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燕婷
摘要:證據意識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能夠讓學生更加了解歷史,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因此,教師教學中,從創設有效情境入手激發歷史證據意識,借助客觀的史料形成證據意識,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并提升證據意識,以此促進學生證據意識的養成,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歷史 證據意識 歷史素養
歷史記載的是過去發生的事。但歷史記載或歷史資料研究,卻會受到人類主觀意識的影響。因此,后人對于歷史的真實面貌難以完全還原,但通過對歷史資料的分析,能夠在某種程度上了解歷史,揭露歷史面貌,對歷史事件進行解釋。后人在判斷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過程中,應該講究證據。在紛繁復雜的歷史資料中,如何尋找歷史事實的真相,則成為需要相關人員重點思考的問題。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應該抱著嚴謹科學的態度,去偽存真。在歷史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則需要引導學生形成證據觀念,讓學生借助證據分析歷史,了解歷史,這樣就能夠讓學生的歷史學習走向深入。
一、創設有效情境,激發證據意識
證據意識是考證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的依據。教師需要注重對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考證方式,圍繞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展開觀察和分析,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
例如,在《春秋戰國的紛爭》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一位教師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具體的教學情境如下:將事先準備好的一個苦膽放在講臺上,然后借助語言和動作,展現出吃飯之前舔苦膽的情境,之后引導學生結合教師表演的情境,猜測歷史典故。由于部分學生對歷史事實有所了解,因此他們能夠很快猜出“臥薪嘗膽”的典故。此時,教師抓住時機,引出了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歷史事件,然后引導學生深入挖掘該典故背后隱藏的真實歷史事件。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開始從文本中尋找答案,有學生在閱讀文本之后發現:課文中只是對越王勾踐“嘗膽”的事件進行了簡單介紹,并未圍繞“臥薪”的事件展開論述。之后,教師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展示了《吳越春秋》和《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的內容,同時向學生詳細介紹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典故。之后,教師圍繞“臥薪嘗膽”這一成語展開詳細介紹,說明該詞語來自《擬孫權答曹操書》。明朝之后,“臥薪嘗膽”這一成語的使用范圍不斷擴大,使用頻率越來越高。通過考證歷史古籍的方式,能夠了解到歷史真相。學生們發現原來“臥薪”是后人加在越王勾踐身上的歷史事件,而非真實歷史事件。
以上案例中,教師通過創設情境的策略,能夠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歷史證據意識,以此提升他們歷史思辨能力。
二、尊重歷史史料,形成證據意識
在對歷史事實進行解釋時,需要借助客觀的史料。但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對歷史的認知不同,因此教科書中關于歷史事實的解釋,同樣存在片面性。因此,當新證據出現之后,就需要對歷史事件做出重新解釋。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就需要注重對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
1.以史料論證觀點
初中歷史課本中的很多內容,是借助歷史事件對歷史觀點進行論述,并且很多論述觀點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凝練性,在教學中,這些都應該列入重難點知識的范疇。但通常情況下,書本中提供的歷史證據不夠全面,因而學生對于很多歷史事件的理解不夠透徹。如此就造成學生只能機械地記憶這些知識,而無法理解歷史真相。針對此,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為學生布置課前預習任務,讓學生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收集與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并且圍繞課本中給出的觀點展開論證。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選擇恰當的時機,給予學生恰當的引導,讓學生明確資料搜集的目標和方向。此外,教師也可以為學生直接提供一些歷史資料,讓學生圍繞這些資料展開分析論證。
2.以史料引發質疑
很多歷史觀點會受到研究者主觀意識的影響,造成其客觀真實性受到影響。因此,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需要保持求真務實的精神,不能盲目隨從,需要敢于質疑,大膽求證。在培養學生證據意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求真精神非常關鍵。很多歷史問題比較復雜,研究結論也會隨著研究者的觀點而不斷變化。當搜集到的歷史證據不夠全面時,最終得出的觀點也比較片面。對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分析歷史資料,求證歷史事實,敢于提出不同的觀點。
例如,在“鴉片戰爭”的教學中,教科書中關于鴉片戰爭的論述,大多停留于負面影響層面,而關于鴉片戰爭的積極影響,則缺乏論述。對此,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分析鴉片戰爭的負面影響和積極影響,利用辯證思維看待問題。經分析思考之后,學生發現:鴉片戰爭在給我國帶來諸多負面影響的同時,也有一些積極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繼續提出問題:“鴉片戰爭之后,發展最快的地區在哪兒?是通商口岸嗎?為什么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發展速度比內陸地區要快?”在提出問題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歷史資料展開分析研究,以此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經資料搜集與分析之后,學生發現:鴉片戰爭的爆發,打開了封閉的國門,使得近代思想文明得以推進。從客觀層面而言,鴉片戰爭的爆發,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經濟體系的完善,使得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在考證歷史事實的過程中,學生的證據意識能夠不斷增強。
三、引導實踐探究,提升證據意識
很多初中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抱著敷衍了事的態度,缺乏學習積極性。針對這種狀況,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首先,教師可以給不同小組分配自主探究學習任務。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明確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逐漸接近歷史真相。
例如,在《家鄉的昨天和今天》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基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背景,分析家鄉的變化。在具體的分析過程中,可以借助各種途徑,搜集相關資料。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出自己的引導功能,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構建師生互動式課堂。在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需要給予適時的引導,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和所學知識,辯證地分析問題,形成自己的觀點。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圍繞問題展開討論,發揮團隊協作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促進問題有效解決。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證據意識。
總而言之,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對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讓學生養成求真務實的態度。由于歷史學科涉及多方面的內容,因此教師的教學應該持續而深入,如此才能夠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養成客觀對待歷史觀點的習慣,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不斷提升。但目前,初中歷史教學中,未注重對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導致學生的證據觀念比較淡薄。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教師就需要重視證據意識的價值,并且積極轉變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促進學生證據意識的養成,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俊利,駱增翼.基于課堂的中學生史學素養的培養策略研究[J].歷史教學問題,2015(1).
[2]劉洪生,田鵬飛,謝麗婷.地方史史料在中學生證據意識培養中的運用初探[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6(11).
[3]薛軍.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J].教學與管理,2013(1).