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
摘要:近30年來,中國迎來了后工業化時代,各個城市開始注重了對環境的保護與改造,尤其是濱水區域的景觀規劃與設計,因為濱水區域在城市系統中擔任著多方面的功能,如水利、運輸、游憩、城市形象等生態功能等。因此,濱水公園的設計與開發對城市的娛樂、文化以及生態等多方面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濱水公園;景觀設計:漣漪;圓形元素語言
1.0前言
20世紀中期以來,全球大部分區域經濟迅速發展,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對景觀設計與開發的重視程度也大大增加,尤其是濱水區的景觀設計。因為人類對生態環保意識的大幅度提升,作為陸地與水域交接的濱水區域,它包含了水體以及水體周邊的局部區域,相對于其他景觀設計更加具有豐富多樣性。但也有部分國內沿海城市開發了具有典型性與代表性的濱水景觀,這將會帶領國內大部分區域的城市更好的對濱水區域進行開發利用,形成一個良性的發展。本方案的設計目的是為城市中心打造一個環境舒適,具有生態效益、并能夠供廣大游客休閑娛樂的濱水主題景觀。另外,也是為了利用圓形為景觀元素的獨特設計手法,將該塊場地打造成為當地的地標性區域,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1現狀分析
1.1項目位置
花溪區隸屬于貴州省貴陽市,地處黔中腹地,貴陽市南部,東鄰黔南州龍里縣、西接貴安新區,南連黔南州惠水縣、長順縣,北與南明區、觀山湖區接壤,花溪區地處長江、珠江分水嶺,是貴陽市著名的生態區。
1.2 周邊現狀
該項目現為“牛角山”公園,地處花溪區最為繁華的地段,并作為了花溪區的人流核心地帶區域,在人文地理方面,該場地具有良好的人文生態環境,且歷史文化悠久,緊挨著貴州大學與清華中學,人文氣息十分濃厚。分布在周邊的花溪公園與十里河灘濕地公園也是著名的景區。該場地周邊交通極為發達,西邊緊臨作為城市主要干道的清溪大道,四周被城市次要道路所包圍,為周邊居民與外來游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所以在對場地進行設計時,需要考慮到場地人流量大的因素,增加場地出口,同時需要為當地居民提供休閑舒適、功能齊全的活動場所,以及給周邊師生創造文化氛圍濃厚的學習交流場所。值得一提的是本項目地理位置優越,是地處花溪河道之中的一個獨立的島嶼,四周被河水所包圍,這是作為一個濱水公園極大的優勢。
1.3 項目范圍
該場地位于花溪區花溪公園東側,呈不規則長條帶狀,整個項目面積約為30300平方米。
2設計原則的研究
2.1以人為本
景觀設計,大范圍來說是為了提升環境質量,改善生態空間,但歸根結底是為人服務的。如若設計的空間不與人的行為發生聯系,則沒有任何的實際意義。設計處處以“以人為本”出發,真正意義上做到“為民、便民、利民”。
2.2繼承傳統,大膽創新
本次設計在繼承傳統的園林景觀設計手法以外,在總體布局手法和設計元素上都采取了大膽的創新,做到將本土的景觀現代化和外來的現代景觀本土化,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幾何景觀的園林風格。
2.3因地制宜,生態發展
該設計根據現有地形作為設計基礎,做到以利用為主,以修改為輔,堅持因地制宜,師法自然的設計原則,尊重自然,將該項目打造成為注重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公園。
2.3體現文化特色
設計需要做到有樹可觀、有花可賞,但是除了做到地形上的因地制宜,更為重要的是與周邊人文環境相結合,體現出當地特有的文化特色。設計的景觀得有各自獨特的寓意,讓設計更加富有當地的文化韻味。
2.4適地適樹
設計以注重生態為首要,大量采用本土樹種。適地適樹,不僅可以提高樹木的存活率,更能夠大大降低項目成本。在大量利用當地樹種的前提下,也必須注意各種樹種的搭配,做到公園內四季有花可賞,有樹可觀。
2.5水域景觀的可達性
作為典型的濱水區域設計,它的目的是為大眾服務,為周邊居民與游客打造一個游憩觀賞、休閑活動的公共場所,在滿足安全性與生態性的前提下,應盡量提高水域景觀的可達性,使人們能近距離接觸水體,滿足人類的親水本性。
3功能分區的研究
“漣漪”濱水公園是以幾何圓圈與自然式弧形作為設計元素。因此本設計的總體布局主要是利用場地內圓形景觀以及其周邊區域將空間主要分為了四大主題區域。
3.1 休閑活動區:該區域是利用大型的木質棧道圓環將其界定出來的一個空間。在區域中心是一個向內收縮并層層提高的階梯狀平臺,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休憩座談、交流玩耍的場所。在這塊區域內更多的是硬質鋪裝,使人們的各種娛樂活動進行得更加方便。并且在活動區域分散布置了圓柱形的綠籬和大小不一的雪松,為該區域增加了更多的觀賞性、趣味性和韻律性。
3.2 密林氧吧區:該區域是利用原有場地的地形進行了微調,設計了形態各異的微地形,并種植種類豐富、數量較多的植物,分散放置了形態優美的景觀石。區域內大小各異的喬木以及種類繁多的灌木,將這里打造成為了一個小型的生態氧吧,使游客們進入以后感到心曠神怡。
3.3 文化展示區:該項目緊臨貴州大學與清華中學,又與下游的孔學堂緊緊聯系,因此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人文景觀極其豐富。在該區域中利用弧形景墻的方式,將該地悠久的人文歷史與地方民族文化充分地展現給游客。
3.4 親水活動區:本區域位于項目的西南方位,利用場地較為突出的區域,采用圓環造型的木質平臺為游客們打造一個可以近距離接近水體的場所,在保證游客安全的前提下,將水體與景觀的接觸做到最大化,讓游客真正體會到濱水景觀的魅力。
4總體特色的研究
本設計的靈感來源于自然。當雨水滴落在河面上所慢慢形成的漣漪相互碰撞、交錯,變形成了一幅非常美麗的平面幾何構圖。這樣的構圖也非常符合該項目的環境條件,以自然式的弧線和圓形等幾何圖形作為主要的設計元素,巧妙地用圓形景觀對場地進行功能區域界定,從而達到功能分區的作用,整體看上去就像是花溪河面上的一輪輪巨型“漣漪”。自古以來,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圓都或多或少的運用到景觀設計之中,它往往也被人們賦予了更多豐富的內涵。它具有外形小、體積大的特點,它連貫的外形與柔和的轉折都給人以親和的感覺,它的包容感與向心性除了給人柔和、圓潤的感覺,更給人一種運動感,使設計場地更加活潑,充滿運動力。
參考文獻
[1]龔容.淺析城市規劃中園林景觀設計運用[J].建材與裝飾,2019(22):80-81.
[2]曹堅石.風景園林設計中人性化設計理念的運用[J].綠色環保建材,2019(07):248.
[3]盧鑫.園林景觀植物設計中儒家文化理念[J].建材與裝飾,2019(21):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