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王振 高爽
摘 要:就業觀在大學生就業擇業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科學正確的就業價值取向是取得成功就業創業的前提基礎。進入社會轉型的新時期,大學生的就業觀呈現出主體意識增強,擇業傾向多元化,擇業期望值高等特點。加強對當代大學生就業觀的引導,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合理的就業觀,助其成功就業是目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關鍵詞:就業觀;大學生;新時期;引導
社會進入轉型時期,多元價值文化觀念并存,受西方文化沖擊,社會各種問題突出顯現,“90”后大學生就業觀具有可塑性和變動性強特點,在情感狀態上不穩定,易受外來因素的影響,出現價值扭曲,責任感差,團隊意識缺乏等問題。因此,在社會轉型時期特別關注大學生的就業觀引導顯得尤其重要。
一、新時期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觀因素
(一)受教育者的主觀原因
1.自我認知欠缺
在校學生由于接觸社會較少,對自我認識沒有清晰的定位,對適應社會程度的認知估計不足,往往認為自己能力過人,在就業中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另外,部分畢業生對自己的性格特點、氣質類型、能力水平、興趣愛好等方面的了解并不全面,對本人所學專業的發展趨勢、專業對口職業、職業發展前景等問題缺乏清醒的認識,導致就業過程中對沒有明確的就業規劃和就業目標。
2.缺乏過強的就業能力和品質
伴隨著社會“四個深刻”的變化,現代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各用人單位爭相對高素質、高能力人才進行搶奪。多數高校畢業生雖有高學歷,但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不強,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處于劣勢。從調查問卷可以看出,很多學生對于現代化信息設備以及電子計算機知識掌握并不是很熟練,甚至有部分學生對其一點不懂,這很難在工作崗位上勝任本職工作。
(二)學校因素
1.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結構逐漸升級,部分高校過于追求自身的利益和短期效益,在專業設置上側重于熱門專業,對市場缺乏調研,對市場的人才需求結構缺乏了解,因此,在專業設置與市場脫軌,最終導致產出與需求嚴重不成比例,出現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供過于求的現象。
2.就業指導不到位
目前,大部分高校還沒有形成完備的就業指導體系,就業指導過程中重管理,輕服務,對學生在就業過程的職業能力、職業選擇、價值取向、創新能力、自我評價能力缺乏有效的指導。甚至部分高校沒有系統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就業指導課程還僅僅停留在選修課程,甚至部分高校在畢業生畢業季時臨時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對學生就業進行簡單的指導,這并不能行根本解決學生的實際需求。
(三)社會和家庭因素
1.社會環境對就業觀教育的影響
現階段,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社會發生了較大變化,在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性更為突出,產業結構矛盾升級,現實環境差別影響著大學生就業方向的選擇,尤其是大學生從個人利益發展的角度出發,受區域發展不平衡性的影響大學生的就業流向多元化更加明顯,這也成為就業觀教育的干擾因素。
2.家庭環境的影響
家庭對個人成長的影響常常起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大學生來說,其就業的選擇和職業規劃不僅僅是個人的選擇,同時還是家長甚至是整個家庭的選擇。家庭背景、受教育文化程度、價值觀念和社會認知等對大學生的就業觀都會產生影響。
二、新時期大學生就業觀的引導策略
1.加強思想教育引導,從思想上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目前,就業觀的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課題,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從思想上指導學生在對待就業問題上樹立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幫助學生在思想上和心理困惑上進行疏解和指導。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指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但同時又要教會學生對現實做好充足的思想準備,擁有堅強的理想信念。同時,引導學生樹立責任意識,作為社會人,每個人有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是當代大學生缺乏的一種的責任感,注重在思想層面引導學生把個人的前途與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為國家和社會發展承擔相應的責任。
2.加強就業指導,提升大學生的擇業自信心和擇業技能
學校根據專業設置將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納入到人才培養計劃中,并對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進行中長期的課程規劃,依據學生特點和專業設置特點,有側重的開展就業指導課程,培養并配備專門的就業指導教師和就業培訓師,在擇業技巧等方面給予充足的指導,有條件的學校更要開展完備的創新創業類課程,加大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培養,鼓勵指導學生進行創新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保障就業。同時,學校還應塔建用人單位與學生之間的平臺,積極為學生提供用人單位信息,并做好用人單位材料的審核和把關,避免學生在就業過程受到傳銷等一類組織的蒙騙。但最主要的還是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擁有極大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在就業過程顯示出絕對的相比較優勢。
3.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就業
社會轉型時期,對學生就業能力的要求有進一步的提高。就業能力包括專業知識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學習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在內的多種能力的聚集,這些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平時在學校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和實踐,同時也需要學生在各類的社會實踐中獲得,社會實踐是學生將所學內容向現實轉化、解決現實問題的一個平臺,是學生了解社會、鍛煉自身擇業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學校要積極創造社會實踐條件,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時社會責任感和社會職業道德、社會職業操守從中逐漸養成,與此同時,學生通過社會實踐了解社會,對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具有積極意義。在社會實踐中學生不斷將自身的能力與社會需要能力進行匹配,讓學生快速找到自身與社會需要之間的差距,盡快縮小差距,提高自身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充分做好就業的準備,為今后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文系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研究專項課題《沈陽高校大學生擇業觀現狀和對策建議研究》(JG16ZXJYB035)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王振(1978-)男,滿,遼寧西豐人,沈陽農業大學學生處就業工作辦公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就業指導。
王穎(1983—)女,漢,遼寧彰武人,沈陽農業大學學生處就業工作辦公室副主任科員,主要研究方向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
高爽(1982—)女,漢,吉林敦化人,沈陽農業大學教務處主任科員,主要研究方向是高等教育管理
(作者單位:沈陽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