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成明
摘 要:小學品德教學中要重視隱性教育的滲透,就要做到:第一是立足于教材挖掘隱性教育素材,滲透到課堂教學過程中;第二是以教材為支點開發(fā)隱性教育課程資源,進一步豐富小學品德教學內(nèi)容與知識體系;第三是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重視隱性教育的滲透,使小學品德教學形式更要豐富與多元。
關鍵詞:小學品德;隱性教育;滲透
在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指導下,小學品德教學既要注重顯性的品德修養(yǎng)教育,又要注重隱性的品德修養(yǎng)教育,培養(yǎng)小學生較好的品德素養(yǎng)與社會責任。由于品德學科的特點,其教育的作用是長期熏陶與滲透的結(jié)合,因此注重隱性教育是小學品德教學的有效延伸。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學生之所有不重視《品德與社會》的學習,主要是因為教學過程過于教條化,沒有關注到學生內(nèi)在品德修養(yǎng)的需求,忽視了隱性教育的作用。筆者認為,小學品德教學要通過挖掘教學素材、開發(fā)課程資源、豐富教學活動等方式,把隱性教育從課堂教學向課外實踐延伸,形成課內(nèi)課外一體化的教學過程,才能使隱性教育滲透到小學品德教學中,保障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一、挖掘隱性教育素材,滲透小學品德教學過程
小學品德重視通過生活來介入到學生的品德教育中,這本身就為隱性教育提供了很多較好的素材。品德教師要通過備課過程,將這些隱性教育的素材挖掘出來,并運用到教學過程中,才能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夯實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一方面,由品德課程長期性的特點決定了小學品德教學要滲透隱性教育,通過隱性教育形成持久的影響力。如學生誠實的品德培養(yǎng),不僅需要不斷修正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不良習慣,而且還要不斷與現(xiàn)實作斗爭,幫助學生更好地辨別社會,才能使之形成持久的影響力。當前我國社會處于較復雜的轉(zhuǎn)型過程中,各種不良現(xiàn)象與極端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這對學生的品德培養(yǎng)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只有通過品德課程長期的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相結(jié)合,才能使品德課程發(fā)揮作用。另一方面,小學品德教學過程中顯性教育需要隱性教育的支撐。由于顯性教育容易陷入教條化教學,通過隱性教育來引導學生認識問題遠比顯性教育的影響要深刻。
以《我們自己做主》為例,無論是民主選舉班委,還是對社會民主的認識,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都不算是非常新鮮的事情。但品德教師要通過民主選舉的外在形式挖掘到隱性教育的素材——民主所體現(xiàn)的公正、公平。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一反教材的素材從為什么要民主出發(fā),通過民主的直觀區(qū)分讓學生明白自己做主的民主投票背后,還有自己對民主投票的神圣責任。事實上通過隱性教育的滲透,學生對自己投票選擇自己的好朋友或親近的人顯然是非理性的。由此可見,通過挖掘教材隱性教育的素材,將隱藏在素材背后的品德修養(yǎng)滲透到教學過程中熏陶學生成長,有助于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二、開發(fā)隱性教育課程,豐富小學品德教學內(nèi)容
由于《品德與社會》一課有大量的生活化案例,但每一個地區(qū)、民族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因此開發(fā)課程資源對小學品德教學內(nèi)容進行補充與豐富就顯得非常重要,也是生活化教學開展的重要前提。而這個補充與豐富的過程,卻是隱性教育課程資源開發(fā)的一個過程,品德教師要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將隱性教育課程資源與教材內(nèi)容形成互為補充,才能使隱性教育更好地發(fā)揮出其作用。而從生活化教學的要求來看,貼近學生生活才能使品德教學更有效。而這種貼近,最好是學生發(fā)生過程或正在發(fā)生的生活化教材。通過將教學內(nèi)容與隱性教育相融合,使之滲透到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既實現(xiàn)了開發(fā)校本課程資源的目標,又實現(xiàn)了隱性教育的要求。
以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讓心靈比天空更博大》的教學過程中,其教學內(nèi)容主要是共同成長與共同進步、換位思考、相互尊重及理解快樂等。這些內(nèi)容按教材的編排來開展教學,當然不會有任何問題,但能不能切合學校的校情與學生的學情就值得思考了。品德教師只有立足于知識體系的完整性,通過將本校甚至是本班的生活化案例加入到教學中,形成校本課程資源,才能使之發(fā)揮作用。如共同進步,可以通過學校典型的案例,將這一內(nèi)容呈現(xiàn)出來,并在教學中滲透隱性教育,使之成為隱性教育課程資源,這將極大地使隱性教育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豐富隱性教育活動,創(chuàng)新小學品德教學形式
隱性教育開展的最好平臺就是教學實踐活動。品德課程是注重言傳身教的一門課程,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每個人都會將自己所看到的表現(xiàn)加以思考,從而形成對隱性教育的思考。因而,通過隱性教育實踐活動來創(chuàng)新小學品德教學形式,是促進學生自我思考、自我觀察的方式之一,有助于小學生培養(yǎng)更完整、更健康的人格。如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品德教師的一言一行或者同學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著其他人的思考與品德修養(yǎng)。而通過豐富這種教學實踐活動,不僅能讓每個人要重視自己的表現(xiàn),更創(chuàng)新了小學品德教學形式。
在《我做合格小公民》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筆者就將隱性教育嵌入到其中,豐富了教學實踐活動。首先,筆者在教學實踐活動設計中,就以學生合格的行為為思路,通過每個同學對別的同學的觀察,來反思自我行為是否合乎一個合格小公民的標準。如某位同學,其行為舉止都很得當,那么就要通過細節(jié)進一步考查。該生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有哪些行為是可以進一步完善的。那么學生們就會針對這一學生行為進行討論,形成有見地的看法。由于觀察視角的差異,幾乎所有同學都被別的同學指出了問題,從而對自己的反思更深刻到位,實現(xiàn)了隱性教育的目的,創(chuàng)新了教學形式。
總之,對于小學品德教學而言,隱性教育是一個潛在的重要教育形式,與顯性教育相對,其作用可能不會很明顯與突出。但從作用發(fā)揮的時效性來看,隱性教育更能貼近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其作用的發(fā)揮可能對學生有更持久、更長遠的影響。因此,重視隱性教育在小學品德教學中的滲透,是品德學科更重要、更根本的途徑。
參考文獻
[1]李建珂.淺析小學品德與社會在各學科教學中的滲透[J/OL].學周刊,2018(35):98-99
[2]薛衛(wèi)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小組合作教育模式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9):104.
[3]劉曉智.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25):135+165.
(作者單位: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李家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