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春明
摘要:本文旨在客觀闡述陳式太極拳螺旋纏絲勁在健身和技擊方面的作用,而后,探討這類運動項目科學的訓練方式,希望為日后民眾身心素質完善,娛樂形式豐富等,提供合理建議。
關鍵詞:陳式太極拳;螺旋纏絲勁;健身;技擊;訓練
纏絲勁屬于陳式太極拳當中內氣的表現方式,想要掌握這門技巧,第一要點就是順利完成去僵求柔的挑戰任務,持續到經絡疏通、內氣自然引動之后,促成內氣、外形的協調融合,這樣內氣就會慢慢的充實,維持在相對壯大飽滿的狀態之上。長期堅持下去,將發揮出對參訓者適當程度的健身效果,強化其技擊自衛等技能。
一、陳式太極拳螺旋纏絲勁在健身、技擊方面的作用
(一)健身方面的作用
第一,維持人體肌肉的健美效果。經過陳式太極拳中放松性的纏繞螺旋運動之后,人體肌腱和韌帶就會逐漸變粗,隨后持續提升肢體肌肉力量、令關節軟骨增厚,為今后民眾關節穩固性、韌帶和肌肉延展性,以及關節活動幅度和柔韌性等,大幅度增加。如在進行纏繞螺旋運動過程中,因為經過長時間的擰轉絞動等作用影響,人體不同部位的肌肉纖維就會受力并產生強烈運動,其間纖維被拉長的長度往往是其余普通運動所難以達到的。而日以繼日后,肌肉纖維中的線粒體數量就會急速增長,體積也同步擴大,為后續肌肉內脂肪縮減、結締組織增加、毛細血管中肌纖維運動幅度保障等,提供保障。所以,長期投入到陳式太極拳,尤其是螺旋纏絲勁訓練活動的人員,皮膚往往顯得比一般人更加細膩而富有光澤,肌肉也更加富有彈性,使得整體形象變得十分健美有力,對于那些過胖亦或是過瘦的人來講,將可以發揮出十分顯著的矯正作用。
與此同時,經過適當程度的纏繞螺旋健身運動過后,人體會同時承受對應的生理負荷反應,進而令不同關節、肌肉、骨胳等得到深入性的鍛煉,表現為持續增加骨密質、令骨面肌附著部分明顯凸顯,并且維持骨小梁的井然有序排列狀態,加上骨的新陳代謝功能影響,令人體形態結構得以全面矯正,最為關鍵的是呈現出更強的抗挫、抗彎、抗壓、抗扭轉性能。
第二,貫徹保健養生的目標。須知任何人的氣血都長期維持周流循環的狀態,一旦說出現血液停滯的狀況,就證明已經引發某些疾病。而氣血在人體內并非始終沿著直線流動,即會隨著筋脈分布結構形成曲線路徑。進行陳式太極拳中的纏絲勁訓練,目的正是引導內氣沿著人體經絡曲線進行協調性的旋轉,呈現出氣血周流、氣血循環的狀態之后,促使人體更好的進行新陳答謝,以規避不同類型疾病的產生和達到保健養生的效果。而這部分健身作用的原理,可以完全用一句話簡易概括,那就是水流不腐、戶樞不蠹。除此之外,經過纏絲螺旋運動后,個體腸胃也會更加自然的蠕動,同步調整腸胃血液循環并令消化酶分泌數量增加,使得食物能夠被適時的消化、營養物質被人體全面性的吸收,為社會大眾消化不良、胃腸神經官能癥和潰瘍等常見疾病防治,提供保障。
(二)技擊方面的作用
陳式太極拳主張前期刻苦訓練,養成所謂浩然之正氣,以達到內氣充盈飽滿的狀態,這樣就可以配合太極圓轉的規律,進行一系列外來侵力抗拒。如若欠缺旋轉,而進行力和力的直接相撞,就會霎時間引發頂抗狀況,就好比是現代比賽場上經常產生的頂牛現象。為了快速遏制這類問題,就務必要合理應用陳式太極拳中的螺旋纏絲勁。主要原因便是螺旋的曲率半徑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一旦有外力強壓而來,都會被旋轉落后,持續到其完全被化去為止。這類運動模式可以說和力學中的向心力和離心力等規律不謀而合。歸結來講,這類螺旋纏絲勁會確保維持人體內氣充盈的前提下,配合不同技擊技巧呈現出不同類型的表現形式。
首先,在承受外部侵力的沖撞作用時,將牽動人體自然的懸貫力將外力點化解,如若說之后仍舊存在一些余力,便可以考慮適度加力相助,令進攻者順勢撲空并摔倒;而當對手感受到力點產生變化,并且快速予以抽回時,就應該盡快轉勁并持續加力,力求突然打擊其回勁的同時,令對方難逃跌出的結局。這便是所謂的引進落空合擊出方法。
