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林剛
摘 要:目前課堂提問普遍存在提問過于頻繁,數量過多,難度過深、過淺等問題。課堂教學如何在師生“問”與“答”的多邊對話活動中整合前行,如何圍繞課堂目標構建有效的提問,如何問得巧妙,問得有竅,作為語文教師,必須在細讀文本,把持課堂核心目標的基礎上,練就課堂有效的提問,讓學生在問題深處暢游、思考、享受。
關鍵詞:發問;追問
筆者發現,目前課堂提問普遍存在以下問題:提問過于頻繁,數量過多;重復問題和重復學生的回答,浪費大量時間,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不會傾聽學生正在回答問題,這樣會挫傷學生思考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選擇少數學生回答問題;控制問題的答案,整堂課都是教師的觀點,沒有學生自己的觀點;給予消極的反饋,會降低學生參與課堂交流的愿望;忽視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等。其實,這一切都說明老師在無意中“綁架”了學生的思考力。
課堂教學是師生在“問”與“答”的多邊對話活動中整合前行的,新課程理念下,有效教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圍繞課堂目標構建有效的系統的“問號場”。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前解讀文本是為了有效地設計“問題”,課中師生互動是為了有效地分析和解決“問題”,課后鞏固練習是為了有效地檢測“問題”。問題太大,學生害怕;問題過小,過碎,學生煩惱,“沒有挑戰性”,“沒意思”。問得巧妙,課堂有效;問得有竅,課堂高效。
一、發問下誘人餌料,激起思考陣陣漣漪
一位教育家曾言:中小學教師若不諳熟發問,他的教學是不易成功的。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事實證明,發問是教師傳授知識、誘發思考、啟迪創新的重要途徑,是達成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手段。發問如同漁人下餌料,很有講究,要做好三點:
1.疑難之處現問題之價值
古人有云:小疑小進,大疑大進。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必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效益,反之,則易形成課堂懈怠,學生面面相覷,不知老師所云。課堂發問,應針對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也就是課堂的核心目標進行。一個問題發出之后,課堂上立馬能形成“群魚啄餌”之勢,左攻右啄,躍躍欲試,場面甚是壯觀,從而最終尋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2.問題難度合閱讀之胃口
發問過多,頻率高,顯得問題零碎,缺乏思考價值,不利于系統思考和分析問題;發問過少,無從下手,跳了多少次都可能不知“桃樹”在何處,更不要說摘到“好果子”了,長期如此,學生必將逐步喪失思考興趣,上課舉手越來越少,實現“晚上歸來魚滿倉”的情形將是一件渺茫的事了。實踐證明,一般的課,圍繞一條主線,理想的發問應以3-5個為宜,且這幾個問題要形成梯度,不必強求環環相扣,至少要“相依為命”,想方設法讓“魚兒”吃上美味“魚餌”。
3.細心等待還思考之空間
可以相信,我們每位教師的心中都有著有效教學的圖譜,但是一旦到了課堂,演繹出的卻是常是“教師中心”的教學行為。一旦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出現障礙,我們總是舍不得花時間讓學生去思考、去體悟,而是直截了當地報出答案,美其名曰“由于時間關系”“抓緊時間”;一旦學生的回答與事先寫在書本邊角上的答案有距離時,我們總是千方百計地把學生的思維強制納入到自己的思維軌道上來。課堂上,我們喜歡給出一個個“句號”,甚至是“感嘆號”,而把本該屬于課堂的“問號”、“省略號”無情而殘忍得轟然踢出了教室門外。殊不知,踢出的是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認知過程。這樣的教學,會有效嗎?學生的成長需要期待,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學是“慢”的藝術,缺乏生長過程得來的“快餐結論”,根基不牢,是不可靠的,更有可能因少數優生的“表演秀”而掩蓋了全班學生的認知真相。要在發問之后,留有充分地思考、交流、爭辯的時間,留有充分地操作、觀察、分析的空間。課堂發問之后,多一份期待,就可能多一份深刻,甚至多一份奇跡的出現。
二、追問觀湖面浮標,刨根問底解決困惑
追問,就是在學生基本回答教師首發的問題后,正確的要追因,不對的要追錯,膚淺的要追根,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問題進行“二度開發”,再次激活學生思維,促進他們深入探究,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追問“看似信口念來,實則苦心思索”,是一項重要的課堂基本功,要通過有效追問,時刻讓學生圍繞著課堂核心目標來游弋。追問亦如漁人時刻關注浮標一樣,要把握時機,追在三處:
1.乘勝追擊求問題之根源
語文教學要的不僅是追求結果,更重要的是經歷過程。這點新課標中體現明確。課堂中教師或者學生首度發問后,許多問題,學生大多能夠比較順利地回答出來,但常常是不知其所以然,教師容易忽視這點。因此,在學生回答順利之時,刨根問底式的追問就顯得至關重要。這樣學生就得深入思考,對課堂難點的認知就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
2.牽線搭橋變天塹為通途
發問,有時因問題過大,或方向不明,或部分學生出現知識“掉鏈”等,教學不能順利地進行下去,這時就需要教師適時地搭橋引路。引路不是強行給予或牽著走,而是要教師在暗中巧插“路標”。問題大的,通過追問化為兩個小點的;方向不明的,給予方法調整的提示;知識掉鏈的,共同回憶所“掉”部分。這樣長期的追問訓練,學生自主意識不會因此而削弱,反而得到有效增強,對于陌生問題的解決能力必然逐步得到有效提高。
3.迷途自返悟小錯成大智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學生在學習中出現一些認知偏差是很正常的。教師要直面錯誤,解剖錯誤,甚至是欣賞美麗的“錯誤”資源,讓學生認識得更加深刻。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藥的導火索。在教學中,無效的教學是沒有意義的教學,是在浪費時間。魯迅也說過:“浪費時間就是謀財害命。”有效的教學方法才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根本,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的目標和結果,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有效性的手段和途徑。課堂教學中,啟思的發問和睿智的追問,學生在課堂中往往能形成“敢于質疑、善于爭辯、勇于創新”的良好局面,能有效地打開學生思路。課堂發問與追問,是落實學生主體的有效行為。
參考文獻
[1]譚軼斌.“產婆術”與有效教學.《上海教育科研》雜志社.2010.
[2]鄭桂華.語文有效教學觀念·策略·設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