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楠
一、學生厭學問題現狀
在當前招生實際中,中職院校的學生中不乏由于學業成績不佳而放棄中考,以特殊的“春季生”身份進入學校的,也存在許多因少時違反初中學校的校規校紀從而被學校排斥而游蕩在社會的。這些學生身上存在極為強烈的共性特點:這些學生不僅僅在過去的學習中出現學習基礎薄弱,總體成績不佳的問題,并且其正值十五六歲年紀,正處于心理和生理變化最激烈的青少年期,自我意識非常強烈,但這些學生的情緒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并不強。同時又基于上述種種特質,這些學生在面對成長的挑戰和學校的要求時往往會感受到更為強烈的挫敗感,并且也由之導致了各類偏差行為。當前在各中職院校學生行為中,厭學行為成為了尤為突出的存在,可謂是諸多院校的“常態”。
二、學生厭學行為的具體表現
當前中職學校學生的厭學行為基本分為三個層次,輕度厭學、中度厭學及重度厭學。輕度厭學的學生一般選擇出席課堂,但在課堂上頻繁出現相關厭學行為表現,如玩手機、睡覺、照鏡子等,這類行為一般不影響其他同學。中度厭學的學生則頻繁性缺席課堂。重度厭學的學生除了頻繁性缺席課堂外,在出席課堂的時間內還頻繁出現干擾課堂的行為,如故意頂撞教師等。
三、學生厭學行為的成因
(一)個體層面
1.缺乏設置得當的學習目標,并為之匹配合適的計劃的能力
在目前出現厭學情況的學生中,存在部分學生曾經嘗試設置正向的學習目標及計劃。但其或者設置了過高的目標,在學習基礎尚未打牢的情況下就試圖達到更高層次的要求,從而屢遭挫敗,最終覺得自身沒有能力并因此對學習失去信心,自暴自棄、得過且過、放棄學習;又或者一開始對課程存在輕視之心,設置了比課程實際要求低得多的目標,因此放松了學習,從而突然出現跟不上的情形,突如其來的挫折使其放棄了后續的努力。
更為嚴重的情況是部分學生甚至存在著設置負向的學習目標的情況。一些重度厭學的學生則往往將厭學行為視作一種對抗性的行為,通過這類行為來反抗師長的教育,換言之,這些學生的學習目的在于通過學習表達自身對于外界壓力的不滿,學習目標的設置在根本上出現嚴重偏差。
2.無法準確地評估自身能力及水平
不難發現,當前中職院校學生在自我定位上并不明確。一部分學生因為在小學乃至于初中的教育中已經被打上了“差生”的標簽,并且因為社會對他們的偏見而產生自卑心理,使其對人生感到迷茫,對學習失去信心,同時由于自卑心理,這些學生在應對學習中的挫折時容易采取逃避的方式,不正視學習中出現的問題,而是將其丟在一邊不解決,使得問題積累得越來越復雜,從而難以解決。另一部分學生由于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大部分問題都有學校及家庭幫忙解決,因而出現社會生活是非常簡單的錯覺,并且認為自己已經具備進入社會工作的能力,不再需要學習和成長。綜上所述,以上兩種并不恰當的自我認識,一定程度上使得學生無法正確定位自身,了解自身狀況。而對自身不合理的定位,干擾了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設置合適的學習目標,設計合理的學習計劃的能力。
3.應激方式不得當
學生的厭學行為,尤其是中度和重度厭學的學生的厭學行為,一定程度上表現為對外界刺激的反抗。即在我國的傳統教育模式中,說教、訓導和灌輸的方式存在得非常普遍,學生在決定事務上的自主權相對較少,然而青少年期的學生自我意識極為強烈,對于這樣的現狀表現出強烈的不滿,他們期待被作為成年人看待,期待更加公平的對話和溝通,但在教育體制中,在師生及家庭關系中,學生往往處于弱勢地位,這使得他們缺乏一定反抗方式。同時一部分學生的厭學行為則成為其發泄不良情緒的應對方式,例如將逃課作為發泄手段就是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
4.興趣被其余新鮮事物吸引,并占據過多精力
中職院校的學生與社會的接觸相對較多,電腦及手機游戲、追星、電視劇、綜藝節目等吸引了他們更多的注意力,相較于享樂活動而言,中職院校的學業,尤其是理論課的顯得枯燥無趣,致使學生根本無心學習。
(二)學校層面
1.課程設置、教材選用層面因實際情況受限產生不合理
目前由于采購經費相對缺乏而暫時無法對學校實訓設備進行及時補充以及對口專業教師人數有限并難以招聘等原因,部分學校增大了理論課的比重。當前中職院校招收的學生往往并不能很好地應對以往的學業,但雪上加霜的是當前占比不小的理論課甚至難覓合適的教材,只能選用了更復雜的高層教材版本。這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重擔。
2.硬件條件限制學生參與課堂
中職院校的實訓課對于設備和器材要求嚴格,需要大規模的資金投入。但在過往的教育資源分配中,中職院校一直處于劣勢,許多院校的實訓設備相對緊缺,這也就限制了教師在教學中讓每位學生參與到動手中,也因此出現許多學生覺得實訓課的學習效果并不佳。同時教學資源緊張的狀況使得教師的課堂管理更加困難,一部分無法參與實訓的學生則采取一旁游戲的方式來應對設備不足不能動手的狀況,從而一定程度上干擾到教師的課堂,一部分學生則由于缺乏動手的機會,覺得課堂無聊,于是趁教師不注意溜出課堂,在校園游蕩,出現逃學現象。
(三)家庭層面
我國教育體制中,教師在處理學生問題時常采用的方法是告知家長以期與家長共同教育。而中職院校的學生在以往的教育體制中往往由于學業成績及在校表現不良,使得家長對于學生的評價極為負面。而學生家長在教育方式中可能采用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方法,從而引發正處于青少年期的自我意識極為強烈的中職學生的強烈反抗,從而出現家庭矛盾;同時家庭矛盾的出現又影響著學生的情緒,致使其再度出現不恰當的行為;而家長在知悉學生不恰當的舉動后,往往繼續沿用之前的教育方式方法,從而使家庭關系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四)社會層面
我國社會觀念對技術類崗位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輕視,職業教育依然是許多人眼中的差生教育。中職院校學生厭學行為與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低有關,部分學生在過往的求學歷程中獲得了職業教育是差生教育的認知,從而在自身就讀中職院校時感覺到低人一等。
四、小結
社會工作強調要在環境中分析服務對象,以這樣的視角來看待學生厭學行為,即意味著學生厭學問題不能單純從個體層面出發,必須綜合學生個體及其所處的社會網絡中的種種因素,抽絲剝繭,進而探索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應對對策。
(作者單位:福建省石獅鵬山工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