為一種跨界時尚。據統計:故宮從大年初一開始便啟動8萬人限流措施,正月初七前的門票很早便全部售罄;國家博物館春節期間參觀人數屢創歷史新高:大年初一3.7萬、大年初二6.67萬、大年初三6.8萬;兵馬俑春節假期前三天接待游客11萬多人次,景區提供近萬個車位卻難以滿足游客需求。“博物館里過大年”這種時下的新年俗,搭建了一個讓觀眾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和傳播知識的平臺。它具有春節其他節慶項目所不具備的優越性,是集知識性、豐富性、綜合性、藝術性、舒適性、公益性、獨特性等特點于一身的綜合文化品牌,具有強勁實力和后勁。
我國博物館數量截至目前已達5136座,2001年的文博單位參觀人次是1.13億,現在增長到近12億。博物館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濃縮,參觀博物館日漸成為國民的一種生活方式。隨著“館校結合”和研學旅行活動的開展,各中小學校紛紛組織學生進行團體博物館旅游。這種旅游活動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激發,同時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受到學生的喜愛和家長的好評。博物館旅游的游客群體幾乎涵蓋了各個年齡段。博物館已成為很多游客規劃行程中的必去之處,包含博物館在內的自由行線路成為很多年輕群體和親子家庭的首選。與此同時,近幾年國內紅色旅游的熱潮也愈演愈烈,井岡山和紅巖等革命、歷史類博物館受到了各企事業單位的青睞。
(二)博物館旅游存在的問題
近些年來,博物館建設隨著文化建設的現代化進程發展迅速。自然、歷史、藝術、民俗、軍事、遺址、科技等各門類的博物館形成了博物館旅游風景線。博物館數量增加的同時,我們看到,博物館旅游存在的問題也隨之凸顯。
1.展陳形式單一落后,缺乏吸引力
目前,我國大部分博物館在設計展陳主題時,缺少觀眾需求調研,藏品展陳形式較為單一,缺乏吸引力。如一些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其藏品展陳形式大多以靜態陳列為主,主題內容過于專業化,給人的感覺單調、乏味,缺少與游客的互動性項目,缺少參與性和開放性的動態陳列,游客以埋頭參觀為主。除個別展館中的特殊情境,很少融入聲、光、電等技術。隨著觀眾旅游個性化和多元化需求的增加,博物館單一的展陳和觀光模式己不能滿足游客日益增長的旅游文化需要,博物館旅游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難以實現最大化。
2.觀念落后,認識不足
傳統觀念認為:博物館是以“不追求營利”為目的的文化機構,不能與商業有染。認為發展博物館旅游會讓博物館的社會效益受到影響,缺乏發展博物館旅游的動力。對文物藏品的“收藏”“保管”仍是很多博物館的工作中心,大多數博物館是被動接待游客,缺少細致的服務和有趣的互動。2013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上提出“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的論述。要“讓文物活起來”,就是要對文物藏品進行充分利用,傳播文化,充分挖掘體現其價值。博物館應與時俱進,適應新時代新變化,革新傳統經營管理的模式,在注重社會效益的同時,發揮博物館旅游功能,增加經濟效益。
3.人性化設備設施欠缺
人們對文化需求的不斷增加使博物館成為大眾生活的重要場所,提升博物館的人性化程度隨之被提上日程。而目前,我國大部分博物館為游客提供的人性化設備設施欠缺,罕見諸如發達國家和地區為游客提供的衣帽間、休息室、自動取款機、咖啡廳、兒童區等便利活動場所,減少了游客在博物館的停留時間,不利于博物館旅游的發展。
4.缺少與旅游部門的溝通合作交流
事業型單位的博物館與營利型單位的旅游企業,二者聯系甚少,合作亦少。2008年開始大部分博物館實行免票,取締了很多相關的收費服務項目,削減了旅行社的收益。因此,除非游客要求,否則旅行社一般都不愿帶游客參觀博物館。然而,博物館雖然是非營利單位,但僅靠國家撥款很難解決發展中遇到的諸多問題,應借鑒國外博物館的商業模式發展博物館旅游,創造經濟效益以利于博物館的良性發展。
5.文創產品欠缺,質量有待提高
博物館所設的紀念品商店,在滿足人們收藏需求、宣傳博物館的同時也是以文養文的重要手段。但我國大多數博物館商店都存在商品少、標價高、反映博物館特色展品的商品(文創產品)較少等問題,很難讓游客“把文物帶回家”。
