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卿
摘要:就業是民生之本,是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隨著我國社會就業形勢的嚴重,大學生擇業存在的不正確的就業觀,導致我國就業率較低。大學生根據社會需要進行擇業進而實現自我價值已經是大勢所趨,本文主要探討社會需要對大學生擇業的重要性。
關鍵詞:社會需要;擇業;自我價值
社會需要是由社會生活引起并受社會制約的高級需要,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社會需要其實是指社會作為一個整體或者以社會為單位而提出的需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社會發展的需要。就業是民生之本,隨著我國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和市場經濟競爭的日臻激烈,就業者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就業更是涉及大學生本人和千家萬戶的利益。所以,社會需要對大學生擇業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
生活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我們每個人都是“戴著腳鐐在跳舞”,我們既是自己生活的導演,又是演員。梅洛.龐蒂在《意義與無意義》一書中寫到:“人在社會中的存在不同于物在盒子中的存在,人在其靈魂深處承受這社會。”大學生是受過高等教育已經成年卻還沒有真正接觸社會的特殊群體,在當今社會,大學生擇業存在一些問題:對自身評價過高,非專業對口的單位不去;立志考上公務員,綜合福利待遇不達標的不去;非排名在前的大公司、大企業不去;盲目跟風,整體行業前景模糊的單位不去。據北京教育局的一項關于未就業畢業生和即將畢業在校大學生的調查顯示,把外企和政府機關作為理想單位的比例分別為33.8%和31.1%,愈六成調查者表示即便畢業時在本市找不到工作也不愿到基層,偏遠地區及中小城市去發展,更有甚者說,還沒有做好就業心理準備,畢業后要在家好好休整,彌補上學這么多年的辛勞,一年后再外出尋找工作。上述問題正是部分大學生被社會陰暗面的利益所誘,追求高昂的金錢報酬,人生價值尺度漸漸向“功利化”偏移,單純的把就業看成是謀生的手段,對自身價值定位不明,盲目順從個人需要而產生的動機,沒有強大的心理素質和專業能力,沒有意識到就業是人奉獻社會、完善自身的必要條件,也沒有意識到一味的追求個人需要容易導致極端的個人主義,也沒有意識到社會需要對個人需要的重要性,只有滿足社會需要,才有可能實現個人的需要,進而提升自我價值。這就造成如今我國的“就業難”問題,一方資源閑置被埋沒,一方人力資源奇缺。上述情況這也間接證明了,只有強者才能直面現實,而弱者往往逃避現實。
對大學生而言擇業,不僅取決于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而且還與環境因素和擇業的可行性等密不可分,這些所牽涉的都與社會需求密不可分。當代大學生在就業問題上應面對全球金融風暴的現實,應該考慮社會關系對人的制約和塑造,考慮生產關系、生產力以及生產勞動對人的重要性,樹立符合當前需要的擇業觀,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價值。首先,社會需要具有客觀性。對于擇業來說,社會發展衍生社會需要,社會需要具體體現為對人才的需要。所以,社會需要真實的反映了社會上有需求的職業以及需要人才的數量和標準。社會需要明確指導了大學生擇業的科學性與指向性,正因為有社會需要所以才有各種各樣的行業,而我們只能在社會已有的行業中來進行選擇,這就說明了社會需要正是大學生擇業的前提。其次,順應社會需要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只有為社會創造出巨大的價值,人的自我價值才有可能被實現。個人與社會內在統一,個人內在于社會,社會也內在于個人,這就要求我們從社會總體出發看待個人,緊跟時代的腳步,把小我融入大我,把自身融入社會,才能更好的回報社會、奉獻社會。我們黨之所以能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具有強大的戰斗力,一些黨員、干部之所以有大作為,關鍵是具有大局意識。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當代大學生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穩走實,善于在平凡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弊鳛榧磳⒉饺肷鐣拇髮W生,要以黨員干部為榜樣,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事業中,更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不懈奮斗中,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重視人生價值實現,為國家、為民族貢獻自己的力量。
社會從原始的群居部落到現在的高度文明,每一步的發展過程都需要不同的人才、不同的思想。當代大學生進行就業選擇時,更要充分考慮社會的需要,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的被當今社會所容納,才有可能在新時代社會中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同時實現自我價值。個人與社會是內在統一的,這要求我們從“社會總體”出發來看待“個人”。馬克思在《青年選擇職業時的考慮》所指出的“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碑敶髮W生必須懂得,只有把個人價值同時代和國家的需要緊密相結,用自己一切為社會為老百姓服務,才能在社會中實現自我的抱負。大學生應當用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豐富和提高自己,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努力擔當起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滿足社會需要,創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業績。
參考文獻
1、楊東東.談大局意識[J].理論學習,2017(04):56-58.
2、李陽.基于人才培養視角的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融合思考[J].中國市場,2019(17):175-176.
3、丁戰鍇,嚴仍昱.新時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機遇與挑戰[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03):79-82.
4、肖銀潔,張琳.國際視閾下文化自信構建路徑新探[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17,26(04):13-16.
5、趙家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滲透[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1(23):218-219.
6、周彥,沈豫浙.芻議大學教育的宗旨與價值取向[J].文教資料,2008(31):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