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頻
摘要:為了有效的提高武陵山區苗族傳統當中的體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效果,本文在這里全面的運用了相關文獻及其資料與相關思想理論所進行結合,針對武陵山區苗族的傳統體育文化這一遺產內容及其特征、歷程與保護背景、遺產保護狀況及其工作當中所擁有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分析。
關鍵詞:武陵山區;苗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保護措施
武陵山區自身所處的地理位置跨過湖北、貴州、重慶、湖南這四個省市,是我國東部較為發達地區與西南較為落后地區、粗放林木業地區與集約農業地區的一個過渡地帶,處于東靠西移、承東啟西的戰略地位,其自身的經濟器理位置具有著一定程度的代表性。其自身的區域內擁有白族、仡佬族、回族、及苗族等多個少數民族。其少數民族所擁有的人口已經達到約八百萬左右,占該地區總人口數量的56%左右,是我國典型的一個少數民族地區。
一、武陵山區苗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內容及特征
(一)武陵山區苗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內容
相關研究工作人員將人類自身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與主要的經濟基礎作為標準,將人類的文明歷史全面劃分為工業社會、農業社會及后工業社會等,并將它們自身所相對應的文化稱之為現代文化、傳統文化與后現代文化。對于體育文化單獨來講,我們將傳統社會進行沿襲下來,對于今天社會仍會造成一定程度影響的,對于人體所擁有的生理特點進行一定程度改造的各項身體活動稱之為傳統當中的體育文化。在我國現代社會當中,傳統的體育文化遺產即將面臨著一定程度的轉變與失傳等結果的到來,傳統體育這一文化是人類現代社會無法進行代替的巨大財富,其自身具有非常突出的意義及普遍價值。因此,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角度進行出發,我們將傳統體育文化又稱之為傳統體育文化遺產[1]。
五陵山區當中的苗族傳統體育這一文化遺產自身所擁有這豐富的內容,多樣的形式,大致可以分成為絕積累、舞蹈類、游藝類和武藝類。苗族的傳統武藝所擁有的內容極為龐大且復雜,自成體系,是苗族人民群眾進行保家衛族的一大重要手段,其中又包括器械與徒手這兩大類。器械分為雙劍、勾刀、棍術、連架棒、流星錘、煙桿棒及雙刀等。徒手分為策手、花圈、粘功等幾個方面。有一類的內容更加復雜且龐大,其主要擁有撿石子、竹簽、手帕、秋千、拉姑、射弩、花桿、龍川、高腳、剪子、摔跤、打泥泡、拔河、打泥腳、拉鼓等,是苗族人們群眾日常閑暇之時與民族節慶日當中的重要活動內容。絕技類是苗族自身擁有的獨特項目,其中主要擁有上刀梯、吞筷子、法術定雞、踩鏵口及下火海等。舞蹈類是苗族文化交融的一大特色傳統項目,主要擁有猴兒鼓舞、童子鼓舞、跳香舞、龍舞、調年舞與獅舞等。從分布的區域地點來看,武陵山區內部所擁有的苗族所在地均有分布,主要是以呂洞山與拉爾山臺地作為村落中心。從節日活動的開展來看,五菱山區當中的苗族傳統體育通常選擇在傳統的節日、趕集或日常的閑暇當中所進行的。其中較為典型的節日為春節、端午節、元宵節及苗族自身所特有的趕秋節、四月八等幾個大型傳統的節日,苗族自身所特有的傳統體育文化成為了節日活動當中的主要主體及苗族人民文化生活的主要內容。
(二)武陵山區苗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的特點
以文化人類學這一角度進行出發審視,武陵山區的苗族所擁有的傳統文化遺產擁有著非常厚重古樸的神秘氣息、剛健質樸的實用性及完整的文化生態等幾大特征,從體育學這一角度進行出發審視,又可以了解到其所擁有的多樣性的活動功能、靈活的活動形式、季節性的活動時間以及激烈的競爭意識與高超的技巧等明顯的特征。
其自身所擁有的神秘性主要體現于絕技這一項目類別當中,這一項目活動原本出自于苗族古時進行祭祀活動時所使用的特殊弓法,屬于祭祀性的體育范圍。武陵山區當中的苗族文化流長源遠且非常神秘莫測,作為祭祀當中所使用的重要活動形式,這類絕技已然成為了巫師自身獨特的身份標志,直接的影響了人們自身的精神世界,又是普通人類群體在日常的實際生活當中進行笑足暢談的神奇技藝,全面彰顯出了厚重古樸的神秘性。其自身所擁有的實用性主要體現于文體交融的民族舞蹈與武藝競技當中,無論是能夠進行保衛家族、強身健體的武藝,還是擁有各種祭祀性質的舞蹈都能夠全面的反映出苗族人民群眾的消災祈福、求取生存的實際內心需求,全面的體現出了非常鮮明的實用性[2]。
二、陵山區苗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措施
(一)確定保護重點,創新發展