(三)發展博物館旅游的對策
博物館旅游具有較高價值和廣闊市場前景。“互聯網+”時代,技術革新使世人的文化消費方式發生著急劇的變化,使文物“活起來”擁有了無限的可能。讓文物活起來、讓百姓走進博物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成為一種時代要求。放眼全球,博物館開發建設正酣,博物館旅游時代正向我們走來。
1.利用互聯網技術,豐富文物藏品展陳
博物館旅游必須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針對游客的不同需求,從不同角度豐富博物館旅游的商業模式,為游客提供開放、到位和體貼入微的服務。文物或藏品的展陳要兼顧學術性與趣味性;講解要注重參與性與互動性,要營造輕松活潑的氛圍,注重寓教于樂。“互聯網+”時代,博物館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加強與公眾的互動,改傳統媒體的單向模式為交互式傳媒,利用微博、微信、移動APP、小程序等社交媒體宣傳博物館的展覽活動及藏品信息。通過數字影像技術與移動終端配合,呈現展品背后的故事、匯聚相關聯的信息,豐富觀眾的博物館體驗。另外,可以使用3D打印場景復原、數字模型、數字圖表等一系列跨界融合技術延展展品的內容信息,同時可以實現觀眾自主線下存覽、網絡分享,滿足當下公眾網絡瀏覽方式和交互體驗的觀展方式。通過大膽嘗試,技術革命將給博物館注入新活力,變博物館傳統的說教式展陳為多樣化、復合型、互動式,提升博物館的展陳質量和水平。在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同時,博物館應加大對文物和藏品信息的挖掘,研究、闡釋、傳播文物背后不為人知的多重歷史信息及故事,真正“讓文物活起來”,提高觀眾的旅游體驗質量。
2.轉變觀念開發旅游參與性項目,提供人性化服務
博物館應摒棄傳統觀念,充分認識到其在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大化滿足觀眾的需求,了解觀眾、研究觀眾、吸引觀眾、服務觀眾、留住觀眾。做好旅游市場調究,用以創新謀發展的理念打造新型博物館吸引游客,滿足觀眾的多元化需求。重視觀眾的參觀與休閑體驗,在豐富展陳方式的同時注重開發參與性項目,滿足游客需求的同時為博物館創收。為觀眾提供人性化服務,如增設多媒體圖書館、茶餐廳等配套設施服務大眾,增強博物館旅游的吸引力,提升博物館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加強與旅游企業合作,開發高質量文創產品
博物館應與旅游企業加強合作,共建共享,應協同旅游企業“量身定制”博物館旅游發展規劃、策劃博物館旅游節慶活動等。應借旅游企業之力開發和促銷博物館旅游產品。及時向旅游企業傳遞博物館展覽內容及信息,借助旅游企業廣泛的宣傳覆蓋面加強博物館旅游產品的宣傳力度。根據旅游企業所提供的游客信息和需求制定更新工作目標和方案。與旅游企業對接資源,協同開發諸如研學游、親子游、工業游等多業態旅游產品或品牌旅游線路,增加博物館旅游互動體驗項目。
當下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如T恤、背包、木梳等商品層次低級、同質泛濫,原創不足,缺乏吸引力,文物資源開放度不高,社會公眾參與度不夠。博物館應重新思考、設計,梳理館藏文物所蘊藏的古人智慧、審美價值,觸發和啟迪創作靈感,開發具有博物館特色的文創產品,詮釋歷史文物的當代價值、讓文物最具大眾化,讓觀眾“把文物帶回家”。
參考文獻
[1]方木鐸.發現博物館里的歷史.哈爾濱出版社.2009.
[2]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李瑛.我國博物館旅游產品開發現狀及發展對策的分析.西安:人文地理.2004(4):30-32.
[4]馮林英.關于博物館商店的思考.中國博物館.2003.01:010.
[5]張嵐,薛輝.博物館旅游市場特征及開發對策探討——以上海市為例.旅游經濟.2009(1).
[6]張敏.博物館與旅游.北京:中國博物館.2004(1):24-28.
[7]崔曉霞.博物館發展的市場因素分析.文物世界.2005(5):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