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晶
摘 要:當前,對于如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研究已越來越受到重視,提問教學對于促進課堂有效教學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筆者所教高中物理學科為例,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并結合自身從事多年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實際經驗出發,探索如何通過提問教學提升高中物理教學效率的相關策略,為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提問策略
一、設計問題玄機
事實上,教學過程需要像一幕戲劇一樣起伏跌宕,才能使學生長期的保持學習的興趣和樂趣。相反,平淡的教學過程容易使學生產生倦怠感,失去學習的動力。當學習進入平緩的進程中是,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大大減弱,教師抓住這樣的契機,創設新奇的問題,激起學生的思考,靈活的變換問題,豐富物理教學內容。
例如,在學習了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相關內容之后,學生知道了它的推導過程,并能夠通過分析得出它的適用條件,基本掌握了這個規律,并對定律本身毫無異議。這時,教師向學生提問:“機械能守恒定律是通過動能定理推倒出來的,而動能定理又是由牛頓運動學定律得到的,所以,能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的問題也可以用動能定理和牛頓運動學定律來解決。那么,它們在使用上有什么差異呢,我們該如何選擇才能使運算最為簡便?”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同學生一起嘗試使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樣的問題,并討論各種方法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難與易程度。學生雖然已經掌握了相關知識內容,但并未能透徹理解引入這個定理的目的。通過提問和解決問題,學生就能夠比較出各個規律在解決問題中發揮的作用,進而從根本上把握這個知識點,同時,通過這個問題,學生對物理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也有一個初步的體會。
二、優化語言提問策略
語言是思維的表達工具,是傳遞抽象的思維和思維成果的途徑。同時,語言也是教師進行勞動的特殊工具。
在物理教學中,有許多與生活有關現象中充滿了智慧和樂趣,只要教師悉心挖掘,就可以找到幽默的引發點。例如,在學習動量和沖量的知識時教師為學生設計這樣的問題:
師:足球場上,面對迎面飛來的足球,我們的反映是什么?
生:用頭頂。
師:如果是迎面以相同速度飛來的鉛球哪?我們是否還會有相同的反映,這又是為什么?
(學生開始議論,發笑)
生:不可以,因為雖然速度相同,但鉛球的質量大的多,所以對人的作用效果不同。
師:可見雖然速度相同,但質量不同的物體對外的作用效果是不同的。這樣,通過幽默的提問,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愉快,學生也更愿意投入到提問中來,樂于參與這樣的課堂活動。
變換形式,關注人文提問的過程中,教師應善于運用各種句式,變換提問的形式,運用不同的問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增強提問的趣味性和回答的積極性。
提問語言的變化能不斷的給學生帶來新意,給學生更多發表自己想法的機會和更廣闊的回答空間。另外,物理是探索自然的科學,自然是博大而美麗的,質樸的語言能敘述自然的變遷,但卻不足以勾勒自然的美與厚重。在提問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對學生的人文教學,將自然之美用生動的語言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獲得客觀科學知識的同時體驗科學的和諧。開發物理教學中美學的元素,豐富提問的語言,讓自然科學之光折射出人文科學的燦爛。
三、反饋策略
課堂上,教師不只是在向學生傳授知識,提問學生,還必須對學生發出的信息做出適當的反映,即反饋。教師對學生回答的反饋不同,對學生產生的心理作用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本人總結出以下幾點策略:
對于回答正確但猶豫不決的學生,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猶豫的原因,并根據具體的原因給予學生適當的反饋。教師要幫助這類學生對自己的認識過程進行梳理,分析學生對自己答案的不確定因素來源于何處,并做出判斷,學生是知識掌握的不牢,還是對自己缺乏自信。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學生的回答加以給予肯定的反饋,讓學生樹立信心,堅定學生的正確認識。反饋中,教師還要注重與學生之間情感的交流,消除學生心理顧慮,鼓勵學生積極表現自己,開發學生的內在潛質。
對于回答不完整的學生,這些學生往往對問題有一定的認識,但不夠全面、細致,容易忽略問題的某些條件,或是知識存在漏洞。教師首先鼓勵其想法中正確的一面,為下面的交流奠定基礎。而后進一步將問題細化,提示學生回答中忽略的條件,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新線索,或者為學生重復問題,強調其中的關鍵部分。如果學生的回答仍然沒有起色,那么,教師需要給學生更多的時間思考,鼓勵學生坐下繼續思考。
對于回答不正確的學生,教師的反饋方式應該是靈活的。教師首先要設法了解造學生錯誤的具體原因。先確定學生是否真正的理解問題的內容與條件,是否具備解決問題所需的基本知識,能否正確的分析問題,并建立解決問題的思路。尋找出學生困難所在,并針對困難采取措施。教師可以將問題拆解,也可以轉換問題的內容,改變提問的角度,用相似的問題作為借鑒,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無論教師采用哪種方式,最根本的目的是啟發學生,消除學生思維中的障礙,誘導學生解決問題。在課堂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教師還要考慮其他學生的學習進程,不能把學生帶入過深、過遠的思考進程中,盡量以問題為中心,用簡單的提示啟發誘導學生。無論誘導是否成功,教師都要在最后澄清問題解決的具體思路,以免造成其他學生的困惑。
對于不能回答問題的學生教師首先要將問題拆解簡化,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回答到一定的水平,并對學生的努力加以肯定。如果這種不能回答的現象是大多數學生的情況,那么教師要重新調整問題的難度,重新發問。如果只有被提問者和個別學生對問題沒有思路,那么教師在反饋的時候,主要的目的不是為了得到正確的答案,而是要盡量保護回答者的信心,減低問題的難度,通過引導讓回答者建立認識,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動力,防止學生產生無力感。
學生回答情況的變化決定了教師的反饋策略是在不斷調整中完善起來的。因此,教師在反饋的過程中需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策略,觀察反饋對學生的影響,積極發展自己的提問能力。
四、結論
總之,對于高中物理課堂提問策略的研究,仍然需要長期的深入研究和進一步探索,需要依靠所有教師教育研究者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本人希望自己所做的工作能為提高當前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黃添錦,淺析高中物理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與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0(27)
[2]陳兵兵,淺談物理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提高[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05)
[3]代艷芳,試論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提問的藝術[J].教育教學論壇,2011/04
[4]李亮東,淺談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