苗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擁有著一定程度的包容性及傳承性等特點,與我國當今現代社會的發展所相適應的文化全面的反映了時代的精神,是有效推動社會時代進步提升發展的精神動力,但同時也擁有部分文化是無法與當今社會的發展進行同步的,甚至落后于當今社會的發展。
武陵山區的苗族傳統體育文化雖然擁有著非常豐富且濃厚的文化底蘊,但是齊文化的起源多數來自于日常人民群眾的儀式、娛樂、民風活動等方面,嚴重缺少一定程度的創新意識與開發精神,同時也嚴重缺乏一定程度的進取精神及競爭意識。苗族傳統體育文化要全面的實現在傳承的過程當中進行發展,就必須全面的提升自身努力融入到當今時代的先進文化,而這一步驟創新的意識是惟一的有效途徑。在現時期社會,想要做到有效的保護武陵山區苗族傳統文化遺產與傳承,就要全面的避免但以傳統體育項目當中強調健身的價值,要進行深入的去發掘苗族傳統體育文化當中所擁有的其他文化因素,不僅要注重于民族當中其他的優秀文化進行有效的結合,還要不斷的吸收外來較為先進的體育文化成果,從而進一步的豐富苗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的內涵,全面構建出具有時代特點和民族特征的體育文化[3]。
(二)全面加大對于苗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挖掘力度
一方面,要全面豐富挖掘整理的手段與方式,將野外考察、參與觀察及現代的科學手段等全部歸納到武陵山區苗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措施當中,改變過去傳統當中進行零碎的研究與不系統這一狀況,對于保存較為完好的歷史文化進行實際的調查與分析,以最大的程度進行搜集與完善整理苗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
另一方面,要將苗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全面融入科學的規劃手段當中,全面加強相關科研組織,有效的實現科學的引導與構建。充分的發揮出學校與各個社區在苗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與傳承當中的作用,在學校內普開設相應的民族特色體育版,進行傳統的民族體育文化教育,通過正確的指引與授課,全面且有效的改善武陵山區當中的苗族傳統體育文化及其他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推廣。
最后,可以適當的吸取國家及當地政府在保護我國自然環境及臨近滅絕動物等成功的案例經驗,在苗族聚居地區創立相應的傳統體育文化保護基地,不僅能夠有效地保護了苗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同時還全面的提升了武陵山區苗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當中傳統體育文化的感染程度及知名度[4]。
三、結束語
武陵山區的苗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當中,蘊含著自身民族所特有的民族風格、文化意識、風俗習慣及精神價值,在不斷全球化經濟與現代化社會的不斷快速發展的今天,武陵山區當中苗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生存及發展遇到了很多的新問題,如:怎樣集成、搶救、整理與發掘等。對于武陵山區當中苗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及保護,要徹底改變流于形式、俗套等現象,精準的確定保護的重點在哪,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侯亞男,王劍.民族區域發展視角下農業文化遺產研究——以"重慶石柱黃連傳統生產系統"為例[J].農學學報,2017,7 (11):80-85.
[2]周平,劉婷,熊少波.民族傳統節慶體育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以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慶體育為例[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7,37 (6):50-53.
[3]顏福維,李樂為.湖南武陵山片區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對策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例[J].懷化學院學報,2017,36 (4):75-80.
[4]王振,李振艷,劉文燕.黔東南雷山縣苗族銅鼓舞文化的保護與反思——基于體育人類學的實證研究[J].體育科技,2017,38 (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