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白族三弦是白族流傳最廣、最受人們喜愛的器樂之一,也是白族調、大本曲、吹吹腔等藝術形式的重要伴奏樂器,它的使用也因地區間音樂風格的不同在形制與旋律上有所區別。筆者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網等文獻網站上檢索關鍵字“白族三弦”,僅有五篇有關三弦的文章,且內容均未對三弦曲的音樂形式未找到任何分析大理各地區三弦音樂形式與風格內容的文獻,故筆者以伍國棟先生的《白族音樂志》中所采集的譜例為二手資料,對各地區白族三弦音樂進行本體分析,望對白族各地區三弦音樂的特征有進一步的了解。
關鍵詞:白族;白族調;白族三弦
一、白族三弦種類及運用
三弦是受眾多民族喜愛的一種彈撥樂器,因其攜帶方便、音響適宜而成為白族地區流行最廣的樂器之一,白族的三弦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中的各縣及蘭坪縣、元江縣等地區都很常見,白族更是有“板凳有腳不走路,弦子無腳走四方”的俗語,可見三弦在白族地區的流傳度十分廣泛。三弦根據材料、弦線、琴碼等形制劃分可分為:老弦、中弦、子弦三種;根據流傳地域可分為:大理彎頭大三弦、劍川龍頭三弦、鶴慶龍頭三弦等。
①大理彎頭三弦,除了常為白族調伴奏外,也是大本曲唯一的伴奏樂器,它的形制比漢族三弦略小,弦也較硬,彈奏時余音較長與人聲更具粘合力,音樂風格獨特,適合在露天場院表演。且在大理地區三弦是說唱藝術大本曲唯一的伴奏樂器,其表演形式也較為靈活,藝人唱曲,一人彈奏三弦伴奏,并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較為固定的伴奏形式,如襯腔式伴奏、支聲復調式伴奏等。
②劍川龍頭三弦,劍川地區與龍有關的故事比比皆是,該地區的人民不僅喜愛龍更視龍為吉祥、尊貴的象征。龍頭三弦因琴頭飾以龍頭形狀而得名,形制上有大、中、小之分,共鳴箱也有六角形、八角形、扁圓形等,音色各具特色。大三弦的音量較大,音色較為渾厚、深沉;中三弦音量適中,音色圓潤而柔美;小三弦音量清脆、明亮,富有穿透力。龍頭三弦的表演形式多為自彈自唱或對唱,每逢劍川“石寶山歌會”,人們都會著盛裝前去山上彈琴對唱,屆時男女老少賽歌打擂,三弦聲響徹山林場面恢弘狀況。
③鶴慶龍頭三弦,鶴慶龍頭三弦與劍川龍頭三弦最大的區別在于材質的不同,鶴慶龍頭三弦選用紅木為制作材料,制作方法上也有別于劍川龍頭三弦,背面開音窗且張金屬弦,以子彈殼為琴碼,用竹撥片彈奏。鶴慶龍頭三弦常在田間彈唱,故而田埂調成為其流傳最廣的一種曲調,在節日、趕集、廟會時都會演唱田埂調,其在當地流傳度可見一斑。
二、各地區白族三弦音樂特征對比
1.大理地區三弦獨奏曲
大理地區的三弦獨奏曲主要流傳于大理下關地區,音樂以大本曲唱腔為基礎,演奏的過程中亦可裝飾性的加花和變化節奏、節拍,但其變化形式仍以大本曲中的音樂材料為基礎。大理地區的三弦獨奏曲以《大擺三臺》為例,其包含了白族大本曲中三弦演奏的主要基本風格和技巧,較具代表性,通常初學三弦者都需先學習《大擺三臺》的演奏。《大擺三臺》的定弦為小字組的sol、小字一組的do以及小字一組的sol三個音,節拍以2/4拍為主變換使用3/4拍,節奏多以 ×× ×× 兩個八分音符的節奏型為主,多倚音、滑音,曲調為五聲羽調式,偏音la僅在全曲前部出現一次。
大理地區三弦音樂的主要特征在一下幾個方面:①節奏規整、統一。②主干音與定弦的關系密切,旋律上行多級進下行多跳進且重復音較多。
2.劍川地區三弦獨奏曲
