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彬
摘要:目的:分析胃腸外科圍手術期手術部位感染的預防與治療方式。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胃腸外科接受手術治療的78例患者為調查對象,根據其是否發生感染癥狀,納入參照組與感染組(n=39)。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對比,評估胃腸外科圍手術期手術部位感染的影響因素。結果:術前不適宜的備皮、患者年齡、手術時間、術中低體溫及合并慢性病等,均為常見的胃腸外科圍手術期手術部位感染常見影響因素。感染組患者數據對比與參照組差異明顯,組間數據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胃腸外科圍手術手術部位易于受到年齡因素、手術操作因素以及患者自身基礎疾病因素等影響,發生感染問題。在明確調查高危因素的基礎上,需要為患者實施預防性治療,降低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發生率,更好的發揮手術治療作用。
關鍵詞:胃腸外科;圍手術期;手術部位感染
手術部位感染為常見的胃腸外科并發癥,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效果。在未得到及時治療的情況下,則會延長創口愈合的時間,甚至可能會對患者生命安全產生較大影響[1]。胃腸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發生率較高,加強其影響因素的分析十分必要。文章以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胃腸外科接受手術治療的78例患者為調查對象,根據其是否發生感染癥狀納入不同小組,實施分組調查,且將內容整理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胃腸外科接受手術治療的78例患者為調查對象,根據其是否發生感染癥狀,納入參照組與感染組(n=39)。參照組年齡取值在27-68歲范圍內,入選患者男女占比為20:19,年齡均值為(48.07±3.37)歲。感染組年齡取值在27-69歲范圍內,入選患者男女占比為21:18,年齡均值為(48.15±3.28)歲。入選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兩組間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可以實施分組調查(p>0.05)。
1.2 方法
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對比,具體包含術前是否正確備皮,患者手術中是否發生低體溫現象,手術的時間以及患者是否存在慢性疾病等等,評估胃腸外科圍手術期手術部位感染的影響因素。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x2檢驗,檢驗水準=0.05。
2 結果
術前不適宜的備皮、患者年齡、手術時間、術中低體溫及合并慢性病等,均為常見的胃腸外科圍手術期手術部位感染常見影響因素。感染組患者數據對比與參照組差異明顯,組間數據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胃腸外科大部分手術為污染類手術,術中對患者的皮膚黏膜組織產生一定破壞,易于造成圍術期手術部位感染的問題[2]。本次數據調查中顯示,術前不適宜的備皮、患者年齡、手術時間、術中低體溫及合并慢性病等,均為常見的胃腸外科圍手術期手術部位感染常見影響因素,感染組患者數據對比與參照組差異明顯。
手術前不起當的備皮方式,會損傷患者皮膚,致使細菌的產生。而手術中低體溫發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肢體、內臟長時間暴露。在長時間反復沖洗的情況下,則會增加患者的機體耗氧量,降低患者的自身免疫能力[3]。年齡較大的患者,其自身機體免疫能力也會相對較差。在合并存在慢性疾病的情況下,易于對手術治療效果產生影響,誘發感染問題的發生[4]。
針對于上述問題,需要實施預防性治療。術前需要為患者實施全面的身體檢查,明確了解患者的基礎性疾病,對手術部位感染發生率予以評估[5]。規范術前備皮工作,避免損傷患者皮膚。手術中可以對患者感染部位標本實施提取,及時展開藥敏試驗,將試驗結果作為依據,為患者實施針對性的抗生素治療。若患者為淺部切口感染的情況,則可以對壞死組織予以清除,增加換藥次數。如果患者為深部切口感染,則需要對壞死組織予以清除。根據實際情況,在清洗兩次后實施切口縫合。
綜合上述內容,胃腸外科圍手術手術部位易于受到年齡因素、手術操作因素以及患者自身基礎疾病因素等影響,發生感染問題。在明確調查高危因素的基礎上,需要為患者實施預防性治療,降低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發生率,更好的發揮手術治療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少華.胃腸外科圍手術期手術部位感染的預防與治療方法[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8,31(10):1461-1462.
[2]花紅碧,許世康,曹能琦.胃腸外科圍手術期內手術部位感染的引發因素及防治措施[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29):123-124.
[3]謝皓.胃腸外科圍手術期內手術部位感染的引發因素及防治措施[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76):14914-14915.
[4]左洪生.探析胃腸外科圍手術期手術部位感染的預防和治療策略[J].當代臨床醫刊,2016,29(04):2358.
[5]王宇.胃腸外科圍手術期手術部位感染的預防與治療方法[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0(05):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