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 王姣堯 楊子程
摘 要:我國地大物博,各地風俗、習俗不盡相同。自古以來,就有南北劃分之概念,這主要依據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導致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習俗存在差異,其中表現較為明顯的就是過節的差異。但現今經濟全球化發展,我國國內更是南北交融一體化,南北交流頻繁,讓很多人逐漸了解、適應、融入當地的習俗。本文以南北風俗、習俗為中心,對傳統節日南北差異與交融做出分析并設計融合發展思路。
關鍵詞:南北文化春節風俗;習俗差異交融發展
1 通常意義上的南北春節習俗差異
湯圓、元宵
湯圓和元宵,分別是南北方的代表了,它們在做法、餡料、吃法以及儲存方式上都有很大差異。
北方:元宵是滾出來的,表面也比較干燥。在北方,有“滾”元宵一說,寄意開年好兆頭!
南方:湯圓是包出來的。糯米湯圓“包”團圓,把餡包到皮里,且表面光滑粘糯。另外,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北方人必定是要吃現做的餃子的,樣式也很多樣,各種形狀、顏色的餃子在鍋里翻騰,絕對是一場視覺盛宴,對于北方人來說,這一切,絕對是信手拈來。近幾年,南方也開始流行包餃子,但沒有北方講究,沒有那么多儀式感,地位也是明顯不如湯圓。
貼不貼窗花的問題
窗花是貼在窗紙或窗戶玻璃上的剪紙,中國傳統的漢族傳統民間藝術之一。
南方喜事貼窗花。以前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春節期間都是有貼窗花的。但是呢,如今在南方地區只有娶妻時才貼。
北方春節必貼窗花。貼窗花風行,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會貼上自家的窗花,這不僅是傳統,也能帶來活力,寓意著新年新氣象。不貼就會給人錯覺,以為家里有什么變故,雖然聽起來似乎有些好笑,但事實的確如此。可見北方人們對貼窗花的重視程度還是很高的。
廟會的形式
廟會和龍燈雖然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但是近年來南北方好像有了側重。
北方的廟會通常是在春節、元宵節等節日舉辦,而且持續時間較長,在正月里幾乎每天晚上都有,整夜地玩是很常見的。
舞龍燈也是一種廟會的形式,相稱于是一個行走中的廟會,劃彩船、踩高蹺等等娛樂活動也會上演,并且是挨家挨戶地玩個遍。
除夕春節晚會和元旦的跨年晚會
有這樣的說法:北看春晚,南看跨年。大年三十晚上的一臺重要節目便是春節聯歡晚會了,幾乎每個電視頻道都會在線直播。但是隨著不人反應春晚的北方味太濃,再加上跨年晚會大多南方電視臺搞得比較火熱,反向也比較大。因此漸漸有了“北方看春晚、南方看跨年”這一說法,這也算是新時代下的新風俗吧!
在北方:葫蘆是同“福祿”意為能夠給人添加福氣
葫蘆絕對是北方人過年的“寵兒”,老北京的冰糖葫蘆,其余地區的西葫蘆水餃、黃金葫蘆包,皆是因為在傳統的思想里,葫蘆是服氣的代表,寓意順順利利。另外,除了吃,北方人喜歡把玩和葫蘆相關的物件。
南方:鐘情大桔,“桔子”帶“吉”,顏色也是象征紅火吉利之意
南方人則比較鐘情于大桔,好多家庭、商店都會購買大桔擺放,不僅是因為大桔色彩艷麗,能增加過年的喜慶氣氛,同時在粵語中“大吉”與“大桔”發音相同,有大吉大利的寓意。
2 目前整體差異的體現
“一碗酸辣湯,耳聞口講的,總不如親身呷一口的明白”。魯迅先生曾文在集《華蓋集續編》中的《記“發薪”》中提到這樣一句話。作為一個南方人,在上大學前從未離開過家鄉,南北習俗、風俗的差異或多或少也了解到很多,但直到到外地上學之后,接觸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同學,漸漸知曉學校當地以及其他地區的風俗習慣,才從真正意義上理解到“差異”所在。相信很多同時有過在南北方過過春節的朋友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北方的節日氣氛相較于南方來說更濃,形式也更豐富一些。從南到北的人會驚嘆原來春節還能這樣“玩”,從北到南的或許就會意外于印象里的東西竟變得如此單調。
3 造成如此差異的原因
歷史因素也是其中之因。中國古代,朝代更迭頻率較高,戰爭的影響,對地區民俗的差異有一定的“功勞”,地區特色隨著時間的積累,更是發展得如火如荼,現在,更是將這種特色保留的同時,向著更廣大的方向發展,“異域特色”的東西,都已經成了不少地方的代名詞,這不僅是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得到了國家政府的支持。只因世界多元化需要這些個性的印象存在,這也是發展的潮流指向。
4 如何做到正確處理南北差異問題并做到交融發展
首先,我們應該用客觀的眼光來看待南北差異這一問題,即尊重差異。萬物的存在皆有之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變通不等于一味固執地要求統一。時代是發展的嗎,但也是需要時間來沉淀的,一朝一夕的期盼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求同存異”是解決一切差異問題的萬能定律。加強南北方文化溝通,增加流量是必然的。可以說經濟是帶動一切的發展潮流的源頭。做好南北經濟交融必能從側面影響其余方向的融合。 例如,以舞龍舞獅為例,定期做關于南北文化藝術交流的匯演報告,對普羅大眾的普及是最明顯有效的,悠悠之口的力量是最強大的,民間藝術起于民間,就更應該由民間百姓來傳遞其魅力。
“兼容性”帶給我們機遇,相信秉著一顆公正的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這些差異問題,必能很好的讓所謂的特異成分慢慢消失殆盡,只是時間問題,方式問題。身為當代年輕人,自然是義不容辭地接過此任,一路向前。
參考文獻
[1]羅宗真:《魏晉南北朝考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34頁。
[2]《細數中國南北方過年習俗,有趣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