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河
摘 要:一位優秀的數學教師懂得如何運用最巧妙有效的辦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何去激勵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教學中學生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有效;教材重新整合與每一節課相對“高效”的關系,本文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一一論證。
關鍵詞:教材整合;教法靈活;激勵;興趣;數學模型;學習效率
一、教學有法、貴在得法
我是從教二十多年的一位數學教師,人教版的數學教材及教學內容,多年來變化不大,有的教師多年形成的教學方法及教學習慣,很難改變;有的教師生搬硬套別人的“先進教法”其結果課堂教學效果不顯著,教學成績徘徊不前。我想,時代在發展,每一屆學生的思維特點也在變化,作為數學教師應該向那位廚師學習。怎樣更有效的把教學內容以更“巧妙”的方式呈現給學生,下面結合我本人的教學實踐來談一談“怎樣才能使數學課堂教學更高效”。
作為教師大家都很清楚,“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可是,在教學中怎樣遵循已有的教育教學規律;怎樣把握各種教學方法的綜合有效的應用;關鍵是教師的授課方法要能和學生的學靈活的融合在一起,課堂上師生才能產生共鳴,課堂“教”和“學”才能產生較高的效率。
九年級數學上冊《圓》這一章,在研究“圓”和“圓”的位置關系時,我就靈活的運用了人性化的課堂語言:1、“相離”是“心與心的距離”大于兩圓半徑之和,說明兩人并不熟悉;2、“相外切”是“心與心的距離”等于兩圓半徑之和,說明兩人認識牽手;3、“相交”是“心與心的距離”小于兩圓半徑之和且大于兩圓半徑之差(結合三角形三邊關系理解),說明兩人相互理解;4、“相內切”是“心與心的距離”等于兩圓半徑之差,說明兩人心有靈犀;5、“內含”是“心與心的距離”小于兩圓半徑之差,說明兩人已能相互包容;這時距離兩人“心心相印”——“同心圓”已近在咫尺。前半節課學生的精力高度集中,學習熱情只能用“爆棚”形容,這樣的課堂氛圍來源于教師課堂語言靈活的改變。后半節課我趁學生興趣正濃之時,讓他們用幾何語言把“圓”與“圓”的位置關系寫在紙上,課堂頓時安靜下來,2分鐘不到,同學們的小手整齊舉起,接下來驗收成果,課堂檢測,一節效果較高的課堂就誕生了。
二、高效課堂是常規課堂教學的藝術再創造。
高效課堂的產生不是單一教學方法的應用,它是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環境,教師個人魅力,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等因素的課堂演繹;是教師在潛心研課,制定解答學生課堂上各種奇思妙想預案的課堂藝術再創造。
個人魅力,老教師沒有年輕教師那么天然,教學中我會利用自己的長處:1、課堂語言幽默,特別是夸張的肢體語言;2、要與時俱進,舉例、課堂用語有時代氣息,心態要年輕;3、恰當適時的激勵;4、課堂預設。
我在“三視圖”的教學中,關于觀察點選擇及怎么觀察時是這么做的:
(1)講臺上放一物體,我站在學生一邊面對物體,蹲下身體正對物體,保持平視,這時看到的是“主視圖”;(2)拿來一張凳子,放在觀察“主視圖”的位置,站在上面,手提頭發做向上拉長脖子的動作,然后用手轉動腦袋,雙眼垂視物體,這是看到的是“俯視圖”;(3)走到物體左側做觀察“主視圖”的動作,這時看到的是“左視圖”。這樣一來,老師沒說一句話,只是夸張的肢體表演,緊接著出示“三視圖”觀察物體方法的問題設置。學生是爭相搶答,緊接著讓學生自己觀察,把觀察到的平面圖畫出來,5分鐘不到全部畫出。學生此時興趣正高,及時引導:“同學們觀察一下,主視圖與左視圖的高度;主視圖與俯視圖的長度;左視圖與俯視圖的寬度都有什么的關系?三種視圖怎么相互關聯的畫在一起比較合理呢?小組討論之后同學們總結出:“高平齊、長對正、寬相等”的畫圖規律。本節課輕松自然愉快的結束了,課堂效果自然也不錯。
三、激勵在數學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下面談一下“激勵”與課堂教學: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位優秀的教師懂得如何去激勵學生。據科學研究發現:學生在沒有受到激勵時,只能發揮其3—4成的能力;如果受到正確而充分的激勵,其能力可發揮到9成左右。教育家威廉·詹姆士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正確而充分的激勵學生,對其能力的發揮至關重要。“激勵”具有(1)時效性,即及時激勵;(2)層次性,即對學生分層制定學習目標;(3)公平性,即一視同仁;(4)適當性,即適度激勵,不可過激;(5)差異性,即因人而異,要采用不同的激勵方法。孔子曰:“不憤、不啟;不腓、不發”,對于不同的學生來說,正確使用不同的激勵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四、“作對才有效”
