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惠
摘要:回遷補償家庭短時內獲得較大數額的經濟補償,利益爭奪下甚至出現家庭道德失范現象。分析其成因,包括家庭關系異變、家庭功能弱化與經濟生活方式轉變等。針對回遷補償家庭中出現道德失范,應加強家庭道德建設,從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輿論環境、打造和睦積極的社區環境、堅持家庭道德的自律性培育與家庭道德他律性適當介入,多種對策共同筑牢家庭道德的城墻。
關鍵詞:回遷補償;家庭道德;成因;對策
回遷補償是我國在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因征地拆遷,失地居民獲得經濟補償的一種現象。因為回遷補償通常涉及到數額較大的補償款,極易“沖擊”到回遷補償家庭,可能引起家庭道德失范的現象,甚至出現北京大興李磊滅門案這種極端的人倫慘案。
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元,承擔著人類自然和社會發展的基本功能,正如霍克海默所言家庭關系“家政的管理、生育子女、教育子女、人口增長和族類界限控制、發展社會交往、照顧老弱病殘、資本和其他財產的積累和繼承以及決定對職業的選擇”。家庭對個體在社會化過程、行為規范、道德品質等的形成和塑造過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回遷家庭短時家庭財富暴增,容易沖擊到原有的家庭關系、家庭結構,而家庭成員由于血緣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任何一個成員出現道德失范,都會對家庭產生巨大影響。
1.回遷補償家庭道德失范現象成因分析
1.1回遷補償家庭關系異變
“家庭倫理道德是家庭領域的倫理學,是調整家庭成員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在婚姻家庭問題上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王恒生.家庭倫理道德[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3.]家庭道德失范,即調整家庭關系的機制失效,出現了家庭關系的異變。以大興區新機場為例,第一期征遷工作已完成,項目在大興區法院榆垡法庭的轄區內,跟以往對比,2016年榆垡法庭受理的離婚案件數量增長了105%、分家析產案件數量增長了212.5%、繼承案件數量增長了61.9%、離婚后財產案件數量增長了120%。相關案件數量快速增加,可見家庭關系受到了拆遷補償的巨大影響。
巨額補償款引發了家庭成員間的爭奪與猜忌,可能導致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夫妻之間關系的分崩瓦解。上述相關案件中,面對巨額拆遷款的誘惑,家庭成員間想要通過財產歸屬清晰化獲得清楚而確定的利益,產權清晰的同時也可能是家庭成員情感淡漠的開始。這個過程徹底撕開了家庭內部溫情脈脈的東西,家庭關系產生異變。家庭關系本質上是一種倫理關系,家庭關系異變意味著失去了調整家庭關系的重要倫理法則,家庭和睦、個體幸福都會受到影響。
回遷補償家庭關系異變中較為明顯是代際關系的傾斜,傳統孝道在金錢與道德的拉鋸戰中產生了變異。老年父母可能會在精神與物質被雙重架空,家庭重心向下移,家中子輩在拆遷補償過程中占據了“話語權”。甚至出現不少“父告子”的現象,之于傳統孝道思想,這無疑是種異變。可觀的拆遷補償款及其分配的不確定性,讓家庭關系發展方向也變得無序,當家庭公共財產轉化為巨大的拆遷利益并在家庭成員中進行分配,成員不免出現分歧,家庭積怨激烈碰撞下道德失范現象不時出現,家庭關系在激蕩中也變得脆弱,家庭關系的脆弱導致家庭功能的弱化。
1.2回遷補償家庭功能弱化
拆遷對家庭來說是巨大變動,家庭結構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變化,可能會導致家庭功能弱化,使家庭倫理道德結構陷入困境。家庭功能理論認為,幾乎所有的心理癥狀,不管它發生在個體身上,抑或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皆是不適當之家庭結構的副產品。家庭功能弱化與回遷補償家庭成員間界限不當有關,有兩種表現,即模糊與僵化。
一方面,界限模糊表現為成員間家庭角色混淆不清,過分糾結,子輩得到過分嬌寵,無法正常融入社會,這也是家庭代際關系重心下移一種表現,家庭資源向子代傾斜,子代獲得經濟上較大支持。另一方面,界限僵化則表現為家庭成員間過分阻隔,成員關系淡漠,無法正常溝通,家庭關系缺少彈性,成員間心理距離巨大,成員間渴望的情感滿足匱乏,極端情況下甚至出現弒親慘劇。