劍川地區的三弦曲多來源于白族調或本子曲演唱前的“前奏”,如今的一些三弦獨奏曲也亦可作為前奏曲使用,因此,由“前奏”發展而來的獨奏形式中也保留了眾多前奏的特征,前奏曲在傳統的大本曲的演唱中具有鎮靜觀眾的“鬧臺”作用,而作為白族調的前奏亦有為調子定音及“逗唱”等作用,因此,旋律、節奏及演奏方式等方面與其他地區的三弦曲有著較大區別。劍川地區的三弦獨奏曲結構可長可短,即興性強,演奏中演奏者的技術與即興水平也成為樂曲的一大“看點”。以《劍川調》為例,其定弦的形式亦與大理三弦相同,為小字組的si、小字一組的mi及小字一組的si為空弦音,節拍以2/8為主,變換使用3/8和4/8拍,旋律為五聲羽調式,節奏多為全十六分音符。
劍川三弦音樂主要特征在于:①節拍變換靈活,裝飾音豐富。②音域跨度較大,全曲旋律發展有低至高。
3.鶴慶甸北三弦獨奏曲
鶴慶甸北地區的三弦獨奏曲多由當地白族調民歌變化發展而來,此種曲調也可變化結構用于民歌伴奏,具有較大的即興性。該地區的三弦曲多定弦為小字組的fa、小字組的xi及小字一組的fa為主干音,以樂曲《乖達調》為例,節拍以2/4為主,較為統一,曲頭常有一小節散板節奏及少量3/4、4/4、3/8拍出現,節奏多以×× ×× 兩個八分音符的形式為主。
甸北三弦音樂主要特征在于:①旋律起伏小,倚音裝飾音與八度雙音密集重復出現。②速度、力度的多變性。
三、白族各地區三弦獨奏曲風格異同
三弦作為白族主要的伴奏樂器,其器樂曲的發展與該地區的白族調、大本曲等藝術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而白族人民對三弦的喜愛并不僅源于他在民間藝術甚至民俗活動中所起到的重要的伴奏,更是因為三弦這件樂器本身所具有的獨特魅力。白族藝人們常用小三弦來模擬白族語言的聲調,用來表示特定的語義或歌詞內容。
三地三弦曲不同之處則在于大理三弦獨奏曲更具歌唱性,速度較為統一,旋律起伏較小,音樂平穩、又不失活潑;劍川地區白族調結構較為短小,節奏密集,速度也相對較快,演奏難度高、技法復雜,旋律更具器樂曲的特征,音樂多較為熱烈、歡快;鶴慶地區的白族調結構較為長大,節奏變化也更為豐富,雙音彈奏較多,旋律富有變化。筆者認為,三弦彈奏的曲調與白語的語音語調有著密切的聯系,白族音樂的音腔特征與其語言特征及所從屬于東亞音樂系統有關,白族的語言是具有諸多聲調的一種民族語言,白語唱歌習慣非常注意音樂與語言的結合,大理及鶴慶地區的三弦曲常為民歌伴奏,其曲調音腔與白語語言音調較為接近。而劍川地區的三弦曲則大多作為“前奏”的方式演奏.
筆者所選取的僅是白族較具有代表性的幾個地區的三弦獨奏曲,雖未囊括所有,但大理、劍川、鶴慶地區的三弦獨奏曲以較全面的展現了白族三弦藝術的風格特征,對白族三弦藝術的研究不僅豐富了我國三弦藝術研究的內容,也展現了我國三弦藝術的多元性。同時,由于三弦與白族調民歌、大本曲、吹吹腔等藝術形式具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對三弦音樂的研究也有利于我們更深入的了解白族其他音樂藝術形式,開闊我們對白族音樂研究的視野,希望有更多的學者能夠關注白族三弦藝術,以研究的深入促進其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伍國棟:《白族音樂志》,[M],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3月北京第一版
[2]尹毅:《白族三弦藝術概論》,[J],民間音樂,2013年2月
作者簡介:
吳丹(1993-),女,漢,安徽蕪湖,碩士研究生,少數民族音樂,中央民族大學。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