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熙宇
摘要:雖然我們國家國民總體素質提高,法律意識逐漸增強,但無奈詐騙案例還是很多。被騙不一定是因為傻,可能是因為善良,無疑騙子是可恨的。幸運的是,有些被騙的人能及時發現自己被騙,并利用騙子的貪婪和自己過人的智慧反騙騙子很多錢。最近受騙者反騙騙子的案例越來越多,從道德的角度上,我們可能會覺得大快人心,會覺得這是騙子活該。但是,在這其中涉及了許多法律問題,從法律的角度來看,受騙者的做法該怎樣評價呢?接下來我將從幾個方面進行整理和分析,分別是對與“騙”有關的犯罪和其構成要件進行整理,和分析反騙騙子是否構成犯罪和正當防衛。
關鍵詞:詐騙;反詐騙;犯罪;正當防衛;自救行為
一、與“騙”有關的犯罪
首先刑法分則中規定的詐騙罪分別在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罪和侵犯財產罪兩章中。其中,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罪規定的是金融詐騙罪,這些罪名包括集資詐騙罪、貸款詐騙罪、票據詐騙罪、金融憑證詐騙罪、信用證詐騙罪、信用卡詐騙罪、有價證券詐騙罪、保險詐騙罪、合同詐騙罪。這些罪名與詐騙罪是特殊和一般的關系。是刑法中的法條競合,應當按照特別法優于普通法原則處理。其次,刑法分則中與“騙”有關的罪名,還有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中的招搖撞騙罪,招搖撞騙罪是指為謀取非法利益,假冒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身份或職稱,進行詐騙,損害國家機關的威信及其正?;顒拥男袨?。此罪名與普通詐騙罪的區別是,騙的內容不同,前者騙得內容不止限于財產,還包括名譽,愛情等。無論是詐騙罪還是還是招搖撞騙罪,最重要的都是“騙”字,何為騙?騙就是“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谑褂昧恕膀_”的方法,很顯然這些罪名要求具有故意的主觀心態,即以非法占有為目的。
二、與“騙”有關的罪名的重要構成要件
以下分析基于犯罪構成四要件:四要件包括犯罪客體,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的主觀方面。
(一)共同的構成要件:
經比較,以上不同罪名的犯罪主體和犯罪的主觀方面是相同的。即犯罪主體多數為自然人,少數為單位。主觀方面都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故意。
(二)不同的構成要件:
各種罪名所分布的章節不同,一章規定的是一類犯罪,這種類別是依據侵犯的犯罪客體不同所分的,因而以上與“騙”有關的罪名侵犯的客體是不同的,因而客觀方面也是不同的。
三、反騙騙子是否構成犯罪
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由此可見,詐騙的前提條件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梢苑智闆r討論,如果行為人騙騙子的金額和自己被騙的金額相同,應屬于拿回自己的合法所得,并不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這是一種合情合理的自救行為。不違法,更不屬于犯罪。如果行為人騙騙子的金額,遠超出騙子騙自己的金額,那么超出部分的金額很明顯是不合法的。如果行為人將超出部分上交有關部門并如實說明情況,說明行為人并沒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只是利用非法的手段來達到合法的目的,違法但并不構成犯罪。
四、反騙騙子是否構成正當防衛
首先比較一下正當防衛和自救行為。正當防衛,指對正在進行不法侵害行為的人,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限度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自救行為又稱“自助行為”。權利被侵害的人,沒有按法律上的正式程序,而是憑借自己的力量來恢復權利的行為。如不及時實行自救,就有可能錯失良機,使權利恢復發生明顯的困難。自救行為發生在權利受到侵害之后,如果發生在不法侵害正在進行的過程中,則屬于正當防衛或緊急避險。筆者認為,反騙騙子的行為不構成正當防衛。而應屬于自救行為。理由如下:第一,正當防衛要求防衛人具有防衛認識,即防衛人認識到不法侵害正在進行。而對于行為人來說,如果他意識到騙子正在騙自己,就不會上當被騙了。第二,正當防衛的時間條件是不法侵害進行時,而自救行為的發生不一定和侵害行為在時間上一致,可能發生在侵害行為完成后。行為人被騙后再去采取措施,屬于時間上的不適時。綜上,筆者認為行為人反騙騙子的行為不構成正當防衛而應屬于自救行為。
生活中的被“騙”的案例,仍然有很多,但是有很多被騙的人是很有智慧的人,他們只是一時疏忽才被騙,很多騙子似乎遇到了對手,不但沒騙到錢反而載了一個“大跟頭”。必要情況下采取自救行為是沒什么問題的,但是要把握好限度,黑的要想變白很難,而白的要變黑則非常容易,希望行為人在自救的同時不要做出違法的行為給自己抹黑,這樣的話是不值得的。同時遇到困難應及時報警尋求幫助,理智的去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王琳.新形勢下詐騙罪司法認定的幾個問題[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19(03):202-203.
[2]陳愷.論詐騙罪中受騙者的處分權限[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8(01):70-76+110.
[3]崔玉華.淺析詐騙罪中受騙者的范圍[J].法制與社會,2010(26):66-67.
[4]劉偉.論正當防衛的適時性[J].法制博覽,2019(15):91-92.
[5]邱賽蘭.正當防衛時間條件的再思考——兼評“視野說”的合理性[J].法制與社會,2011(33):28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