家庭成員間界限的模糊或僵化,使親代間有較多隱藏性的心理與親子沖突,如表現為與父母中某一方感情親密,另一方疏遠,父母以嚴管、高控的方式粗暴教養子女。失控的家庭成員關系易造成成員的內與外的自我沖突,最終造成沖突之下的心理與行為問題。家庭界限不恰當,家庭結構不穩固,易導致傳統家庭倫理道德失序。拆遷補償過程中家庭傳統的倫理道德秩序被以經濟利益為核心的因素所取代,利益的權衡與拉鋸沖擊了原有的家庭結構,導致了家庭功能弱化。
1.3經濟生活方式轉變帶來傳統家庭道德變異
回遷后的集中式安置,改變了原有的生活環境和條件,連帶的是生活習慣、人際交往、思想感情等方面不同程度的變化。拆遷不僅是地理位置的遷移,從根本上而言,意味著回遷家庭在一個全新的條件下進行新的生活世界再構成,這對回遷家庭提出了新的挑戰。
如何面對突然劇增的財富?靠拆遷補償又可以“富”多久呢?如果傳統的家庭道德規范無法充分有效應對拆遷補償給家庭帶來的激烈變動,那么經濟生活方式的轉變就會導致家庭道德再構成。面對短時間積累起來的財富,對財富認知的不成熟,會讓不同的人在面對拆遷財富時的態度不同,其消費觀念會受到自身能力、文化、資源等多方狀態的影響,有些人在攀比、虛榮心理作用下,揮霍財富,過度消費正是消費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現。
2.回遷補償家庭道德建設對策
2.1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輿論環境
正如《荀子·勸學》所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人們價值觀念的形成受到社會輿論的影響,健康向上的社會輿論會對家庭道德建設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幫助普通民眾明確什么樣的家庭道德是值得追求的。當代傳媒以全方位滲透、無時差傳遞強勢介入大眾的生活,在信息傳遞中有不可比擬的優勢,要充分利用這種優勢,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微觀滲透到日常信息生活中。積極向上的價值導通過宣傳的力量影響大眾,不斷提升和諧家庭的主體素養。
人們在生活中會從社會輿論中去尋求自己的價值、道德的評判依據,社會輿論氛圍營造應注意社會發展帶來價值與家庭道德的多元性需求變化。社會道德的評價機制應健全合理,才能為家庭道德建設提供符合時代發展和社會輿論監督體制需要的道德評價機制,使家庭的道德失范行為受到社會的批判與自身道德良知的譴責,防止回遷補償家庭利益至上,出現家庭道德行為評判的迷失。這正是健康向上社會輿論氛圍營造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2.2打造積極和睦的社區環境
社區作為一定區域內的家庭生活的社會綜合體,是人們主要的生活空間,社區風氣狀況會直接影響到區域內家庭風氣。社區內有居委會,居委會作為居民的自治組織,承擔著社區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重要功能。社區的精神文化建設關系到千家萬戶,而社區居民的道德文明素質關系到社會的道德文明水平。
回遷家庭一般都以集中安置為主,他們在全新的社區中展開新生活。社區內應留足夠的公共交流空間,保障居民間相互聯系與文化活動的場所。充分利用如樓院、廣場、體育器械、報刊宣傳、活動室等環境開展視頻影像、動漫等形象生動的教育。開展如社區居民公約征集、家風家訓建設專題活動,樹立宣傳典型家庭,以身邊人身邊事感染大家;把社區的黨員調動起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以榜樣的力量號召大家;開展各類文化活動,通過生動活潑的文化活動,以文化人。
社區通過多樣的社區活動,營造積極和睦的社區文化,梳理宣傳家庭道德新風尚,引導社區居民對道德失范現象準確判斷。社區應幫助回遷家庭順利實現角色、行為習慣上的文明轉變,不斷增強回遷家庭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持續深入到道德觀念的指引。社區作為重要的自治環節,在推進家庭道德建設中要注意結合家庭的實際情況,開展具體工作,避免重形式輕內容,或出現“選擇性執行”的現象。
3.3家庭道德自律性培育
拆遷是被拆遷家庭難以把控的偶然性因素,家庭可能借助拆遷獲得更好的生活境遇,也可能在財富大起之后“守不住財”,反而被拋入到不如意甚至舉步維艱的境況。拆遷家庭內外的經濟和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家庭內部的價值觀念沖突、成員間的利益爭奪等問題,沖擊著家庭道德的建設,傳統的家庭道德在此境遇中可能呈現弱化、分化,甚至是瓦解。