其次,在進擊環節中進行穿透力旋轉。換句話說,就是在借機發軔的同時,令身上的力量可以集中在一點,經過快速旋轉作用后,仿若子彈離膛一般,呈現出更強的穿透力。
最后,化解力。當被對手給擒拿控制時,要謹記順著其勁道進行螺旋纏繞,在遵循避實就虛和無孔不入等原則的同時,順利化解掉對方施加的力道并達到順勁制于人的效果。
如在乙方將甲方肘部拿住,特別是在配合勁力由上到下抓取肘部時,甲方切不可隨意松勁,而是要配合松肘、松腰胯、用肘部纏絲畫弧向里向上順纏等技巧,將受力的位置加以改變,從而在旋轉過程中令肘窩逐步朝上。持續到甲方順利解脫之后,再轉變為逆纏絲勁,順勢擊打乙方的胸部,同時借助下肢的纏絲合力將對方擊倒;甲方還可以考慮沿用捆綁術,在保證將對方直勁纏繞后,迫使對方勁力改道并折回,這樣對手就會很快深陷不利境遇,甲方即可趁勢捆綁對方手腳并予以擊打。
二、陳式太極拳螺旋纏絲勁的基礎性訓練方式
長期學習陳式太極拳的螺旋纏絲勁,還有助于產生一定程度的內力作用。所謂“太極是勁,動作走螺旋”,即配合螺旋動作產生出母勁,仿若有安裝輻條一般,之后再努力將勁集中在一點,配合圓切出方以快速進擊,除了能夠抵抗外力之余,更可以隨時派生出其余勁道。而在練習這部分纏絲勁過程中,必須要求維持沉肘松肩、含胸塌腰、開髖屈膝的狀態,之后再將腰部作為軸心,一動而引發全動;再來便是透過拳心的內外翻轉、手部的外轉和肩部的牽動作用,連接肘部和手部的自由動作。具體表現為上肢為旋腕轉胯、下肢則是旋螺轉腿,身軀便是旋腰轉膀,經過三類環節融會貫通之后,便衍生出一條根在腳、主宰位于腰、行于手指的空間曲線。
(一)抱球提榻
要注意維持身體的中正狀態,同時兩腳同肩寬,雙手順勢左右抱圓以站成渾圓柱,達到整體相對靜止的效果;隨后利用腰胯位置的左右方向旋轉,帶動想抱雙手的左右擺動,而兩膝則配合腰胯呈現出前后互換的立體提榻活動,其間應該注意腰胯要大幅度旋轉,膝部動作則相對要小一些。持續到功成之時,就能夠在左右整體旋轉作用下發力試勁。
(二)開合提榻
歸根結底,就是陳式太極拳當中的肘底捶。其身法基本上和抱球提榻一致,即定步的同時向左旋轉,帶出左右手前后開合的運動,而手部的動作形式則呈現出的倒卷肱效果。不過要謹記,實訓環節中,必須令眼神始終注視前側位置,待練到一定地步后再作旋轉發勁等嘗試。
(三)定步云手
筆者在此主要以右向為例,其間須保證身體中正,兩腳同肩寬,站成側馬步,而雙手則配合腰胯進行左右交替性畫圓。這部分動勢包含雙證、雙反、一順一反三種類型,不過始終遵循兩膝配合腰胯做一前一后立體提榻運動、腰胯盡量旋轉、膝部動作幅度不要太大等規則。持續到功成之時,則可以安排兩人擠按試勁,以貫徹不丟不頂的規范指標。
三、結語
綜上所述,關于陳式太極拳螺旋纏絲勁的健身和技擊作用,十分顯著,表現為不單單可以維持人體肌肉的健美效果、促進血液循環;同時更能夠在技擊過程中巧妙的化解對方使出的力道,避免經受過于強烈的沖擊,并順勢將對手摔倒。希望日后相關部門能夠做好該運動的宣傳推廣工作,確保吸納更多人投入到這項訓練活動過后,豐富民眾的日常娛樂生活模式、提升個體的身體健康水平和技擊實力。
參考文獻:
[1]王院成.文化生態的整合與重建:陳式太極拳保護與傳承的思考[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25 (01):94-97.
[2]劉惠婷.對傳統陳式太極拳發展方向的探討[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6,23 (03):120-122.
[3]呂蒙.陳式太極拳訓練規劃研究[J].邯鄲學院學報,2017,14 (01):14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