一節成功的數學課堂,教師必須通過自己的教學體現一定的數學思想,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小組的討論去領悟解決問題的辦法,一定讓學生親自動手、動腦。不能讓學生只停留在所謂的“知道、理解、會作”等口頭語言上,一定讓學生對“新知”的應用體現在“作對”上。達到這個學習層次的課堂才算有效。
在教學“一元二次方程與函數” 的關系一課中,例題:某商店購進一種商品,每件商品進價30元.試銷中發現這種商品每天的銷售量y(件)與每件銷售價x(元)的關系數據如下:
(1)已知y與x滿足一次函數關系,根據上表,求出y與x之間的關系式;(不寫出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
(2)如果商店銷售這種商品,每天要獲得150元利潤,那么每件商品的銷售價應定為多少元?
(3)設該商店每天銷售這種商品所獲利潤為w(元),求出w與x之間的關系式,并求出每件商品銷售價定為多少元時利潤最大?
我是這樣組織教學的:(1)讀題、審題;(2)找出題目當中的條件和問題;(3)利潤=銷售量與每件商品的利潤的乘積;(4)本題中y與x各表示什么量?(5)表格中x與y的數對和“坐標”有什么聯系。同學們都一一答對,我緊接著追問:用“待定系數法”求函數表達式;利潤為150元時列方程;利潤為w元時列函數解析式都“理解”了媽?學生:“理解了”,我說:零分;又問:會做了嗎?學生:“會了”,我說:零分;請在本子上詳細寫出做題過程,時間3分鐘。時間一到,馬上評講并追問:做完了嗎?做對了嗎?作對的100分,其他的零分。我這樣授課是要學生明白:口頭上的“理解”“會了”是無效的,不能在規定時間內正確寫在本子上是無效的。要想打造課堂高效,必須讓學生動手迅速的作出來,才是有效的。這樣才能說課堂新知的生成,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
五、“學生心中有模型,課堂教學才高效”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要想順利、較快的解決問題沒有一定的基礎知識儲備,沒一定的基礎定式模型是不行的。我在課堂上經常給學生說的一句話是:“心中有模型,做題不慌張”。
在教學九年級數學《一元二次方程》這一章時,我大膽改變了教科書的教學順序,因為,學生已經會列方程了,我就讓學生先把用二元一次方程解決的實際問題模型統統探究完畢并列出方程,例如:(1)求畝增產、減產率問題;(2)幾何面積問題;(3)打單循環比賽問題;(4)病毒分裂問題;(5)樹枝分叉問題;(6)銀行存款利率問題;(7)商店打折、漲價、降價問題等。學生在集中力量探究這些模型時,只探究問題 的數量關系,也就是只列方程不解方程。這種課堂,針對性,專業性非常強,學生興趣高漲,學習效率非常高,學習效果非常好,計劃5個課時的教學任務3個課時順利完成。達到了學生只要一看到問題,馬上就能聯想到對應模型,并迅速列出方程。在此基礎之上集中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課堂上節約了探究問題的時間,增加了學生討論、探究、練習、鞏固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機會,課堂效率自然得到了提高。
教學《一元二次方程》這一章前,我就做好了充分的授課準備,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及認知規律,大膽改變教科書的授課安排,嘗試了全新的授課模式,針對性強,大大縮短了授課時數,使得本單元每一節課的效果都得到了提高。
所以我說:能使課堂高效的因素很多;“高效課堂”是“進口”不來的。要想提高一節課的教學效果并不難,但要想使一個單元,甚至整冊教科書的每一節課都有較高的效率,還應做到:(1)掌握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2)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3)吃透教材,適當整合。(4)打破常規、大膽嘗試,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找到一條使所有課堂高效的辦法來。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2016年6月第一次印刷的九年級數學上冊
(作者單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二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