家庭是人們接受道德教育與倫理訓練的最重要場所,如果家庭道德教育缺席,是對家庭健康發展的毀滅性打擊。人生而有家,個體需要在家庭中得到適當的家庭教育,家庭是個體社會化和進行倫理道德訓練的基地和場所,家庭道德教育是道德自律性養成的重要基礎。父母的言行對于子女一代的道德品格形成可能是有利因素,也可能是不利因素,家庭道德教育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成年家庭成員間言行的規范和高尚性。
加強家庭道德自律性的形成與發展,要注重家庭道德教育內部環境的建設,特別是關于價值觀、道德評價,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遵循,使家庭的價值與道德評價標準與社會輿論認可的評判機制相符,符合大眾道德需要。加強家庭道德自律性培育,對個人道德行為的調節能力十分重要,面對家庭成員間利益沖突,個人行為的自我調節仍是首選。當個人自我調節失效時,就需要外部力量的介入。特別是經濟利益糾紛,法律法規的調節可能是更合適的選擇。
2.4家庭道德他律性的適當介入
以法律法規為代表的外部力量,是加強家庭道德建設的他律性。法律作為道德的底線與邊界,具有顯著的強制性與約束性,對于家庭道德的調節作用十分必要。法律是通過國家的強制力量對人們的行為做出評判,明確值得鼓勵或是明令禁止的行為,以強制的方式避免人們出現不道德的行為。加快立法進程,加大執法力度,能夠很好地制約某些道德低下人員。應更好地發揮如婚姻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青少年權益保障法、人民調解法等各類涉及家事調節的法律法規的作用,強化其對家庭道德建設的保障作用。讓以社區的家庭矛盾調節工作機制為代表的一些更為貼近民心的“柔性”工作方法發揮效用,與法律的約束性共同發力,及時有效地通過外力的方式把家庭矛盾與沖突消解掉。家庭道德建設要堅持自律性培育與他律性介入的有機結合,使家庭成員得到健全合適的家庭道德教育,幫助個體、家庭整體盡可能避免出現道德行為的失范。
家是我們安身立命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我們從家庭中獲得愛、尊重、安全感,得到倫理道德教育,對個體健康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社會整體而言,任何一個文明社會都離不開作為社會基本單位的家庭文明道德。時代和社會經濟發展變遷下,社會整體對于個體的整合力與約束力弱化,個體的道德自律受到利益、需要等外在交換關系的影響,這些引起家庭道德的變化。回遷補償中的經濟因素以短時劇增的方式強勢介入家庭,容易引起回遷家庭道德產生變化,甚至是道德失范,這對家庭的穩定和幸福產生負面影響,也會引起一系列社會問題。“天下之本在家”,我國歷來重視家庭倫理道德建設,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家教、家風、家訓等都是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表現,通過家庭道德建設推進社會文明道德建設。正如習近平同志強調:“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經濟社會如何發展,對一個社會來說,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會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對于拆遷補償中的家庭道德失范現象要給予充分重視,盡可能避免出現家庭不道德、不文明,努力讓千家萬戶共享國家社會的發展的成果,讓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社會和諧的基點。
參考文獻
[德]霍克海默.批判理論[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95頁.
王恒生.家庭倫理道德[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3.
[EB/LO].http://house.people.com.cn/n1/2016/0909/c164220-28702681.html.
彭希哲,胡湛.當代中國家庭變遷與家庭政策重構[J].中國社會科學,2015(12):113.
[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15/c_11201271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